2023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材料汇报

时间:2023-03-25 1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材料汇报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经验材料报告一、基本情况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县城北部8公里王庄镇,王庄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省经济发达镇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材料汇报 ,供大家参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材料汇报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典型经验材料报告

  一、基本情况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县城北部8公里王庄镇,王庄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省经济发达镇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镇,镇域内已落地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国家级农村产业强镇建设试点。

  二、主导产业发展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范围王庄镇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是全省粮食生产30强乡镇,国家优质小麦园区,主导产业为粮食种植、粮食加工业、畜牧养殖。粮食总产量7.8万吨,农民人均支配收入23200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卫河河畔的天下粮仓。

  王庄镇依托粮食资源优势,以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

  王庄镇已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生产加工工业格局,拥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小麦专用粉、营养挂面、糖果、玉米食用油、大豆制品、速冻食品、生鲜食品等系列产品。

  -1-

  三、典型经验做法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不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农民向镇区集中居住、土地向合作社集中经营,依托龙头企业产业支撑,初步构建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不仅增强了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更促进了资金集聚、技术集聚。

  1.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对所在地进行了整体规划。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种植结构,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提供了条件,不仅可以在大田种植中大量使用牛羊粪有机肥,进而减少化肥的用量,秸秆过腹还田又消灭了虫卵,从而减少了害虫,进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改善了土质,保证了粮源清洁。从而形成了“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和集中建设性农村,可使土地实际利用面积集约增加约20%用于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约98%。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清洁安全基地”的现代农业模式,统一规划农产品种植、牧畜养殖、饲料加工等规模化产业。通过集约化和标准化种、养,完成从高成本的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作物及畜牧类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带动农户致富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和建设生态新社区,让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新型城镇居民,就业增收,安居乐业。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万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六统一”。标准化养殖羊场占地2500亩,羊舍300多栋,存栏育肥羊10万只;规模化牛场占地

  -2-

  1500亩,牛舍28栋,存栏育肥牛9000多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现代化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可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2.新型城镇化发展

  示范园建设中的镇区新城,投资约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8万人居住。规划功能区生活居住区占约445.78公顷(合6686.69亩),已建成安置生活居住区占地220.75公顷(合3311.25亩),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约12万平方米,商业门面房约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住房1.6万套,可安置居民6.2万人,截止2019底,已安置居民约3.2万人。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改善居住环境和就业,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达到三产融合的目标。

  3.新型工业化发展

  示范园拥有完整的玉米、小麦、加工及能源产业链,拥有完整的湖羊、杜波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产业链,产业链形成的多种优势互补,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完成了单一型产业经济向综合型循环产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了粮食及羊肉制品就地转化增值,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及核心竞争力。

  目前,示范园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约36家,主要集中在粮食精深加工、肉制品精细化加工等方面,现有一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三家市级龙头企业。园区现拥有年加工转化原粮75万吨,大豆5万吨,仓储量75万吨,出栏育肥羊30万只,2万

  -3-

  头架子牛的能力,主导产业工业加工值约29亿元。

  3.农业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

  示范园建有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的试验基地,开展农情定量实时遥感监测,实现了数字与视频数据采集、传输一体化的农情地面检测。设备系统可自主供电、连续工作、远程监控,形成粮食主产区农情信息实时智能监控网络。该系统可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项目区在粮食生产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差异性,划分施肥类型区,分区域、分作物制定肥料配方,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四、探索形成的机制模式

  1.发挥农业龙头带动作用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逐步探索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利用其品牌、营销网络、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优势,统一组织原料,统一生产技术指导,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打造品牌。

  2.完善发展农业新型经济主体

  -4-

  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引导下,吸收龙头企业、金融单位参与合作社建设,解决农户的销售难、融资难、缺技术的发展困难,建立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发展机制。合作社可以参股的方式介入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分配,从而形成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联合体。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7〕9号)的精神,采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发起成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该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合理分工,独立经营,推动产业增值,农民受益,涉村村委会代表村民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土地经营权转移入股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由联合体理事会协商初始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运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各项目。

  示范园已安排当地农业约5000人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园区就业农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随着园区的发展,已带动镇域内农民年平均收入23200元。

  五、组织保障

  1.领导重视,机构完善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指挥、协调等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的重大问题。

  由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代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管理委员会行使职能,负责示范园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5-

  2.引智引才保障

  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引进人才组成中鹤研究院,对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为产品研发提供战略指导。目前,园区有4项发明专利进入申报流程。

  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园区已建成专家公寓和大学生实习公寓(兼大学生创园平台功能)。

  3.金融资金保障

  对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流动资金贷款,园区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商业银行按照信贷原则和相关程序,予以优先安排,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现定的利率执行,原则上不上浮。

  4.土地使用保障

  对入园项目用地和生活等配套设施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须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在办理手续时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在园区内投资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免收所有留园区的基本建设前期费;其它投资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免收其余各项留园区的基本建设前期费。

  -6-

推荐访问: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材料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材料汇报 汇报 融合 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