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

时间:2022-12-28 14:35:06 来源:网友投稿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1  [摘要]  对于劳动者来说,职业核心能力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1

  [摘要]

  对于劳动者来说,职业核心能力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与其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难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当充分运用相关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培养

  一、引言

  高校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相关企业的专门性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单位的用人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的提高要求高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终身的、适用性广的、可迁移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伴随社会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本文将从专业的教学、实训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希望通过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纳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的方式,完善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加快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能力。

  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输出应用型和实用型的高级能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教育任务。需要指出的是,高深的理论水*以及很强的科研能力并不是高职教育中必须让学生具备的,相对来说,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高职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课堂的学习就能拥有,需要辅助各种方法来进行开发和培养。

  (一)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开设相关必修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职院校渐渐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加设了有关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由于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而且高职院校素以技能培养为主要教学培养目标,所以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并不能使这些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系统和全面,教学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人文素质必修课程中。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到重点位置上来,并加快推进实际行动的推进。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能够创造价值,反映到职业教育上,就是要高度重视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只有具有足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价值。高职院校的领导管理阶层应当明确认识到这一点,校内教师也应当积极呼吁和响应相关决策的推进,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早日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尽早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要标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相关制度,指定规范合理的教科书,严格培训授课老师,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达到同等课程的标准。毕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除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外,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而且,此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授课、培训和检验相结合,所以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培训和测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师的具体要求还是不低的,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之前有一个严格的遴选阶段,选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在这些教师取得相应的教学资质后才能批准授课,培训不合资质的教师不能授权讲课。

  最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应当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时期有规律的安排进行,并有针对性地瞄准相关的就业服务,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课程考核制度与相关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同专业认证相衔接,使课程设置紧跟社会需求标准。要知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且人与人的个体现状也不尽相同,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笔者建议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划分为三个等级或者阶段,第一学年期间称为初级阶段,进行相应的初级训练,第二学年期间作为中级阶段,进行相应的中级培训,同理,最后一学年进行高级训练,对应时期称为高级阶段。另外,课程的年终检验考核不要仅仅拘泥于学院自身的考评制度,尽可能地寻求当地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协助。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发展提高自身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争取获得劳动部批准在本校设立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与认证机构,从而能够有效和相关部门联合培训本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能够对学生进行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在内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考核和认证,具体来讲,通过各级认证后方可颁发社会用人单位承认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证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相应证书后一定能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获得帮助和便利,为相关行业的就业准入提供筹码。总之,将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劳动部门结合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得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顺利就业。

  (二)高度重视实习实训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旨在向社会输出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实践技能训练是高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很多能力和素质是不能直接从课堂的理论知识吸收中得来的,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训练来逐渐培养。因此,学生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和实习实训上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模拟演练环节,通过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上,可将学生以5人左右为一组模拟现实社会中的企业工作环境,每组选一到两人当企业的领导人员。期间教师可以随机给他们安排公司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员工内出现矛盾、领导和员工有冲突、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等,然后让本小组模拟他们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实际问题,最后由教师上升到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层次对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从他们沟通情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判断他们是否具备了应有的理论水*,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提高本组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模拟训练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将来的从业环境,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多多亲自动手去实践、探索,必要的时候要加强与同学间的合作。为了给学生提供有保障的实训环境,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进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最后可以获得长期的实习基地,保证各项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开放性的实验室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项目,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非常合适的场所,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实践并创新,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这些场所本身就是非常容易产生团队合作需求的,学生在这里锻炼无形中就会培养他们的与人合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很有利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独自发现和解决问题外,还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团队,给小组指定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部门出现的实际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必须出的合理,要在学生当时阶段的能力接受范围内,然后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或集训时间通过团队内的分工配合认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核心,关乎着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是决定学生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当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尽快推进的决策和任务,而且应当也是各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目前,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推进,因为它牵涉到高职教育政策的很多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慢慢解决和完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社会职场对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职院校会越来越重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

  [2]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3]熊雯.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生成规律研究-浅谈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中的产生式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0).

  [4]陈学凤,祝燕芳.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2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应予以重视。

  (一)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四年制本科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宗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秉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时还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适用性,真正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首先,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科边缘化、领域交叉化、知识综合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特色,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最后,针对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具备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全面的职业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培养目标,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果不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就很难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在科技、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现在,高技能人才紧缺,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仍十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并没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反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均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优势,为企业服务。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加强学习锻炼,夯实专业基础,熟练技能操作,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清晰,因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更正认识偏差,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中心的转变,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慢慢渗透,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课程体系做出了一些改革探索。比如增加实训课时,开设顶岗实习,秉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但是总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根本变革,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陈腐落后,难度大,知识点琐碎,专业实践性的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和重视技能培养的理念。除此之外,现用教材的科技性和前沿性有所欠缺。目前,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各种科技知识信息更新交替,新技术新技能在现有的教材中无法学到,造成毕业到岗后无法得心应手地工作。其次,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还不够合理,实训课程的内容不具有专业或者职业针对性。最后,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没有达到学校和企业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会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实习,但是由于企业有时提供的岗位和学生的专业不对口,或者由于学生懒惰不参加顶岗实习,使顶岗实习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师资队伍业务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也就是说,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除了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的综合性能力还有所欠缺,师资综合能力弱制约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以获得文凭和学位证书为最终目标。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职业教育理念没有深入渗透,导致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开发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熟练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该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原有的课程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学习的课程科目种类繁多,基础知识零散,知识体系不完整。我们要精简必修课,重视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英语课程,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课程设置之前必须经过企业岗位调研,所开设课程必须满足企业岗位对于该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除此之外,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还应考虑企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真正“走出去”,所以学校应该建立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实训基地、企业车间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研发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打造一支真正的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现理实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把学生培养成可以在企业胜任生产、研发、管理、销售等岗位的一线高技能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高职教师还要具备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师德,除了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生产外,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是否顺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

  摘要

  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融入TRIZ理论,并提出“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的多层次培养模式。

  关键词

  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

  二是创新能力弱。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

  (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

  (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

  (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通过初步实践,我院总结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多层次培养模式。

  (1)思维训练阶段。在全院范围开设关于TRIZ的选修课(初级班),让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尽早形成创新的概念,初步了解TRIZ基本知识,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系统学习阶段。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初级班中对TRIZ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其参与中级班的学习,系统学习TRIZ理论体系;二是让骨干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的讲授中与TRIZ原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创新技法。

  (3)实践应用阶段。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TRIZ创新原理进行毕业设计或各级竞赛活动。当然,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必然会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并不断修正,最终趋于完善而合理。

  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应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TRIZ理论的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重点选择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部分。

  (2)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TRIZ的应用重点应有所区别。

  (3)在TRIZ理论应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应注意不同学科的交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1)

——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3篇

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 商务 自主学习

  论文摘 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在商务中自如运用英语的技能型人才,但大多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盲目盲从,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有效途径,从而大力提高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在《高等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商务英语专业有其复合*叉性的特点,知识涵盖面广,强调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技能的能力。教师课堂传授所输出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克服瓶颈的唯一途径。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ing Autonomous)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进入教育领域,以建构主义认知学和人本主义心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国外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能够负起责任的能力。Dickinson(1995)指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态度就是承担起对自己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Ryan(1991)将自主学习界定为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调控的过程。

  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束定芳(2006)将自主学习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态度,能力和环境。态度(attitude),即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能力(capacity)指学习者培养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策略;环境(environment)强*师为学习者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大量的机会和条件。陈冬纯(2006)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依赖其个人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独立或者在教师的下设定其学习目标,通过个人活动和与其他人的合作的方式,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预设,自我调控以及自我反思。它既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能力,又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学习风格,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自我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整个学习过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现状分析

  经过这几年来在教学中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从而导致普遍的“畏难”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Role-play等环节中要求自主发挥时,学生们的畏难情绪表现突出,自信心缺乏,参与不积极,即便勉强参与,也缺乏创新,观点简单陈旧,表演差强人意。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保证,久而久之教师们也习惯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学生则更懒于思考懒于动口,而这种局面正是英语教学的大忌。

  (二)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学习动机比较现实,学习兴趣欠缺。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绝大多说的学生都愿意把英语学好,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通过相关的英语考试及拿到英语资格证书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但真正喜欢英语,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却只占少数。

  (三)大多学生没有合理自我预设,缺乏学习目标。不少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性质缺乏认知,大多认为是“商务”与“英语”简单叠加,技能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而对于建立学习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的盲目性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大障碍,也降低学习者学习的效率。

  (四)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欠缺。学生在学习中都渴求“捷径”,希望一蹴而就,事半功倍。然而大多学生盲从心理严重,却不知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我学习风格。遇到学习中的壁垒不是主动反思,而是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知难而退。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主导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将“输入的信息”转换为“吸收的信息”,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针对以上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高职教育对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学习观念

  著名语言学家科恩(1990)曾精辟地指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因此,学生应当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尽可能的创造并利用学习语言的机会,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成效。

  另外,在设计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遵循“i+1”原则,掌控教学难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塑造自信,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评价机制上也应相应进行改革,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口语和商务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明确教师角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Little(1991)指出自主不是自我的同义词。在教室下,自主并不是摈弃教师的责任,正相反,它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这个极端走向对学生放任不理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者,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更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者。

  作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者,首先要解决大多高职商务专业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盲目的现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将培养英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能力作为他们的长期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查找自身学习弱项,确立短期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各种优秀学习的方法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反思,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完成短期学习目标以及最终完成长期学习目标。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导性,激发学生思考,而自己则作为一个培训者,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并逐渐引导他们培养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建立自主学习中心

  束定芳认为,环境,即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她指出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学能力。所以,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自主学习中心可以是一个为了避免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干扰,采用联入局域网的方式,将大量英语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在一个形式生动逼真,内容包罗万象的学习环境中听到地道的语音,语调,看到对话的环境和现场,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和姿势,从而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有助于他们提高对于语言的兴趣,增强对语言的吸收和模仿。

  为了强调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的理念以及加强过程评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填写学习日志,内容主要包括签到,填写学习计划,记录当天学习内容,并总结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中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是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通过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通过填写学习日志,又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反思的意识。

  (四)加强实训环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并重

  目前高职教育大力提倡“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当加大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校内语言实训室,设计仿真商务英语环境,如外贸进出口,商务谈判,会展中心等,让学生在校内身临其境,掌握商务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合适的对口企业,可以尝试订单式,项目驱动式,校企融合式或学工交替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拘泥于单一形式。校内实训在先,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校外实习在后,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内外并重,双管齐下。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都将有助于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加强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语言技能的运用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用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技能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然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产生众多弊病。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是今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icki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1995, 23(2).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Little,D.Learner Autonomy1:Definitions,Issues,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

  [4]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5]兰昌勤,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2004.

  [6]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7]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2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高职毕业论文范式创新作了深入探讨,认为高职毕业论文应以顶岗实习的岗位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发掘选题,对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总结,从而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高职特色。

  关键词:毕业论文;课程创新;商务英语

  高职毕业论文一直以来沿用了本科高校毕业论文的模式,无论是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要求,还是论述方法都与本科要求无异。本科教育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1]。受高职的学制和学生的知识水*所限,高职学生按本科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有相当的困难,造成毕业设计普遍创新性不足,毕业论文不同程度地存在抄袭现象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毕业论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核心实践课程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毕业论文应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特征,创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新模式。本文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调查和访谈等科学手段深入了解高职毕业论文课程的现状,探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式创新。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研究人员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其中教师问卷55份,学生问卷89份。 问卷内容涉及各校毕业论文完成的形式、选题、要求和执行流程,师生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等。调查结果显示70.4%的院校采用传统的论文写作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其他的形式有:毕业设计(12.7%)、市场调查及商务翻译,后两者各占5.5%。尽管传统的论文写作是大多数院校首选的毕业论文完成形式,但表示对此形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师生高达52%,认为这种形式效果一般的占32%。也就是意味着真正对毕业论文写作形式表示满意的师生只有16%。可见,绝大多数被访师生均认为目前被各高职院校广泛使用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存在许多问题。

  二、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式创新

  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将论文任务下达时间设在第五学期,留给学生充裕的准备时间;不再限定论文选题,让学生自主选题;不再要求一概用英语写作,由学生自定论文写作语言。以上做法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了便利,但是没有触及论文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实质。由此可见,我们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毕业论文与学生关注的工作就业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完成课程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与工作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学生真正学有所用的毕业论文范式,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就业创造条件。

  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托

  毕业论文创新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托,这样才能体现毕业论文作为重要实践课的价值。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了“必需、够用”的商务知识,又能用专业英语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3]。高职毕业论文应摒除以往思辨型的论文范式,通过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和途径,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着力培养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国际经贸知识和技能、具备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对外经贸活动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国际经贸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毕业论文的内容需与涉外商务活动中的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涉外商务办公、国际营销、涉外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关。毕业论文应能体现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这样才能起到综合检验毕业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作用。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涉外企业文员、商务翻译人员、涉外服务人员等,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涉及相关的行业岗位职责、任务、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学生根据实习岗位确定论文题目和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托的新型毕业论文范式集论文写作、专业技能应用、职业素养教育于一身,内容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思考,既为其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又可避免论文的假大空现象,也有效地杜绝了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2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

  创新型的毕业论文可与毕业生企业顶岗实习紧密联系。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毕业生不但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发展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还可借助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对企业的运营有真切的体验,了解具体岗位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清楚某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某项任务的重点难点以及某个项目的开展方法等。这些实践经验尽管有限,但却十分宝贵,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的素材。创新型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以自己在顶岗实习工作的过程为基础,选题要与顶岗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有直接关联,着实解决一个与实习岗位业务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对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外贸单位实习的学生可以介绍实习单位的外贸业务流程并举出实例;从事单证员工作的学生可探讨单证员工作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从事外事接待的学生可以讨论外事英语的恰当使用;从事营销的学生可以为公司产品进行营销项目策划等。这类选题结合了所学专业和实习就业岗位,在国际商务实践工作过程中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3毕业论文多元化

  创新型的毕业论文范式具有形式多元化的特点,除了实践性论文外,还可采用实习报告、项目策划书,以及商务翻译项目等多种形式。

  高职高专的学生适宜写实践性论文,此类论文围绕工作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展开,通过向行业专家请教,或查找资料等途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学生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对广州中大纺织品市场的商户进行访谈,并查阅资料求证,写出了《广州纺织品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中大纺织商圈为个案》的论文,透过个案访谈分析管窥整个营商环境,加深了作者对纺织品进出口现状的了解,为其就业选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描述实习期间的工作经历,介绍工作流程,对实习期间的收获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实习的岗位必须是与本专业的相关专业,最好是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如单证员、跟单员、涉外商务助理、涉外商旅服务人员等。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对前期实习工作进行及时反省,思考自己是否具备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寻找自己的表现与岗位要求的差距,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利于学生在就业前更清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自身的技能水*,使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要求,更快适应以后的就业环境。

  项目策划书需要对产品的特点、优劣、市场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还需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项目策划书要求撰写人有较综合的职业能力,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多向有较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专员请教,先从工作中切实可行的简单的案例着手,如网店的营销策划、关于企业员工文娱活动的营销策划等。策划书的撰写能够综合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学业智力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4]。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综合检验。创新型的毕业论文范式强调以专业实习岗位为依托,鼓励学生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发掘选题,促使学生对现实工作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就业积累了经验。由此可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范式符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3

  摘要:随着普通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并对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加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培养目标

  我国加入世贸后,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目前,全国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相关课程,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同时也使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正在调整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专业发展战略,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市场、关注市场、适应市场,专业建设要与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依据。

  (2)分层培养人才。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使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的规格与要求整体性提高,大企业集团选拔翻译人才的标准一般为硕士生或具有高级翻译职称,地、市级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对商务人才的要求则需本科以上学历。

  (3)关注人才就业的空间。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商务文员将成为我国企业业务人员需求的主流,大量的中小企事业单位为大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外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芸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归纳为四个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英语语言课程+商科专业英语模式;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英语+商科专业方向模式。高职高专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多采用了以上几种模式,但是,都没有明确各个模式准确的定位与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存在着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

  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大批外资企业、独资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类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人才层次、人才规格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更好地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社会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最新需求与就业走向,我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旨在分析商务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

  (二)调查对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发展与用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市场预测,未来十年内商务英语专业将是这一地区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对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愈来愈急迫。2004~2005年,我院分别组织英语教师和部分学生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405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同时部分骨干教师走访了广州市、中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与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交流,就商务人员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

  (三)调查结果

  首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从统计资料分析:白云学院2001届毕业生有106人,实习率达100%,专业对口率为89.3%,主要从事企业中的跟单、商务文员、进出口业务、翻译、外贸销售等工作。2002届毕业生有152人,实习率达98%,专业对口率为92%,主要就业岗位为企业的跟单、文员、商务助理与行政秘书等。

  其次,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保持旺势。目前和今后三年,“珠三角”、广州的制造业、服务业、商业企业对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继续保持旺势。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对商务跟单、报关员、进出口业务员需求的统计如下:需要商务岗位人员的企业有315家,占78%,未作明确回答的企业有20家,占5%;需要继续招聘此类人员的企业有202家,约占50%,未作明确回答的企业有49家,占12%。调查表明,企业重视商务人员的配置,“珠三角”、广州地区今后三年在现在的基础上,对商务人员的需求稳中有升,但在绝对量上尚不及对电子信息、护理、工程等从业人员的需求。

  再次,高素质商务人员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明确表示需要中、高层次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307家,占76%。在问及企业目前的用人标准时,146家企业表示英语能力第一,气质第二;有97家企业表示综合素质第一,人际交往与语言沟通能力第二。调查表明,社会对素质较高、专业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商务人才求大于供,衡量标准主要是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 最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商务应用人才。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明确要求商务人员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企业有332家,占82.%。在职业知识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三位是: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财税与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五位是: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能、文书写作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技能、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发展潜能、中外文化修养。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

  调查表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代理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贸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我们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反应冷淡。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岗位群广泛的特点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不利因素,它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然而商务系统庞大而错综复杂,受高职学生基础文化修养较低与学习时间有限的制约,关于商贸知识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被调查公司对相关专业职务能力的描述中,100%提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两项能力,95%提到与人沟通的能力。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的基本定位是:(1)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且各项技能应达到国家四级水*,专业英语技能强调口语、应用文写作和口笔译。(2)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了解商务公司运作所需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要素,掌握包括商务秘书、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3)较强的沟通能力。要求口头表达清晰、流利、得体、有思想、有条理,文字表达规范、通顺、得体、有思想,应掌握灵活、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商务沟通技巧,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方法。(4)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应用,具有网络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

  以上能力目标的基本确定为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提供了现实和科学的依据,除了公共课,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通过三个课程组合来实现,即英语课程组合、商务课程组合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组合。

  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商务英语是一个交叉专业学科,必须做好专业定位,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还要考虑朝哪个方向发展更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涉外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前者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而后者又没有足够的英语应用技能。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具有就业空间广阔、适应性强、发展前景好等特点,目前从事商务和外贸翻译的多数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且为数较少,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

  外贸业务方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有大的发展,国营或民营外贸公司对正规的、专业的进出口业务员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为适应市场需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以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培养进出口贸易业单证员、报关员。主要技能为单证英文识别、单证处理程序、运输报验、报关、托运、投保等。这些技能重实践操作,理论性要求不高,比较适合大专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出口贸易理论和实务与商务关系密切,可以相互促进,专业知识可以融会贯通,专业方向对口性强,因此,培养外销员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我国具有外销员资格证的人才十分紧缺,而且今后将更加紧俏,“珠三角”地区的外销贸易呈上升趋势,这为外贸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国际旅游方向旅游事业从广义上讲是商务的一个分支,而国际旅游更是与商务英语息息相关。目前,从事旅游事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大多数是英语或商务类专业的毕业生,而从事国际导游的大多数为职业高中和技校的毕业生,学历和文化层次较低、英语交际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因而,开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旅游方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的分析,笔者认为,牢固树立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与教学观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实践证明,教育观念与就业导向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转变得越快,教学改革的思路就越清晰。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着重研究高职教育的定位,牢固树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对岗位职业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程序以及各个程序的职业标准做出详细科学的描述,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应用性。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2]王兴孙,陈洁.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外语,2000,(增刊).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2)

——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3篇

如何更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1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这既是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赢得社会声誉的需要,如何在目前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拔得头筹,这是学生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职业素养涵义!

  对职业素养涵义的理解,有不同观点。有人把它等同于职业素质!,认为是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的综合;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场礼仪!所以好多职业素养方面的书籍,讲的大多是职场礼仪知识;有人则把它具体为职业技能!;也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偏重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方面的隐形素养等等。

  这几种认识和理解大都带有片面性,素养!不同于素质!,素质是静态的,素养!则是动态的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得,所以职业素质不能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也不仅仅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隐形素养,还应具备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形象礼仪等方面的显性素养,更不能从职业技能或职业礼仪一个层面上去理解。所以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地理解职业素养的涵义。

  我们不妨借鉴职场中较流行的词汇职业化!来理解职业素养的涵义。所谓职业化就是指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的态度、道德、礼仪、处世方式、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所以,本人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决定于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所谓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

  (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不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等的显性素养,更重视忠诚、敬业、诚信、正直等隐形素养,用许三多!式的人物,企业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其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高校提高就业率、学校声誉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男,江苏扬州人。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所谓出口影响进口!,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的重大任务,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要靠学生本人有意识地培养,二要靠高校的重视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许多坏习惯,小的会影响发展,大的可能导致人生失败。如何不让坏的习惯影响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那就要*常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即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2、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良好的个人形象会让你求职面试加分,第一印象!或心理学上的讲的首应效应!,在求职面试时起的作用很大。同时,企业也注重员工的职业形象,以树立公司的整体形象。但凡成功人士,几乎无一例外都很注重外在形象,并把形象作为个人的重要素质特征。所以大学生应有塑造良好形象的意识。

  3、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

  职场礼仪是职业素养应有之义。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都是*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锻炼和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与公司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4、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

  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懂得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作为职业人,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公司的效率和效益,也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

  (二)高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形素养的"塑造,即综合素养的培养。

  1、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课程教学设置、校园文化熏陶等各方面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课程教学设置上,既要开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显性素养的课程,又要开设培养职业道德等隐形素养的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校园文化熏陶上,一要通过校园环境、校园雕塑、校园景观的直观形象让学生置身其中,把其表现的内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二要通过主旨鲜明的体现企业用人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启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2、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靠课堂的传授,而是靠实践的练习和锻炼,只有不断地练习再练习,技能才能巩固和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一定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实训课、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在职业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正确职业定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规划才会有美好人生,如何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增强职业意识,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职业,就是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而且宜早不宜迟,要从大学开始。可以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职业素养教师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然高校也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能力,更好地去帮助学生。

  4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一是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二是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3)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荟萃2篇)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1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吸取他人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认识,谈谈如何科学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能力,新课改,英语教学,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多年来,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将语言知识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听、记、背、练。他们不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而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这样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生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从前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填鸭式"形式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学生很难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导致学生容易形成厌学的情绪。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民主、和*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调控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重视学法指导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应具有更精湛的教学艺术,合理引导,及时点拨,激发思维,确保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成,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的实际条件,个人特长和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让游戏走进我们的英语课堂,让游戏与英语教学紧密的结合,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者教师用学生能够基本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的笑话或者由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英语对话或教学生唱英语歌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幻灯,录音,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利用可用的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强化其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由自己来调节。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通过不断地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领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与此同时去获取和发展新的元认知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取长补短,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他的内心价值就得到了外境的承认,学习成就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加强了。能推动学生进一步刻苦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本质和意义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对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授以学生"捕鱼的技术和动作要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质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2

  从阐述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出发,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做出界定,着重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五个因素,重点指出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应策略,即从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的提高、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创建自主学习环境五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研究背景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满足不了现实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这一重要的学习理念。近些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逐步深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怎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进行英语学习,怎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两点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Holec首次在英语教学中提出“自主性”这一概念。他认为[1],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诸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决策力。例如学习目标的决定,学习内容、进度、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估。20世纪90年代,Little又进一步对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他提出[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决策制定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心理联系。Little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弥补了自主学习在心理学方面的空白。我国学者庞维国指出[3],如果学生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同时,他还认为独立性不是绝对的。学生在校学习,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对教师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学习分成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应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由此可见,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能够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科学安排进度。而这种能力的习得,关键在于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根据上述定义,结合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随着教师的启发和指导,能够开拓思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在课余时间,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和策略,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

  3.1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

  长期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这种依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新课,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听课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上课缺乏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听课效果欠佳;三是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不会独立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复习,就更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了。如此循环下去,学生就会越来越依赖教师,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就得不到根本转变。

  3.2缺乏明确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学生的依赖心理一旦形成,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日渐淡薄。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英语是教师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清楚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2)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不端正。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对英语学习没有合适的规划。

  (3)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没有要通过英语学习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愿望。

  3.3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

  具备科学的.学习策略能够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的学习气质,能够促使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可以认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对自主学习效果影响甚大。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策略的含义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使用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能力,不能灵活地进行汉英转化。对于课下英语自主学习资料没有甄选辨别的能力。总之,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模式僵化机械,学习模式消极被动,结果也就很不理想。

  3.4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但目前部分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语言基本功不扎实,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二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自主学习中心先进的自主学习软件尚不能熟练使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使用软件和进行网络学习了。三是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化素养不高,不能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3.5学校缺乏自主学习的大环境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但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灵活地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的设置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另外,部分高校的自主学习中心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缺乏一定的自律力。部分学生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新型的自主学习模式不能立即适应,在课堂上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2)先进的教学软件处于搁置状态,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利用。教师缺乏对教学软件熟练操作的能力,学生也就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应策略

  4.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讲授,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从教学模式入手,从根本上转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善于接受和实践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思维不能僵化不动,停滞不前,而要与时代接轨,乐于在课堂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课堂里,教师集咨询者、答疑者与信息服务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其作用在于指导、组织和帮助学生英语学习实践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4.2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将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向学生渗透这样一个事实:英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观念,指导学生逐步确立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一旦被建立起来,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自主、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会促使学生心里形成强大的学习原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的设置上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一旦被逐步建立起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随着意识的建立而逐步提高。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将会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被建立起来,他们就更容易掌管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3加强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建立起来之后,教师还应该帮助学习者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策略。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分类,在此基础上,依据学习者不同的个性、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文化素养,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特点和习惯的学习策略。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学习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效率。最后,教师还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的课外自主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这些课外学习资料,学生能够有效地应用自己的学习策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4.4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目前,人们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谈及大学英语改革,人们似乎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建设等硬件投入上面。这些硬件固然重要,但操纵这些硬件的是大学英语教师。所以,在软件环境改善方面更应加大投入。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水*是当务之急[5]。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和职业发展中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一,教师应该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最前沿的英语教学理论,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第二,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中心的英语学习软件。要会操作各种教学软件,并能够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各种教学软件和正确使用各类英语学习网络资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前沿性会议,把握英语学术领域最新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除此之外,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4.5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大环境

  学习对环境具有巨大的依赖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因此,只有具备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自主学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6]。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地自主学习英语。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已经建立的自主学习中心的作用。不断丰富自主学习中心的网络资源,可以建立课堂网络聊天室,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积极发言。学生通过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进行网上聊天、网上讨论、收听有声文章等,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4.6积极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英语这门科目,与时代背景联系十分紧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英语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同时,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也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要想培养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信息化时代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善于使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借助多媒体设施,通过语音、视频等播放视听素材,一方面,多媒体能够将学习素材更为直接地体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很大的促进效果。再比如,借助信息化资源,开展英语学习的远程教学,丰富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设备,组建一个英语学习交流互助*台,紧密联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方,促进各方在学习的*台上的交流,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7积极开展英语自主学习

  课外活动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学习,二是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欲望更强,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寻找学习方法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开展英语教学,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以分组形式,积极深入社会进行实践。比如可以安排一个任务,每一个组去到外面,寻找一位陌生的外国人,并主动用英语与其交流,并用信息化设备记录交流过程,任务的完成效果以作业形式上交给教师,并开展专题评价。这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限制,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摘 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只有继续不断地摸索、改革,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只有继续不断地摸索、改革,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一代新人。下面从本人教学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经验。

  一、实施任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创新的环境

  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目的越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同时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采用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而实现。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学生自学的理想去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提倡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鼓励争论、探索,鼓励自求自得,在教学中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实施开放型教学模式,变“带着书本走向学生”为“学生带着方法走向书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型课堂”为“符合学生合理需要和培养型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教师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各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地展开相关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完成任务及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任务的完成,获得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并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舞台和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在网页制作中,如何获取素材?如何安排网页内容?如何下载图片与插入图片?在任务驱动下不断呈现新的知识内容、新的操作技巧,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断完善,学生具有更多的探索、研究、创新的机会,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内容、新的操作技巧进一步挖掘与钻研,力争精业求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设置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内容、新的操作技巧,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营造了较优的创新环境,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培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探求完成任务的途径和知识结构,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讲授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时,给学生提出任务,在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根据网页的内容配置一幅生动活泼、与内容相协调的图片,将新知识以任务形式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则自然会跃跃欲试,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那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必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其中隐含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插入图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种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并结合生活体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创造性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如行云流水般地打开,疑问就在强烈的“冲动感”中迎刃而解,创新实践的欲望也随之而来。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出其他许多新的求知需求,学生的创新的实践精神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如在网页制作中,学生能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设计制作丰富多彩、颇具个性、创意各异的网页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1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点

  1.1重视教学实验过程

  多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近些年被逐渐的应用于学生教育,原因主要是它与先进技术结合,能够将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进行最直观的展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活动适当简化,而相应的教学效果却能得到明显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技术设备所传达的知识文化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的动手动脑,从而将单一的教师说教拓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的实验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让教师采用新模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够让与之有关的教研调查得以实现。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实验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比如教研小组定期进行有主题的教学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模式下的学习体验,所展示的学习成果还能够被用于下一次教学改革的参考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作为主要的改进指标,及时询问并解决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多媒体教学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得到最为直接的提升。

  1.2强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几年前就已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该项资源在教师的操作下却呈现着不同的效用与效果。它不应该成为教师投机取巧、放任学生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现代化教育虚假的外衣。严格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应该是集成度较高、要求智能化操控的教学工具,只有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得出高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创新之前,教师有必要接受来自学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的系统培训,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后再对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学生解释抽象难懂的定理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屏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台,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规律应用、知识拓展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比较自由的向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诉说自己的困扰,从而做到课堂上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价值也能够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体现。另外,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还能够催生该领域新一代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从而再次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积极的正向循环链条能够保证多个领域实力和水*的螺旋上升。

  1.3*学生思想,鼓励大胆创新

  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强大支撑,教师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创新,离不开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与热情。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正处于自我提高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帮助,不断地*思想,卸下心理负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接触和尝试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想法与便捷灵活的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的发问和质疑,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出于这一目的,学校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为有能力的学生争取培养机会、提供研发基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鼓励与帮助。学生作为日常学习以及多种教学改良活动的主体,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尊重,所以广大的学生需要勇敢的挣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所划定的条条框框,积极地寻求自我展示和自主创新的*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2结语

  处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技术尝试,多媒体技术除了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捷径,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机会。只要做到学生创新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惊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探索,通过多疑提问,加大对各种实验功能利用,挖掘对实验内容的拓展、延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讲一些赞扬和欣赏的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其独立思考,创新求异。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第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气体生成等现象。观察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感知现象才会更深刻,思维才会更活跃。第二,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细铁丝被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或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第三,观察要细致,要抓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第四,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

  三、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情景,让学体验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实验设计教学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换位思维”、“心理换位”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四、教师大胆改进创新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教师一般在做演示实验时,总是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然后听教师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没有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条件、教学课时及其他因素制约,教材中很多实验不可能都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不少实验还要由教师做,学生观察。因此,教师有必要大胆改进演示实验,对演示实验从形式和过程上进行精心的创意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把握住尺度,多媒体技术毕竟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演示,在有些情况下可考虑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实验的辅助手段和补充。

  例如,对一些复杂的、花费时间较多的实验,或反应速度快的实验,教师可利用课件、录像多次重复或慢速播放。对易出错误的实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比验证实验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予示范,而且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一些器材,还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在课外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创新,每完成一个小实验,学生都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诱发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把实验渗透到生活中,要重视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我根据教学进度适当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上述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汇报,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然后讲评指导。除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我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材料易得、操作简便、又联系生活实际而有意义的家庭小实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教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创设条件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就肯定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娶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布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XX年1月——XX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XX年9月——XX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XX年7月——XX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XX年11月——XX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经费自筹为主,其余费用由学校承担1部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一、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而需要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联系生物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注重知行结合,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知识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故事,介绍了他为了解决我国人民的粮食问题,不断研究创新,最终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学习遗传变异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介绍他如何不畏寒暑,用整整8年的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用于创新发现的人,听了他们的故事会使学生也忍不住憧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科学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是源于科学家最初的一点好奇心,因此,我也时常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血型与输血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关于输血的故事:很早以前,战场上的医生见到有的战士失血过多,于是试着给他们输血,救活了战士,接着他们用同样的办法为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即智慧技能的获得。在化学教学中,最高级智慧技能的获得是高级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发现学习,这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策略,适当增加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兴趣,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改验证性实验为发现性实验,或利用实验进行认知空间的填补,验证假设,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化学可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脉相承,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科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观察是创新的眼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有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颜色变化,爆鸣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

  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提问实验室制氢气时,我们常用哪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道锌,这时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加强实验操作培养探究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的素材,(1)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衡后,问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作好记录,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好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做探究性实验。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的存放情况,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进而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

  切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自我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一、挖掘创新因素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凡的日常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思考能想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创新的。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三、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四、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农村自然条件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良好环境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开展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的*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七、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9

  【摘 要】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在高中教育中进行了普及。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到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绘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艺术有关的科目,而艺术不是刻板的临摹而是创造力的迸发,是通过画笔将想象力付诸笔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实学生美术绘画的基本功,教授学生美术创作的相关技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认识,进而能够完成独立的创作,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情。

  一、打好绘画基础,吸取优秀经验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能获取最终质的飞跃。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初期,仍应以拓实绘画基础为主要任务,并且在不断进行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首先,美术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用的临摹,通过多次反复的临摹,增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名家的画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法等。其次,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从单纯临摹向有意识临摹进行发展,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作风格加入到临摹的作品之中,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是一个强化学生绘画水*的过程中,在学生临摹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对被临摹画作的细节进行把握,进而感受画家的匠心独运。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感情

  好的美术作用是有生命的,其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能将自身感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对感情进行表达,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感情的激发,让学生对生命对自然抱有热爱,用一颗赋有感情的心去观察生活去体悟自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郊外到自然环境中去写生,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并让学生将这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应注重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将画作与生活中的实景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艺术的本源来自生活,而艺术的创造却高于生活,而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是作者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描述使得生活中*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三、注重经典赏析,提升鉴赏能力

  世界上的优秀画作众多,通过对名家画作进行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创作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加深对美术创作的印象。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赏析的作品不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的对赏析作品进行丰富,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对该画作进行放大,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对画作进行欣赏。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因此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画作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特点?画面布局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依据你的直觉谈一谈该幅作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画作进行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画作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解。仍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对达芬奇进行介绍,并将该幅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讲向学生进行讲解。

  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绘画风格有所感知还可以将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将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与*的《簪花仕女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东西方在绘画风格以及人物肖像描绘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四、增加创作机会,应用鼓励教学

  虽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绘画观察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对学生绘画创作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实际的绘画过程。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绘画的创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应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绘画,增加学生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感情激发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两个。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得到切身的感受,进而在感情上得到激发,可以带着感情进行写生,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使得写生作品带着学生个人的特色。

  二是,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气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山水画》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班级播放与山水画相关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班级中播放古风的音乐,营造出高雅飘渺的意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向学校申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绘画比赛,通过比赛的举行激发起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五、保持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去除技法和布局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绘画方面的天才,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可以在自己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个性进行保持,保障学生在绘画技巧有所提升的同时,其原始的那种绘画的灵性,个人的风格等还能保留下来。并且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在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与部分艺考生的升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中应改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纳入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在艺术底蕴、绘画技巧、创作才能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

  舟(小学教学)素描是美术学习中的基础技能,它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造型能力、素描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要点讲述、实践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一、发展深刻的美术思维

  绘画者要发展出深刻的美术思维,在创作时首先要能够在二维空间上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效果,这种表现能力需要学生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严谨的造型手段。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视*线和消失点的基础上,理解“视点”“心点”“余点”和“灭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单一的*面绘画向有深度和透视效果的绘画发展,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了投影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的大小变化,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出来,并让他们从自己画的图形中找出问题。学生们通过绘画发现,他们所看的物体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即“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处的物体形象清晰,远处的模糊,近处的对比鲜明,远处的灰暗模糊”。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视*线”“消失点”“视点”和“余点”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这些知识,用山、树、路三种景色元素表现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学生们结合空间透视,发展了深刻的美术思维,画出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描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对所要表现的物体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思考分析,能够发展学生的美术思维,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取舍,从而更好地体现画面中各元素的空间关系、层次,表现出作品的美感。

  二、借助正逆反逆,加强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特点。在素描中,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绘画表现时,往往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合理安排构图、表现物体结构,赋予画面更强的节奏感。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正逆、反逆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静物写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素描写生中体现物体的位置关系,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写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生时用线较死板,画面缺乏变化,于是引导他们从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不同角度观察静物的组成和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了写生的原则:“物体本身也有纵深感,看不到的面不代表它不存在,看不到的面也要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在表现的过程中,看不到的面,用线要虚,整个画面,近处的线要粗重,远处的线逐渐变轻,这样画面就会有变化,也能体现空间感。”学生通过正逆、反逆思考,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画出了更有创意的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通过改变物体的方向、位置、角度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再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去表现物体的形象,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提高了画面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融入生活实践,强化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在素描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发现美,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绘画造型的方法,在素描写生中激发创新的意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明与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笔者让学生观察纸张在*铺、卷曲和被揉皱的情况下被光照时发生的明暗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铺的纸几乎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卷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有了亮面和暗面之分;被揉皱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明暗层次丰富,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受光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在球体、立方体上投影,引导学生掌握了“三大面、五大调子”变化规律,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对几何体素描写生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几何体的体面变化和明暗变化,形成自己的思考,大胆表现出了画面的明暗变化。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形成扎实的素描技法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让自己的美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5)

——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沟通能力3篇

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沟通能力1

  提高沟通能力的一些资料,仅供 参考一、有效沟通的基本步骤: 1、做好沟通前的准备工作; 2、确认对方的需求; 3、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4、恰当的处理双方的异议; 5、达成一致协议; 6、双方共同实施; 二、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 1、组织清晰、简洁的语言 2、注意非语言暗示 3、注意倾听 4、反馈 三、做好沟通前的准备 1、确立明确而详细的沟通目标; 2、制定整体的沟通计划; 3、制定详细的工作辅助表 4、预测可能遇到的异议和争议; 5、对双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6、请对方做好准备; 与人沟通,三个要点: 1、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和立场来思考,以便更容易切入主题和顺利沟通。 2、学会倾听。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必须学会有效的倾听。 3、明确沟通的目的。时刻牢记沟通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去与他们沟通交流,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提高沟通能力2

  1、身体素质:指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

  2、心理素质:指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心理素质,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

  3、政治素质: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

  4、思想素质: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受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例如家庭、社会、环境等。

  5、道德素质: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

  6、科技文化素质:指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素质。

  7、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方面的素质。

  8、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9、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

  10、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学习和创新是个人价值的另一种形式,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扩展6)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菁选3篇)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1

  摘要

  生物学科,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部分,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中,发挥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基于此,本文结合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着重对培养战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科要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

  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

  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2]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2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现如今,文化已经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知识,明确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能力。另外,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喜爱之情,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标准,生物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增强教学的乐趣和互动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优化课堂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中生物的学习有别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知识的概念性极强,需要记住的内容多且复杂,而且相对容易遗忘。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多重视知识的单一传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知道将知识抛给学生,没有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教育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地,保证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明确教育目标,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不再是培养单一的知识型学生,而是要培养能够自主读书、自主钻研、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个目标,才能保证生物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功能,才能实现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学生。因此,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转变教师的角色,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下的生物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学习与实际相连,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学习者,教师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两者之间是一种*等互动的关系,是全新的合作者。要达到这种良性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就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不仅要清楚他们的学习情况,对生物课堂的建议,还要了解其家庭背景,甚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优化课堂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首先,生物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外部环境来改变学生对生物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动物器官的时候,拿活着的小鱼做样本。其次,也可以在班级放置花草树木,让学生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悬挂生物学家的图像或名言警句,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生物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教学方法,做到与实际结合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也在逐渐进行完善。现如今的高中生物课堂不再只是一块黑板、一个讲台和一名教师,其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显示器、模型等。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道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到“DNA分解”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大屏幕,使其呈现出一个分解的全过程,也可以借助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到其内部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实验与授课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生物学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生动可感的实验。因此,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飞鸟鱼虫都是生物学习的载体。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显微镜”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调试显微镜并观察其结构,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热情,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改进教育方法,尽量使讲授的内容既丰富又幽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给予层层剖析,把难点变得简单易懂,也可以借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生物活动,例如,建立生物学习小组、举办生物知识竞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够促进交流和沟通。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高中课程教学的重点。由于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以往的单一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新形势,与学生的实际诉求不符。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峦峦.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苏迎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李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3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差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尊重并积极引导学生的差异。在新课改的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这与差异教学异曲同工。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差异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1.1差异教学的内涵

  差异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发展,并在更为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差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主要的教学模式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差异性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能够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化,是当前教学方法中较为多元化的管理教学方法。

  1.2差异教学的意义

  差异教学的主要意义,是在的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即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不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差异教学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与学习中,教师通过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相同的发展空间,而差异性教学,则摒弃了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评价方式,而是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充分发挥出其个性优势与兴趣的学生,教师则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发挥其特长,在未来得到发展。差异教学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差异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整体观察,观察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在课下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等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上述观察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上述素材,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

  二、高中生物差异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高中生物差异性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层次化。学生层次化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分组,将小组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使相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个性特点分为三组,分别为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组学生未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高或对学习要求不高的学生;乙组学生均为学习兴趣浓厚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丙组学生均为学习兴趣浓厚且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分组后进行常规教学与分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个性特点进行再分析,重新打乱分组,务必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分组进行不同教学任务的制定与实施。教学任务分为三级,分别为低级、中级以及高级。甲组学生的基础目标为低级目标,乙组学生的基础目标为中级目标,丙组学生的基础目标为高级目标。学生在完成本组的基础目标后,根据自身的知识水*与兴趣完成上一级目标。教师则要在确保三组学生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完成上一级目标。特别是甲组学生,为提升其学习能力,尽量的引导学生向中级目标挑战。

  三、多元化评价学生

  在高中生物差异性教学中,学生评价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差异性教学中,是学生分组的主要依据。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能力、成绩、兴趣、情感等多种内容。而评价方式,则可以采取观察、谈话、汇报、档案袋评价、同学互评、自评等形式。本文对档案袋评价、自评和同学互评进行分析。

  3.1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涵了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档案袋评价的记录时间较长,所体现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成绩、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奖惩情况以及教师评语等。档案袋评价能够全面的观察到学生的整体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3.2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差异教学的核心,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标准,对自身学习情况以及个性发展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在总结自身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及时的反思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拥有公正的、客观的评价。通过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3.3小组内互相评价同一个辅助学习小组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大致相同,因此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的氛围更为浓烈,通过小组内互相评价,能够使学生得到更为深入与客观的评价,并对自身与同学的特点更为了解。

  四、总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进行传道授业的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差异性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认同,在进行差别教学时,能够在保证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取得知识与进步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根本上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作者:苏琳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乡中学

推荐访问:高职 途径 核心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3篇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1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论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