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鳖混养模式的水质特征及对虾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11-01 0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对照塘,且虾的产量也高于对照塘。虾鳖混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提高了虾的产量;混养塘中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虾病原传播起到了阻断作用。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中华鳖;混养模式;水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 S9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239-02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项目(编号:2009C12056);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项目(编号:2010C1012);浙江省淡水养殖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2R10026-11);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R50029)。

作者简介:林 锋(1980—),男,安徽宁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病原微生物研究。E-mail:wwlinfeng@163.com。

通信作者:刘 莉,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病害研究。E-mail:liuli6655@hotmail.com。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别称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可淡化养殖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虾种。近年来,凡纳滨对虾(以下简称对虾)病害加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对虾养殖年死亡率为30%~40%。因此,各地对虾混养模式进行了尝试与创新,比较有代表性有虾鱼混养[1-4]、虾蟹混养[5-10]、虾贝混养[11-12]等。一方面活力不强的病弱虾、死虾被鱼蟹吞食消化,防止了养殖池内有机物污染,截断了病原传播链;另一方面,混养鱼蟹的运动促进了底泥有机物质的氧化、无机盐的释放,有利于改善水质。受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委托,笔者开展了对虾、中华鳖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机理研究,对对虾鳖混养过程中池塘的水质进行全程监测,就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与虾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建立虾鳖生态混养最佳模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养殖池塘由浙江省绍兴市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共有4口塘,分别编号为11、12、13、14,合计面积16 008 m2,各塘具体大小见表1。塘与塘之间用水泥塘埂分隔,每个塘都有单独的排水管道、增氧机。

1.2 仪器

DR890光度计,利用HQ30d水质分析仪测定溶解氧含量、pH值、温度。

1.3 养殖模式

各塘单位面积放虾数量相同,均为60万尾/hm2,其中11号塘为对照塘,仅放虾苗,不放中华鳖,12、13、14号塘放入的中华鳖数量如表1所示。虾苗放养时间为2013年5月19日,共计放养对虾苗96万尾;中华鳖放养时间为6月11号,共计6 750只。

表1 苗种放养情况

池塘编号 面积

(m2) 虾苗数量

(万尾)

中华鳖

数量(只/hm2) 质量(g/只)

11 6 670 40 0 0

12 3 335 20 1 500 350

13 2 668 16 3 000 350

14 3 335 20 2 250 350

1.4 方法

池塘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氨态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硫化物含量、溶解氧含量、pH值、温度。所有指标都采用采样器采集50 cm深处的水样,现场即时测定。

1.4.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以水杨酸法测定氨态氮含量,以重氮化作用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以亚甲基蓝法测定硫化物含量。2013年6—9月采集样品,每隔20 d左右采集1次,每次在3个定点位置采集水样,共采集6次。

1.4.2 对虾样品的采集 9月中旬对虾出塘,统计对虾产量,并在各塘随机抽取100尾虾样,测量对虾的体质量、全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由图1可知,前60 d水体中的氨态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比较稳定,60 d后变化较大。60~100 d,对照11号塘氨态氮含量远高于中华鳖数量较多的13号、14号塘。60~80 d,11号塘亚硝酸盐含量高于其他塘;80 d后,12号、13号塘亚硝酸盐含量快速增加。

由于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时增氧,在相同的增氧条件下,4个试验塘的溶解氧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在混养中华鳖的12号、13号、14号养殖塘中,硫化物含量相对较低,养殖后期,13

号塘硫化物含量逐步增高(图2)。放养鳖的3个塘与无鳖塘的对照相比,pH值、温度差异并不明显,整个养殖过程中变化趋势相同(图3)。

2.2 养殖塘虾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混养中华鳖的12号、13号、14号塘对虾的平均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11号塘;13号塘对虾产量远高于其他3个塘;13号塘对虾平均存活率最高,达82.62%,14号塘虾存活率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虾鳖混养模式是一种节本高效的养殖模式,在我国发展很快,从早期的青河虾与鳖混养到后来的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等虾种与鳖混养,养殖技术日渐成熟[13-16]。本研究从池塘虾鳖混养的水体水质指标变化与虾的生长情况着手,分析了对虾鳖混养模式的优点。没有放养鳖的11号塘氨态氮含量、

表2 不同塘对虾的生长情况

塘号 体长

(cm) 体质量

(g) 产量

(kg/hm2) 平均存活率

(%)

11 9.74±0.98 12.05±3.13 3 375 46.68

12 10.03±0.92 12.57±3.22 3 750 49.72

13 10.58±1.18 15.13±4.08 7 500 82.62

14 10.20±1.55 13.91±3.55 3 000 35.95

亚硝酸盐含量、硫化物含量总体高于放养鳖的塘,这可能是由于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水质调节作用。13号塘氨态氮含量一直保持低而稳定的水平。虽然在养殖后期13号塘的亚硝酸盐含量、硫化物含量等指标超过对照塘,但由于13号塘虾的存活率远高于其他塘,虾的单位密度高、排泄量大,必然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硫化物含量上升。放养中华鳖的塘中凡纳滨对虾的个体体长、体质量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说明中华鳖的存在会导致虾生长向良性方向发展。混养80~100 d,14号塘硫化物含量、氨态氮含量与其他池塘变化趋势不符,可能由于在此期间某些未知因素导致对虾死亡率上升。事实上整个养殖场有些塘的确出现了部分对虾拉白便的现象。混养模式可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原传播源。因此,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池塘底质,吞噬了活力下降的病虾,从而控制了虾的死亡率。整个养殖周期,4个试验塘溶解氧含量、pH值、温度的波动频率基本相同。试验塘氨态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硫化物含量指标变化与虾鳖混养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虾养殖过程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鳖,一方面可以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原的传播,降低养殖虾的死亡率。适量的鳖能促进虾活力的上升,确保单位虾长势更优,产量上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吉桥,李德尚,董双林,等. 鲈-中国对虾-罗非鱼混养的实验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2000,7(4):37-41.

[2]林少华. 南美白对虾与双斑东方鲀混养技术[J]. 科学养鱼,2003(12):33-34.

[3]郑春波,王世党,于诗群,等. 中国对虾与红鳍东方鲀混养技术初探[J]. 齐鲁渔业,2005,22(5):11-12.

[4]郭泽雄. 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与鲻鱼混养技术初探[J]. 科学养鱼,2004(3):32-33.

[5]刘宝金,刘德永,刘宝明,等. 三疣梭子蟹与对虾混养技术[J]. 中国水产,2001(5):58-59.

[6]穆占昆,杨振国,周 玉,等. 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混养试验[J]. 水产科学,2001,20(5):16-18.

[7]陈延坎.虾池混养锯缘青蟹技术[J]. 中国水产,2003,6(1):60-61.

[8]梁华芳,邱 国,陈康惜. 利用老化虾塘进行斑节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试验[J]. 海洋科学,2003,27(7):10-12,42.

[9]李 放. 无公害对虾与青蟹混养技术[J]. 技术与市场,2009,16(12):153.

[10]高雪娟,卜利源. 南美白对虾与河蟹的池塘混养试验[J]. 水利渔业,2004,24(5):51,83.

[11]姜存楷. 对虾塘蛏虾混养技术[J]. 科学养鱼,1999(7):15.

[12]朱振乐. 杂色蛤与对虾混养技术[J]. 水产科学,2001,20(4):28-28.

[13]赵春光. 虾鳖混养新技术[J]. 饲料研究,2002(9):35,34.

[14]叶文柏. 虾鳖混养新技术[J]. 北京水产,2004(3):25.

[15]胡永华,钱 伦. 池塘虾鳖混养技术要点[J]. 渔业致富指南,2012(21):50-51.

[16]李敦岳,张清毅. 池塘虾鳖混养试验[J]. 科学养鱼,2012(3):32-33.

推荐访问:混养 对虾 水质 产量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