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音乐

时间:2022-10-31 1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音乐综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然而,当观看完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偏离了新课程的轨道?那么,我们应如何找回迷失的音乐课,在我们的音乐课中做到以音乐为本呢? \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学科综合;留住音乐;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应当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在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留住音乐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因此让学生在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重要性,这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

在发展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留住音乐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调式感、和声感、音色感、速度感、力度感等的过程中要留住音乐,运用音乐语言,以音乐为载体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我曾听过一节课——《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师从课的导入开始就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乘坐小火车到内蒙古去,在小火车上进行各种节奏游戏,在游戏中学跳各种蒙古族舞蹈,学习“骑马”……初步学会歌曲后,让学生分组表演,让学生根据对蒙古族的风俗了解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教师一宣布,学生兴致勃勃,积极谋划。大约5分钟后,老师宣布一起表演,在老师的指挥下,一组唱,一组用打击乐伴奏,一组跳起了自己创编的舞蹈。表演结束后,教师小结:“大家表演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这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对蒙古族歌曲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却忽视了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造成表演闹而乱、杂而散。通过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动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表达出来。但这一切要以音乐为载体,因为这是音乐课。

2.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性的过程中留住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为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明白音乐语言所抒发的情感内涵,进而还要通过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

曾听过一节课——《躲猫猫》。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时的小部分用于学唱歌曲,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让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在玩游戏时,虽然音乐反复播放,教师也竭力鼓动学生边唱歌曲边观看几位学生的表演,但收效甚微。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了游戏本身,此时的音乐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信息,学生玩得很开心,但一节课下来仍有许多学生不会唱歌曲。

这位教师试图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忽视了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至于音乐课变成了游戏课。不可否认,游戏进课堂可以活跃气氛,但它必须是适度的。教师应该把游戏作为音乐课堂的“点缀”,而不是把游戏硬塞进音乐课堂 。

3.在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留住音乐

音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现象。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音乐文化现象与地理条件、生活环境、历史沿革、语言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之间的渊源关系,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对地理条件、生活环境、历史沿革等问题的介绍,而忽略了这是一堂音乐课。要体现音乐为主体,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留住音乐,以音乐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曾听过一节课——《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是否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日本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等等。接着老师让学生观看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时间还有8分钟时,才进入歌曲欣赏环节,教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词曲作者就下课了。

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图文并茂的教学也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是,教师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探究历史的方向,挤掉了探究音乐的时间,使音乐课变成了历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

留住音乐,使音乐课回归自然本色。让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舞台上,随着音乐,舞动青春,不断收获,不断前进!

推荐访问:留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