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江西赣州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时间:2022-10-26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迁徙和人才市场配置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导趋势。在人口流动和人才配置双因素背景下,流动党员构成流动人口的一个微观缩影,流动党员管理同样构成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微观问题。本文就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背景、现状、经验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

[关键词] 人口流动人才配置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迁徙和人才市场配置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导趋势,大批劳动力资源在相对宽松的政策法规引领下,通过市场找到了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并作为一种资本创造着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在人口流动和人才配置双因素背景下,流动党员构成流动人口的一个微观缩影,流动党员管理同样构成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微观问题。由于与珠三角和长三角较近的地缘因素,江西省赣州市每年有大量流动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因此,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并亟待解决。

一、双因素背景:人口流动与人才配置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仅改变居住地但不改变户籍的移动。[1](p184)人口流动分为人口横向流动和人口直向流动。人口直向流动是指人口在社会阶梯上的流动,包括社会地位和工作职业的上下流动。我们通常所讲的人口流动都是从人口横向流动,即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变动来说的。赣州市及其所辖县市每年有大批人口从本地流入广东、深圳、福建等周边发达城市务工,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流动党员。

人才配置方式包括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前者主要存在于权力运作和重点工程项目领域,后者则是社会性人才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变化、经济杠杆、等价交换等市场因素影响和推动人才资源的调整和流动,是一种具有市场化交换的过程。[2](p294)在市场配置成为人才配置方式主流的背景下,赣州各县市的一些流动党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条件选择外出发展成为必然。

二、现状分析:流动党员管理存在五大难题

1.情况难掌握。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也不转移组织关系,不办《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办了证不交给流入地的党组织,因各种原因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外出回来也不与党组织联系,造成流动党员情况难以摸清。

2.组织关系难接转。许多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长期得不到接转,或者是转而不入,组织关系揣在口袋中,成为“口袋”党员。

3.难开展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多数不能坚持过正常的党组织生活。一方面,流动党员无法参加原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有的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不管。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而成为挂名党员和自由党员,使党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参加的组织活动难上加难。

4.难规范管理。由于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和流入地党组织不好管两个因素,许多流动党员常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5.党费难收缴。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党费。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只顾外出务工而不按时缴纳党费。

三、原因分析:客观情况和主观因素促成管理难题

1.机构设施不健全。由于流动党员所在地的党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使得一些流动党员一时难以接上组织关系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管理的跨度上和覆盖面上难免存在盲区、“空白点”。

2.分布广、流动性大,居住地点不稳定。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范围广、从业形式和种类多,分布地点零散,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3.接转组织关系手续复杂。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手续费时、费力和复杂化,使很多流动党员宁愿不办理组织关系的转移,或者是转而不入。

4.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一些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公民,寻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缴纳党费,逐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

5.党组织重视不够。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大,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因而对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管,也不处理;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认为流动党员外出时间和工作地点不固定,不好管;有的对流动党员存有排斥心理,甚至以各种借口拒绝接收持证的流动党员。

四、经验模式:一些探索性做法

1.于都经验。根据流动党员的从业特点和分布情况,于都县委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以乡镇党委为主体,整合原有22个驻外临时党支部,在外出党员集中地建立驻外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站和服务点。采取“1+1+1”的方式,即一名在家党员、一名流动党员、一名困难群众组成联系服务共同体,建立沟通联系互帮互助制度。目前,在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广东东莞、中山、广州、深圳和福建石狮等地成立驻外党支部7个,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服务点68个,确定流动党员联络员133人。建立驻外党支部,让流动党员找回了“家”的感觉,增强了党组织感召力。[3]

2.全南经验。为让每一位流动党员思想上不落伍,学习上不掉队,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南县采取了“三个一”措施,有效促进了流动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是对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建档,实行“一人一卡”。跟踪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让党员始终流动在党组织的“视线范围”之内。二是建立支部委员联系制度,做到“一委一联”。对每一名长期外出党员,各党支部均指定一名支委成员作为联系人进行联系,传达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了解其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每月向支部汇报一次联系情况。三是建立流动党员家访制度,做到“一季一访”。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家属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情况,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帮助和解决流动党员家属在看病、子女就学、农业生产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以解除外出党员的后顾之忧。[4]

3.安远经验。安远县依托在外同乡会、异地商会等外出社会团体,把党支部建在同乡会上,进一步整合同乡会的凝聚要素和工作资源,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先进性长效机制探索新路子。目前,已经在东莞、广州、深圳、惠州、潮州、中山等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12个,党员联络站8个,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5]

4.莆田经验。福建莆田市实行自我管理—双向管理—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先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立党工委,配备专职党务干部,现已有北京、青海、天津等地10多个驻外党支部,顺利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6]

五、经验整合与路径探索:破解赣州地区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破解赣州地区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是一个经验整合和路径探索的过程,既要考虑人口流动规律,又要考虑人才市场配置因素;既要借鉴外地有效经验,又要注意本地人口流动的特殊性;管理方法既要稳妥,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赣州及其所辖县市的流动党员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有1万多名党员常年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以农村党员居多。经过资料整理和系统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对策:

1.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党组织必须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的大党建观念。

2.完善有关流动党员管理条文规定。首先,要简化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在严格执行党内有关纪律的前提下,可考虑下放接转党组织关系的权限,使基层党组织有权在全国范围内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提供便利。其次,要改革党员身份认定的机制。在认定外地流入的流动党员身份时,建议只要其原党组织出具了证明信即可;而对没有流动党员证明的,要严格把关。建议改进党员证管理,增强党员证的科技信息含量。

3.探索“同乡会建党”、“社区建党”等新模式。首先,要改革以户籍、行政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单位建党”的党员管理模式,可以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如以同乡会或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实施统一管理。构筑一个开放式的社区流动党组织,提供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办理党费代收代缴、接受暂未明确单位的预备党员的组织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和办理审批转正手续、办理党员出国出境保留(停止)党籍手续、为党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等日常服务。

4.疏通党员出口。应严肃纪律,纯洁党员队伍,淘汰已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的,应按自动脱党处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已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劝其退党;对要求退党的,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可予以除名;对党性观念淡薄,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予以清除。○

参考文献:

[1]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2]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袁超美,康育生:于都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党员异地也有“家”[N].赣南日报,2008年7月13日.

[4]廖泉林,陈志诚:全南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N].赣南日报,2007年2月3日.

[5]赣州电视台:赣州:一万多名流动党员有了温暖的“家”,2008年6月16日.

[6]徐向阳,郑一凡: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J].党建,2007年第7期.

责任编辑 张荣辉

推荐访问:赣州 江西 难题 流动党员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