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角下毛泽东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

时间:2022-10-26 14: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以互文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根据互文理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艺术再创造过程。本文作者根据典故翻译的特点,依据互文理论,总结了毛泽东诗词翻译过程中音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提出译者要在正确理解原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翻译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典故。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互文性 典故 翻译

用典,又称为用事、引证,指引用或化用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来阐述道理、表达思想感情,它属于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典故作为语言中的精华和文化遗产,通常具有鲜明民族色彩,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伟大的领袖、诗人毛泽东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其诗词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毛泽东发表的六十余首诗词中,用典之处多达一百余处,通过这些典故借古喻今,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如何将毛泽东诗词中这些古典文化转化为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事物,是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现有的毛泽东诗词的几个英文版本中,不同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成功地处理了毛诗中的典故,将源语文化转化为译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文化。鉴于此,本文将以典故翻译为例,探讨毛泽东诗词的翻译。

一、互文理论与翻译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朱丽娅·克丽斯蒂娃)最早提出的,克丽斯蒂娃将“互文性”定义为“一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根据互文理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都是一种的“互文本”关系。

互文理论强调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否定了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动摇了作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权威性,本身作为读者的译者可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或解码,因此一个文本只有一种正确释义的观点消解了。根据互文性理论,翻译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过程;同时,集读者、译者和阐释者三重身份为一体的译者则享有更大的权利对文本进行阐释。

二、基于互文理论的毛泽东诗词典故英译方法

互文理论为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互文理论,翻译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艺术再创造过程。由于典故中富含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典故翻译就是重新解构原语言和文化过程。在互文理论观照下,典故英译应该采取如下方法。

1.音译(加注)

音译又称“不翻之翻”,是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理解时,一部分人名或地名,可通过汉语拼音(加注)形式将源语信息传达给译语读者。毛泽东诗词中一部分历史人物就采用了音译方式,如历史人物“吴刚”(Wu Gang或Wu Kang加注)、“秦皇汉武”(Qin Huang and Han Wu加注;或Chin shih-huang and Han Wuti)、“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加注)等采取了音译形式。音译(加注)可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不影响诗词的美学效果。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音译词进入了译入语词典,这些“外来词”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2.直译(加注)

一部分人名或地名,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保留源语典故意象方式,通过直译方法重构原语言和文化形式,这种翻译方式能够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中的文化意象,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有“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中“昆明”一词源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指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游牧民族,后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意思在长安修建了“昆明池”,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改名为“昆明池”。典故的内涵不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不同译者分别通过直译形式“Kunming Lake”体现源语的语义内涵。类似,毛诗中“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中“飞将军”(《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指的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译者分别采取以下直译方式:(1)our flying army(许渊冲);(2)our generals leap flying(赵甄陶);(3)the flying general(辜正坤);类似“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中的“不周山”及“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中“牛郎”分别采取了直译形式。

以上典故分别通过直译方式,将源语的文化通过“互文本”传递给译语读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更多的中国文化将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认同,因此,典故的直译能够有效传播源语的文化。

3.意译

一部分典故,如果直译的方式不利于译语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可以通过意译的方式,将源语典故转化为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文化,通过意象替换或舍弃文化

意象,能够间接向译语读者传播原语文化。吕叔湘认为“译事之不能不有变通,最显明之例为典故”。《沁园春·雪》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含有“折腰”“风骚”“天骄”和“风流人物”等典故,分别出自《晋书·陶潜传》《诗经·国风》和《离骚》《汉书·匈奴传上》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典故并非其字面意思所能传达,不同译者分别将其翻译为“infatuate/cultural genius/the great monarch/noble heroes”(赵恒元);“pay her their duties/ in letters…wide read /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brilliant heroes /”(许渊冲);“homage bowed/ noted for poetry or song / the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time /truly great men”(辜正坤),这些译文通过意译方式,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内涵。

“折腰”一词源自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指弯腰行礼,后引申为屈身事奉、失去自尊。赵恒元使用“infatuate”(使迷恋,使糊涂)、许渊冲的“pay her their duties”与原典故意思存在一定偏离,而辜正坤的“homage bowed”与原典故的内涵更相符合。“风骚”中“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风骚”常用来指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也可指某方面领先。三位译者分别通过舍弃文化意象形式,将其翻译为“cultural genius”“in letters…wide read”和“noted for poetry or song”,通过语言和文化重构过程,向译者传达了原语的语义。同样,“天骄”即“天之骄子”,许渊冲和辜正坤分别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Heaven”取代了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天”这一意象,更容易令译语读者接受。“风流人物”指英俊、杰出、有影响力的人物,译者分别将其归化为“英雄”或“伟人”,采用“heroes”或“great men”来翻译,创造性地阐释了原典故。

三、互文性对典故翻译的影响

1.互文性与典故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互文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即作者创造性地对原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清平乐·蒋桂战争》使用了中国的一个典故“黄粱美梦”(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对于“一枕黄粱再现”的部分译文如下:

1.Another dream that will end ere the millet is done.(杨宪益)

2.Theirs is another Millet Dream in sleep.(聂华苓)

3.For another bubble of Millet - Dream.(Nancy Lin)

4.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 of the brain.

(Wong Man)

5.(Rancor rains down on men)who dream of a Pillow of Yellow Barley.(Barnstone)

6.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许渊冲)

“一枕黄粱”典故出自唐代沉既济的《枕中记》,讲的是唐朝卢姓书生进京赶考,途经邯郸住宿,巧遇道人吕洞宾,于是向吕翁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翁遂取出一枕,令其枕着睡觉。此时,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进入梦乡,梦中娶妻、得子、升官,直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不一会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卢生刚入睡时店主正在煮黄色的小米饭,醒来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没有熟。卢生因此大彻大悟,不再进京赶考了,去深山修道去了。

从理解的角度,杨宪益和许渊冲正确理解了原典故的含义,分别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传达了原典故意象,而其他译者则是对原典故的错误理解。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深入解读典故语言层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探寻其文化渊源,以便准确阐释其文化内涵。

2.互文性与典故的表达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表达是关键。根据“互文理论”,译作和原作之间同样是一种“互文本”关系。为了使原文、原作者生命延续,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得原典故在译语读者群体中得以再生。如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1)Ape not King Xiang for a fame of mercy in a lucky hour.(辜正坤)

(2)Ape not the overlord, fishing for vain glory. (黄龙)

(3)And not ape Xiangyu the Conquer seeking idle fame.(外文本)

(4)Not seek like Conqueror Chu the fame of being fair.(赵甄陶)

(5)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许渊冲)

该诗词中典故“霸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在“鸿门宴”中因“沽名”放走了刘邦,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中最终被打败,自刎乌江。毛泽东以此告诫革命战争中不要和反动派妥协,不要让历史重蹈覆辙,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前四种译文分别通过直译或音译方式,译文(3)和(4)分别通过加注的方式介绍了项羽“战胜者”的身份,许渊冲则通过文化意象替代的方式,通过古希腊、罗马中的大力神“Herculean”替代“楚霸王”,更易于译语读者接受。

翻译可以称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但又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因为还牵涉到各种非语言因素,

特别是牵涉到种种文化因素。互文理论观照下典故翻译过程就是重新解构原语言和文化过程。译者在正确理解原典故的出处、结构和民族色彩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典故,以便有效地传播汉语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徽.中英比较诗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 Basil Hatim,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ranslato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5.

[3] 赵静.互文性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9(4):39.

[4] 田希波.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3):126-128.

[5] 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3.

[6]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规划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7] 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8]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级课题(2013dfy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田希波,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英语教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推荐访问:典故 视角 诗词 英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