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时间:2022-10-23 1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饨ky学习的基础课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的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备知识,也是他们分析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新闻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二是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课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对于学生树立市场理念、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指导经济实践活动,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学习经济分析方法的课程。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类分析方法都为学生提供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这是他们适应岗位、适应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掌握的思维和分析方法。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培养适应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基础”课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知识目标。具有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目标,形成基本的经济学素养的拓展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三个构成要素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发展能力。由于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其基本原理的运用贯穿于人的终身发展,它将帮助学生了解所生活的世界,更加精明地参与社会经济,学会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提高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目标也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但与专业课程相比,高职“经济学基础”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重构课程基本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要求建立起按工作任务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再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由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覆盖面极广,而“经济学基础”课在经管类各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课程目标定位基本相同,同时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经济主体行为的整合。因此,在当前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将课程主要内容依托于某个学生创业项目上,然后根据创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重构“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并按照经济主体行为划分教学模块。为此,可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五个教学模块:经济学预备知识、家庭经济行为分析、企业经济行为分析、市场决策行为分析、政府经济行为分析等。在每个教学模块下,我们再设置学习情境,安排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见表1与表2)。

学习情境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具体化体现。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结合本课程的目标要求,注意针对性与实用性,又要注意衔接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具体教学组织中,可以根据经管类不同专业,对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侧重进行选取,以更好地体现“经济学基础”课服务专业的特点。

三、设计和运用好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本质要求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教学方法设计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结合“经济学基础”课的特点,应重点设计和运用好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性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就是应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学生角色的主体性、教学活动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组织形式尤为重要。“经济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主要有案例导入、案例穿插、案例讨论、案例辩论、案例体验、专题报告或讲座等组织形式。

二是项目教学法。运用项目教学就是师生的教学活动围绕实施一个项目化工作,按照“项目—模块—任务—问题—知识点”的思路实施教学。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项目运作能力。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将职业能力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特别要注意避免项目来源简单随意、项目关联缺少一定过渡等问题,认真做好项目设计确定、项目组织实施、项目总结评估等环节的工作。

三是任务驱动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就是事先设置工作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和创建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在运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要尽量避免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又要注意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

四、改革考核鉴定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也需要根据职业能力对考核鉴定方式进行改革。工作过程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应全面改革传统考核方式,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学生能力考核鉴定方式。在考核内容上,突出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考核方式上,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并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鉴定方式改革分析中,对成绩构成比例与评定方法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各占50%。平时成绩通过过程性考核产生,期末成绩通过终结性考核即期末笔试产生。在过程性考核中,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评价与考核,如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要素。在期末考试中,注重题型的改革,加大能够体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题型比重。过程性考核的鉴定工具和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新闻解读、小组讨论、课堂答问、小组任务、小型调查分析或课题研究报告、课后作业、课堂考勤等。平时成绩采取无标准底分、加分制与扣分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得分封顶为100分,按50%比例计入总成绩中(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见表3)。

表3中加分项目第1—3项,由于不分等级,消除了学生担心答错的后顾之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互动;第4、第6项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第5项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第7项组长评价与组内成员互评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竞争;第8项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课堂出勤本是学生应该做到的最起码要求,因而不作加分处理而将缺勤列入扣分项目。此外,笔者还建立了班级课程QQ群,通过QQ群发布作业与任务、上传经济新闻和有关案例、收集作业与报告、答疑解惑等,使之成为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66-70.

[2]徐杰,王磊.基于创业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2014,(8) :101-102.

[3]桂步祥.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46-48.

[4]金春良.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02-103.

[5]张光春.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思考[J].科学时代,2012,(13):201-202 .

推荐访问:探析 高职 教学设计 导向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