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10-20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自2001年秋,继湟中县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区,从九年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七年级开始全科实验后,2002年秋,省教育厅又确定了西宁市、格尔木市、平安县、门源县、贵德县、同仁县、玛沁县、玉树县、油田等9个省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秋,各州地又有13个地市级实验区进入实验。2004年秋,又有12个县级实验区进入实验。2005年秋,我省所有地区的中小学包括民族地区双语学校,全部从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

我省地处边远,经济总量小,办学条件差,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地域广阔,城乡之间、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区域性差距很大,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由于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师资力量等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近年来,虽然青海的“两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就比较突出,但在青海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怎样有效实施新课程,实现“两基”后如何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适合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构建和谐青海、可持续发展的青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青海基础教育相当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笔者以为,近年来,全省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课程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工作和做法

几年来,我省把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作为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基础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我省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作为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狠抓落实。遵照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目标开展实验工作,使全省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扎实有效。

1. 整体规划,启动课改。首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多次召开相关部门会议,研究部署实验工作,多次听取教育厅主管领导汇报,并在省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中拿出220万作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课程改革,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为课程改革筹措资金。其次,在省教育厅党组的领导下,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研究人员为主体的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指导小组,对全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研究、指导与管理。多次召开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会议,对全省实验工作认真部署,精心安排,各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2. 做好培训,打造队伍。我们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制定了《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先后选派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近600人次赴北京等地参加国家级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同时,在省内组织了20余期省级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培训人员6000余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实验教师培训率达100%,并将课改培训与全省正在实施的“义教工程”、“联合国儿基会项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组织各种类型的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培训,多次聘请外地知名专家来青海培训在岗教师。截至去年,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60多名,就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全省实验教师;从有关出版社组织上千套教材,培训手册,助学手册,课例光盘,课标、教材分析光盘及各类专家讲座光盘等,为实验区的培训提供服务。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挥省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选派骨干教研员赴全省各地实验区,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等多个专题送教下乡,累计320多个学时。各实验区均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分期分批组织了县、市、区级管理者培训和教师培训,并且遵照“研究、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纷纷克服经费困难,为教师购买《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以及与新课程配套的挂图和教学光盘,供教师们学习、观看、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改的精神实质。

3. 专业引领,建立基地。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要求,制定下发了《青海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方案》、《青海省中小学2006—2010年创建校本教研制度五年规划》,要求各级教研部门努力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于课改、服从于课改”的教研工作意识,建立起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并举办了两期“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省级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来我省讲学60余人次,派出和在省内接受国家级培训的有千余人次,举办各级各类通识、学科培训班近20期,培训近20000人次,为各地送教下乡20余次。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各级教研员改变以往浮在上面,只注重教材研究、侧重教研管理的做法,身体力行,努力实现角色转变,积极带领实验教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积极深入基层,送教下乡,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教法、新学法送到广大一线教师手中。为推进全省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贯彻《青海省2006年—2010年创建校本教研制度五年规划》精神,同时根据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开展了教研联动、聚焦课堂、研训一体、区域推进等活动。这个活动覆盖了全省除玉树州外的所有州(地、市),共组织省市区教研员、优秀教师50余人参与,做示范课40节,专题报告16场,听课教师近5000人次,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采取讲示范课(同课异构),组织教师听课,讲课老师说课,省、市教研员评课、研课、交流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紧紧围绕课改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困难,与基层的一线教师近距离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报告明确目标,解除困惑,确保课改工作顺利推进,这种形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普遍好评。

同时,为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的“龙头”作用,切实促进和加强全省实验工作者的教学研究意识及研究素养,于2002年下发了《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指南》。在此基础上,组织了2003年、2004年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申报立项活动,经专家小组评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认定,最后确定46项实验课题正式立项。并举办了两期“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人员”培训班,形成“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中心、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

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们还选送了湟中县和乐都县为国家级实验区,以点带面,开展这项工作。现在两地已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许多符合我省实际的经验和做法。其他实验区教研室也以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为落脚点,采取了多种措施,格尔木市、门源县、平安县、乐都县等市(县)、乡教研员分片包校、责任到人,带着课题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共同学习探讨,为广大教师及时提供指导与服务。各实验区教研部门也都在本地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评课说课、教案设计评比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各实验区还通过创办、编印《教育新苑》、《教研信息》等课改专集,在资料缺乏,又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主动收集资料并组织教研员、教师学习研讨,促进了实验区区际间、校际间的学习与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推荐访问:青海省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展望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