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概述

时间:2022-10-30 16: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先秦时期,作为周代礼仪集大成者的“三礼”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女教读物的雏形;女子教育教材的奠基期在我国的汉代;唐宋以期,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女教读物开始问世;明清时期可看做女子教育教材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女教专著,但是从基本范畴、理论框架,都没有突破性进展。古代女教读物又呈现出自身特点:伦理至上,规范明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唐宋为界,注重普及;女子自撰,言传身教。

关键词:古代女子教育;女子教育教材;特点分析

从古代女子教育读物的发展过程来看,汉代是女教读物的发轫时期。唐宋以期,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女教读物大致都是在刘向与班昭所著二书划定的范围内,对女教未能提出新的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后期理学的登台,使女教读物进入第二次高潮期,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更新,导致了女教、女性伦理道德、妇女生活等一系列的显著变化。”[1]与社会发展时期相对应,明清时期又出现女子教育读物的新变化。此时期可看做女子教育教材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女教专著,但是从基本范畴、理论框架,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仅仅是对前人著作和言论的继承,将“三从四德”的道理反复推衍。

一、历代女子教育教材发展概况

早在先秦时期,社会上就已浮现女子读物的雏形,并非专门的女学书籍,只是存在于教育、教化、教条的典籍之中。如《礼记内则》要求“妇事父母,如事舅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等,提出了女子居家的仪行闺范。此时期可看做古代女子教育读物的萌芽期,因此相关条约规则相对较少。

中国女子教育教材真正出现的历史时期为汉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第一部妇女专史,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社会教育教材,是‘女子教育的第一位圣人’——刘向所著的《列女传》。而由第一位女性‘女子教育圣人’班昭所著的《女诫》,是汉代与《列女传》齐名的女子教育课本,更是讨论女子教育问题的范本。”[2]自此之后,一股编写女子教育读物的狂潮席卷而来。

二、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特点分析

通观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经过整理分析,可以总结出它们具有的一些特色。其中不乏自女教读物出现伊始至清末便具有的一些“从一而终”的传统,又存在部分时期、部分教材所独有的“个性”特征。

1.伦理至上,规范明确

中国传统社会为男权社会,以家庭宗族为宗旨,伦理至上讲求“男尊女卑”,对女子要求更为严格,依“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失节事大”等评判“好女娘”。女子出嫁前于家中事父母、事兄弟,出家后事舅姑、事夫君、相夫教子,孝为先。不仅提出这些在当时社会的一些重要观点,还为给一条理论作出明确地规定,使妇人有规范依据。

班昭《女诫》载:“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3]宋氏姐妹《女论语》述“女子在堂,敬重爹娘”“夫若出外,借问途程,黄昏未返,瞻望相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学懒妇,未晚先眠。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医疗,愿得长生,莫学愚妇,全不忧心。”[4]不论是对待父母兄弟,还是侍奉公婆丈夫都有明确规范,女子被限定在这些框架中。

2.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中国古代女教读物浩如烟海,十分繁杂。经过整理认为可按不同依据划分。

按体例来划分有传记类和理论类。传记类主要以收录古代妇女贤良淑德的善行和丑态恶行为主旨。如刘向《列女传》、明代解缙《古今列女传》、清朝钱保塘《女英传》等。理论类主要阐发作者的女子教育理论并指出女子何以立身、何以言语、何以行动。如班昭《女诫》、宋氏姐妹《女论语》、仁孝文皇后《内训》。

按收录方式可分为单行本和丛书类。我国古代女教读物除《列女传》、《女诫》、《女论语》等单行本外,还出现诸多丛书类,以清代为盛。这些丛书或直接将几部经典女教读物收录整理合一,或不全收录只选择其中精要处,有所删减,在文章前后加以点评略述。如清代陈宏谋的《教女遗规》,就收录了《女诫》、《女论语》、《闺范》等十一种女教读物。

3.唐宋为界,注重普及

汉代为我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的发轫期,刘向与班昭开撰写女教读物风气之先河。当时是正值汉室危机,外戚专权。他说:“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5]为改造后宫紊乱所撰《列女传》。班昭著《女诫》也主要针对皇室贵族女子,未能涉及平民妇人。之后一直至唐代,女子教育教材才逐渐增多,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百姓。

4.女子自撰,言传身教

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女子教育教材为西汉刘向编纂的《列女传》,之后未曾间断地涌现出无数女教读物由男子著作。然而,即使于男权社会,不少女子也著书立说,编纂女子教材。首位女子教育大家东汉班昭撰《女诫》,共七篇(合序为八),班昭经过自身经历的回顾,以自己为榜样,总结自己为妇人的经验,令天下女子效法。其篇目为“卑弱第一”、“夫妇第二”、“敬顺第三”、“妇行第四”、“专心第五”、“曲从第六”、“叔妹第七”,《卑弱》篇是贯穿全书的主旨,女人天生卑弱,因而需遵循“三从四德”。

后世又常有女子著述立说,言传身教。唐代长孙皇后著《女则要录》,宋若昭姐妹著《女论语》,武则天撰《孝女传》、《古今内范》;明代仁孝文皇后主持编写《内训》,章圣太后作《女训》,慈圣太后撰《女鉴》,王相之母刘氏以身作则,著《女范捷录》。女子自撰,言传身教,以警惕女子何以立身,影响颇深。

中国古代存在女子教育,只是它与男子教育不同,以家庭教育的方式出现。女子教育教材也随着女子教育而产生,形式多样、规范明确、伦理至上,从西汉女教读物正式发行后,从未间断。这些教材有历史沿革、承接传统的特点,又迎合时代、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90.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3.

[3]选自张福清编注《女诫,妇女的枷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选自苏者聪选注《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任炜华(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概述 女子 教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