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

时间:2022-10-20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是指在研究全程中系统考虑个体与群体、家庭与学校、内因与外因、心理与行为、问题与解决等多方面的条件、作用和效应,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系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5-0022-07

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开始的。纵观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诊断某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思路进行的,与此对应呈现出注,重个体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规范和教育促进等不同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取向可能从某个角度或层面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方法,但也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治标不治本、教育功能窄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遵循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我们课题组自“九五”以来,以承担的多项国家级项目研究为依托,提出并开展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整合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模式又是一种研究实践,它的提出和实施主要依据以下理论观点:

社会变革中的“变”与青少年发展中的“变”交织在一起,是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社会变革条件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应抓住内外两个方面的“变”,从理论探讨——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不同层面系统探索“变”的根源、表现、特征、规律及其教育对策。这是整合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从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现实与青少年心理健全发展的互动机制。从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来看,时下我国进行的社会变革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即外在影响源;而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变化中存在的某些缺失和不成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变化的内在根源。因此,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社会变革现实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交互影响的产物。我国社会变革是全方位的,因而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应多方面考虑社会变革的现实环境变化,如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同时也要关注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社会变革导致的外部环境的多变性,不但给本来就处于心理躁动期的青少年增加了心理适应困难,而且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及其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基本原因。

从心理素质的内容构成要素和功能结构作用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刺激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等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构成。同时心理素质结构具有稳定性、内隐性和发展性等基本功能。我们在研究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内容和基本功能,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和青少年成长的实际,把青少年心理问题概括为青少年学习问题、社会性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婚恋问题、网络问题、压力问题、职业问题等八个方面并进行系统研究。

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少年总是在已有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实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成长与发展的。辩证分析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内隐与外显、心理与行为,分层次、多角度系统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依据。

立足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培养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青少年心理素质不仅是其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青少年现有的心理素质水平为起点,以促进心理素质健全、健康发展为契机,同时心理素质教育又必须以形成和发展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归宿(目标)。这是系统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根本落脚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既有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又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本研究的学术视野定格于我国社会变革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从当代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和青少年自身特征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系统,从多层面、多维度进行探讨,提出并遵循以下基本方法论原则: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

坚持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的原则,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现实研究对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必须强调运用科学理论和规范方法的重要性。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在该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存在单因素研究多,理性思辨多,经验总结多,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不严等问题。特别是临床性研究多,而非临床性研究少;就单个问题孤立研究多,结合时代社会背景研究少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都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运用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聚类分析、因素分析、路径分析、过程分析等),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和青少年自身特征结合点着手,多维度多角度系统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特征及矫正对策。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

确定什么样的研究目的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研究取向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定,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立论、方法、研究路线的确定,同时也规定着干预措施和实施原则。我们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结合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提出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包括积极适应(适应学习、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和主动发展(发展智能、发展创造性、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两个互为联系的主要方面。研究的具体目标设定为:(1)在理论上探索社会变革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互动机制。导致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因素众多,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且影响方式极为复杂,要较准确地探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机制有一定难度,我们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采用模糊量化、因素分析等方法,对这一难点有所突破;(2)在方法上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检测评价的工具问题。编制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学测量工具。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青少年 整合 研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