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云培训总结

时间:2022-05-25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师云培训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优师云培训总结

优师云培训总结3篇

【篇一】优师云培训总结

网络学习研修总结

     本学期我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 、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
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相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篇二】优师云培训总结

涵养师德

曾经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它其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敬业好学

派的创始人,不仅没有自以为是,反而虚心好学。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至少可以给我们教师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师要“博学”

孔子因为“博习”,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万世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学识渊博、底蕴丰厚的人。因为青少年学生有一个特点,爱提问题,什么都问,往往还提出一些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教师博览群书,就能及时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在学生中间就有威信,他们就更喜欢找你谈,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品格去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精学”

教师不仅要成为具备多方面知识的“通才”,还应该成为某些学科的“专才”。孔子学琴,从谱子到技法,再到思想感情,最后联想到作曲的人,对音乐的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而能精于音乐。具有深厚知识的教师,往往能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并有效地教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三)教师要“勤学”

孔子读书很勤奋,当时的书是竹简,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片编联起来,在上面用刀刻上字,这就是当时的书。孔子因为读书勤奋,翻阅的次数太多,牛皮绳曾翻断了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应当博学,并且在博学的基础上精学、勤学。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具有多方面素养,并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勤学精思,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识,运用到诲人不倦的教育实践中去。

二、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身教

(一)孔子的“无言之教”

子曰 :“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 子曰 :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孔子在教学生时,其中的一个弟子便说:“老师,你再多说几句行不行啊?您总是这样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啊?”“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老师,您什么都不想说,可我们记什么啊?”那么,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你看啊,苍天在上,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天说话了吗?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最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教导他的弟子,影响他的弟子。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高尚,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
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二)“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在《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认为,有些人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所以应该将 “有言之教 ”与 “无言之教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有言之教 ”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无言之教 ”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言行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待人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 “仁 ”,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 “仁 ”的。依照孔子的意思, “仁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不可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 “仁 ”便是一个崇高的人。

(一)仁与智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叫《樊迟问孔子》:有一天,学生樊迟毕恭毕敬去问孔子:“老师,什么叫‘仁’”,老师淡淡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然后樊迟想想又问:“那什么叫‘智’”呢?老师说:“了解别人”。大家看看,回答是这样的简单,却说出了深奥的道理。就是这样,去关爱别人就是仁慈,去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就这么多,这就是《论语》。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可见,孔子所说的 “立人 ”、 “达人 ”实质是他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他的仁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即是他的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教师的“仁”

“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作为现代教师应该怎样理解和践行呢?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显然,现代的教师应该是“仁”的践行者,仁爱待人。教师要实现自身价值,树立威信,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力求教出优秀的学生,是教师最佳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
“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
“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正是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十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二)现代教师的“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这些努力最终是失败的。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 “因材施教 ”。

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容乃大

(一)一辈子一个字就够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次,学生子贡非常苛刻地提出一个问题,子贡是最爱问的,也总爱刁难他的老师。他说,老师你就跟我说,这一辈子你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一辈子受益。试想:什么教育能浓缩成一个字啊?哎,可老师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用商量的口气说,就是宽恕的恕。就是自己不想干的事儿,就别强加给别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几个字儿就够受用一辈子了。有个学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说我的老师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忠恕,就这么简单。

(二)仁者不忧

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在心里却总过不去,我们的心灵困顿,有多少呢?其实都是在自我折磨,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的伤害自己,每天醒来满脑子都是这些事,这个痛苦把自己折磨得太深,不知道生了多少气。

其实,你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说当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大家看看,这就是《论语》的智慧,它会我们提高幸福指数。

当然,用《论语》中的智慧来涵养师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讲了。

读《论语》,为人师,会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润泽心灵,用经典的睿智引领前行, 用我们最初的心 ,立德树人,携手走最远的路!

一、导致虐童案件的原因分析

发生上述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幼儿园领导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涉事教师刘某某的师德修养严重缺失。

(一)幼儿园领导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

首先说一下幼儿园领导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据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作为幼儿园的主要领导有责任经常对全园教职工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考核。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的主要领导,如果能经常深入到一线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教师在保育与教育过程中的不适当行为苗头,并及时制止,随即加以正确的指导,那么此次的虐童案就很可能不会发生。“红黄蓝事件”催生北京幼教管理的全面升级。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幼儿园管理的通知》,各区要责成举办者依法履行办园责任,进一步明确园长的管理责任,并加大对各类幼儿园全员培训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师资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准入资质审查、师德师风建设。从“红黄蓝虐童”事件中吸取的教训是中小学领导的监管责任必须要抓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更规范。

案例 : 厦门市莲龙幼儿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树立终生教育新理念,遵循服务幼儿、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办园思想,幼儿园为了更好的有效落实监管责任,同时也为了能让园里的保教工作公开、透明,该园在园内所有的班级教室、休息室、走廊等处都安装了摄像头。这样一来,一方面学校做到时时无死角视频监管,另一方面家长在家里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状态,在该园领导与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莲龙幼儿园迅速被家长与社会认可,目前该园已经发展成为福建省、甚至在全国层面都比较知名的幼儿园。

(二)涉事教师缺少职业道德和爱心

虐童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刘某某缺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爱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师德修养就应该是爱幼儿。就幼教师德修养内容来说,幼教职业道德首要标准就是热爱本职工作,而爱幼儿则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是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要求。其次,幼儿教师应当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为己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最后,重视为人师表的作用,幼儿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强,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正其自身,无论言谈举止或是仪容仪表方面都应当做到文明得体,大方整洁,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整体提升,更是为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
艾米拉古丽,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格乡双语幼儿园园长,她是关爱幼儿、热爱工作的幼教师德典范。她始终捧着一 颗“真心”对孩子,她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信条。为了幼儿园的孩子,她舍弃了陪伴自己的孩子,她把年仅 2岁半的儿子送到了三百公里外的父母家中照顾。幼儿园大一班有个叫库尔班江的 小男孩在 1岁时就被爸妈抛弃,从此他就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也已经 70多岁了,腿脚不便,也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家里非常贫困。幼儿园发的饼干和苹果,库尔班江舍不得吃,留着,带回去给奶奶。

得知此事后, 艾米拉古丽心里很难受,经常找这个孩子谈心,鼓励孩子要勇敢、坚强。她经常给孩子家捐款捐物,并给孩子家里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在幼儿园里,还有不少单亲孩子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艾米拉古丽对他们给予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正如她所说,每当面对这些孩子,都会有一股热流涌向心头,有一股力量驱使自己去怜爱这些孩子。也许她自己还未意识到这股力量就是一个为师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一个为师者内心潜在的博大的爱。正因她辛苦付出, 2017年度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二、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例中师德缺失问题分析

那么如何看待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例中师德缺失问题呢?我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社会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一)社会因素方面

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其实和整体社会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 2012年 2月 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提出“幼儿为本”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理念,珍惜幼儿生命,尊重幼儿价值,满足幼儿需要,维护幼儿权益,保护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等是“幼儿为本”的核心内涵。但由于这样的专业标准没有相应的行为约束力,所以每个幼儿园的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幼教待遇不高,就导致了不少幼儿教师以教徇私,比如接受学生家长的请客送礼;
对待不同背景的孩子,不能一视同仁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许多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完全将幼儿园当成了敛财工具。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将幼儿教育当作责任,并且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以确保“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有效落实。在全社会也应当加强对幼教职业的关注,改善幼教的待遇,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幼儿师范类院校也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努力。

(二)个人因素方面

针对案例中的十几个孩子不能按时睡觉的问题,如果幼儿教师刘某某能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能力方面多思考、多钻研业务水平,在引导孩子睡觉方面运用一些策略,“虐童事件”绝不会发生;
如果刘某某能有一点法律意识,有一丝仁爱之心,悲剧也绝不会发生。

幼儿教师作为育人的一线工作者,责任重大,所以幼儿师范类学院与幼儿园对于人才的考察和培养至关重要。幼儿教师也应当树立育人的理念,加强职业的认同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坚定的职业目标和态度。幼儿教师的培育应该坚持“多条腿”走路。除了提升必须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更主要的还要在“树德”上下力量,同时增加幼儿教师人文情怀的因素。没有“师德”和“教育情怀”的教师只能是一台运转的冰冷的教育机器,散发不出花香,如何让儿童像快活的蜂蝶在花间嬉戏;
淋撒不了雨露,如何让儿童像禾苗一样日渐拔节、生长成参天大树?精良的业务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的阳光心态,担当的进取意识,温暖的呵护情怀等等都应该是幼儿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方面。最后,还应当加强幼教的法律意识,将其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铭记于心。

三、结合本课的案例事件,谈谈师德缺失根治对策

有人认为:师德缺失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撼动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根基,所以,对于“失德”之行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我觉得情况并不是这样,“积水成河,积沙成塔”,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党的教育事业的“大堤”就有可能毁于师德缺失这一“蚁穴”。所以防微杜渐,标本兼治才是上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探寻根治良策,方能正视听,强教育。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谈谈怎样解决师德缺失问题:

(一)从严制度

1. 在招聘制度上,严把入行之关。

根据目前教师招聘标准条件及考核内容来看,有点重智能轻德行,客观上有可能让一些理论与技能成绩较好,但人格与品行有缺陷的人员误入教师队伍。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师品行重要与否,在于他不仅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一批批他所教育的对象,所以招聘时不妨适当设置师德考核项目,把品德作为一个教师入门考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在用人机制上,实行“德行一票否决”。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要增强对教师业务水平建设和师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这个意识将极好地引领教师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要形成“树师德为先,宏业务精湛”的良好选人用人导向,形成人人争做师德先锋,做业务标兵的良性氛围。让教师意识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担当下,“高尚师德”应该永远是教师保有的核心灵魂。

3. 在违规问题上,绝不姑息手软。

教师也都是平凡人,难免也会犯错,对于不涉及失德之错,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以谈话、教育为主;
但对于损害学生身心、造成一定后果的失范之错,那就是“恶行”,不能因姑息而酿成漫延之势。教师的德行优劣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为了不以牺牲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为代价,必须狠下心来,“重惩小恶,以戒大恶”。

(二)德能双修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忽视了润物无声的育人理念,忽视了灵魂品格的塑造,忽视了爱的唤醒作用。这里引用孔子德能双休的观点和大家共勉:

1. 以“行”立人。孔子认为,不论是为学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若“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应以行立之以榜样,树之以表率。告诫学生从师当“听其言,观其行”,“耻其言,过其行”,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孔子的这种教育下,学生中形成一股“躬行君子”的风气。

2.以德感人。教师通过对学生施行心理的影响,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次,季康子告诉孔子国内盗匪横行,他深感忧虑。孔子说:
“ 假如你们这些当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贪财,那么,就是花钱奖励盗窃,也不会有人这样做。

” 在很多场合,孔子都采取 “ 欲无言 ” 的态度。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因此,只要使者“身正”则又有“何言哉”,否则“为之也难”。同时,孔子要求教师能“自讼”、“内省”、“躬自厚而薄责人”,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做自我批评,应“求诸己,不求诸人。”

3. 以形塑人。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外表仪态,应“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必过分讲求“猛”,这样也可以达到“正人”、“安人”的目的。

孔子的身教原则要求教师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仪态应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绘事后素”,“文质彬彬”就是这个意思 ,只要教师“逮之躬”,“躬于行”,“道之以德”,塑之以形,则学生亦“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励”,照样可以使“其事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教的目的,才真正能称其为师表,真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恪守师规

常言道:“师有百行,以德为首”。德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一旦为师,必需在以身立德、以行奉德中恪守师规,心存敬畏。

1. 在规范约束中谨言慎行。

教师人格底线维系着良知、尊严、爱心、责任,所以需要处处反省,时时拷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遵从师德师规的约束,心存对教育的敬畏,努力形成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避免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
避免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才智过人而举止不端等,让自己追随优秀者的步履蕴德施教,只有如此,教育才能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 在教育细节中强化责任。

学生没来上学,打个电话问下原因;
生病请假,抽出时间上门探望;
情绪不好,促膝谈心予以开导;
学习落后,分析情况对症帮助。课堂教学上,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言行举止上,能堪为表率彰显出师德的高尚;
教育态度上,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3. 在日常工作中清廉为师。

种种原因教师也有很多的无奈,常常会身不由已地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而,要学会辨识,要明辨是非,心中师德警钟长鸣,确保行为的天平之秤,不倒向违纪、违规、违法的那一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教师,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与安逸,更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与权利,有的只是长年坚守在教学的一字一句里,坚守在孩子们的串串足迹中。心正才能行正,筑牢预警防线,教师才会有顽强坚定的意志守望教育。无数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师德、师爱就犹如教师的生命,微小中蕴藏着博大,短暂中孕育着永恒。

愿所有教师都在正能量的引导下,善待学生、善待自己,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用爱视如己出”做有温度的教育。

本节课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第一章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第二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第三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第四章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五章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章 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一、我国的民族构成。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为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很不均衡。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 13.7亿,其中汉族为 12.25亿,占 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亿,占 8.49%。并且我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很不平衡,其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 1692万人,塔塔尔族人口最少,只有 2500多人。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口呈负增长的趋势,有的民族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例如赫哲族当时仅剩 300余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导下,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持续增加,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占全国的比重从 1953年的 35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6.06%到 2011年的 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比例大大超过汉族。少数民族人口的显著增长从事实上证明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二、我国的民族的分布特点。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一方面是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域的中下游以及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各地,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汉族居民。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西北到西南的边疆地区,大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但在内地或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又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三、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2.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3.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4.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5.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以下特点:
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关于中华各民族的起源,曾有“本土论”“西来说”及“多元论”和“一元论”之争。大量考古文化遗存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今天,我们的广袤疆域,都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开发形成的。

一、统一国家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几个关键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阶段。公元 641年,唐太宗应吐蕃的请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公元 710年,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个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巩固阶段。

中华各民族不但开发了我国的疆土,还共同发展了祖国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其中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它们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他们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纵观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可以有以下结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基础之上。

第三节 讲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潜心研究并得到理论界认可的重要成果。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 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 56个民族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 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形成多元一体各局是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族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一,要继续坚持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局的巩固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二,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局的重要保证。第三,应继续加强以“五个认同”的认识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局。五个认同即对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第二章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民族关系上的集中体现。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原则的形成和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提出:“国际合作是平等者之间才能实现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列宁和斯大林的贡献:一方面把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则运用于俄国,指出:“各民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融合”另一方面发展了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则,提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华各民族人民平等联合的原则,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施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基于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的。

4.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事业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内容及关系

(一)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1.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

2.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3.各民族都应该平等地履行相同的义务。

4.无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实际内容是消灭剥削阶级。

(二)民族团结的基本内容

1.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

2.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

3.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真诚团结。

(三)共同繁荣的基本内容

1.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切民族的共同繁荣。

2.坚持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共同繁荣。即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繁荣。

3.坚持在国家帮助和先进民族支援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共同繁荣。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
同时又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辩证地看待民族主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一)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一个阶级和政党来说,民族观集中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纲领、原则、政策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民族观。

(二)民族观的根本对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观是对立的。

无产阶级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它既从本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又从全世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考察研究古今中外的一切民族问题。

资产阶级民族观: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在这一领域的表现。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利己主义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及其表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在当今理论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整体上来说,民族主义可分为三层含义:
1.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思想观念。

2.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

3.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二)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在国际国内民族关系上的表现。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1.以所谓“优”“劣”来区分民族。

2.鼓吹“民族至上”论。

3.奉行民族压迫政策。

三、如何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在我国,民族主义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必须反对和克服大民主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第一、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汉族王朝为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汉族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其他民族前列。因此,一些汉族人常以大民族,先进民族自居。少数民族要反对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以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要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善于学习一切民族的有点,历史表明,只有开放的民族才能够兴旺。)

第二、反对和克服两种民族主义,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在我国现阶段,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情绪,属于思想认识问题,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防止和克服两种民族主义,正确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思想原则。

本章小结: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理论与实践而言,既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本质。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也是我国各民族追求的共同目标。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位

民族区域自治既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

首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自治制。

其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自治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素

(一)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有三种类型:
1 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

2 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同时包含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地方;

3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它们的性质地位依次相当于省、市、县或旗。

(二)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或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鉴于国家司法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而是地方国家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不具有自治审判权和自治检察权。

自治机关的双重职能:
1 自治机关既是地方行政机关,行使同级地方政权机关的职权;

2 享有大于同级地方政权机关的自治权。

自治机关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组织保证,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三)自治权

所谓自治权,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地方性事务、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自治机关的八条基本自治权:
1.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权。

2.变通执行权。

3.采取特殊政策权。

4.本地方公安部队组建权。

5.本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

6.经济建设自主权。

7.地方财政管理权。

8.文化建设自主权。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问题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点有: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3.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民族化;

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第二节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历史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对于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解决不同的民族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不同原则和具体形式: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
特殊情况下的联邦制;
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怎样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

在民主集中制大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是消灭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

1. 长期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2. 近代的各民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 各民族分布的特殊状况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4.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5. 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情况;
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来的影响;
既有政治上的基础,又有经济上的条件;
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合乎国情,顺乎民心的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繁荣进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因此,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没有一成不变十全十美,总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目前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集中反应在两方面:
1需要配套的法律, 2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

(一)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体现着全国人民的根本意志。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法律,但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规定的比较原则。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多种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自治法的各项原则规定落到实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目前需要完善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抓紧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已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之完善。

3. 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细则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规定。

(二)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监督机制

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体系,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法不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民族自治地方的有些法定的自治权还缺乏充分的保障。所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难以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监督机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 1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地方人大和它的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工作);

2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3法律机关的监督(法律机关的监督,主要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案件,依法起诉,依法审理。);

4各族人民的监督(各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各族人民有执行监督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适应形势,创新载体和方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要深刻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差异,而是各民族在自觉 、 自愿 、 自主的基础上,优点长处共享 、 取长补短 ,既不能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也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 ,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鼓励各族群众节庆互动交流 、 共建共享美好社区 、 各族学生同校共班,表彰奖励各民族联合创业 、 扶贫济困 、 守望相助等方面典型,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二 、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也正如我国 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各民族团结”,形象贴切,寓意深刻,意境深远。

石榴籽之所以能紧紧抱在一起,首先因为“千子同一”。

同一也为同质,一体之义。石榴千子环抱,形同如一,形象地比喻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

千子同一还形象地比喻各民族平等,各民族虽历史有长短,地域有大小,但民族之间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

石榴籽之所以能紧紧抱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因为“千房同膜”

石榴果多房多室,但能紧紧抱在一起,皆因千房环抱,包于同膜,恰似我国多民族国家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御外侮,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贡献。

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这颗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各族干部群众应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

三、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实施“双语教师特岗计划”,支持民族地区师范学校免费培养双语教师;
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项目”;
对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注重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

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应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五章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存在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不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包括 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应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誉与共的观念。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应该从小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宣传教育。

二、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1. 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共文化交融、创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把尊重、即成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2. 加强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产生,鼓励和扶持反映少数民族现代文明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给少数民族出版物等特殊支持政策。

3. 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具有潜力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形成一定规模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5. 支持民汉优秀文化作品互译,鼓励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歌舞、动漫、出版物等文化精品。

6. 加大适合少数民族群众阅读的双语出版物出版力度。

7. 加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8. 广泛开展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展现各族群众良好风貌。

9. 扶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图文声像结合的民汉双语数字阅读平台建设。

三、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1. 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作用,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在关系民族工作方向和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党关于民族工作的一些列方针、原则。

2. 加强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 加强抵御境外文化渗透能力建设,加强舆情收集、监测、分析、研判。

4. 加强文化产品市场监管,构筑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屏障。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研读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与各位共同学习和探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行和祖国的强盛。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我国跨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次讲座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内容要求为依托,通过对国籍、公民、民法上的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刑事责任、我国法律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相关工作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一、近三十年,我国法治教育政策一览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事实上,我国近三十年以来,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建设方面从未停止过脚步。

198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明确了学校在青少年普法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开始,历次普法规划都强调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2 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系统部署法制教育工作。

2007 年,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法制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提高法制教育的规范性和针对性进行了科学指导。

2013 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大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第一次将法治教育写进如此高规格文件,为切实推进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由此文件中“法制教育”改为“法治教育”,更加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理和基本要求。

2016 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分阶段教学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做出规定,除了倡导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法治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并规定了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整合资源,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国家法治教育的基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关系着法治教育的整体成效,更关系着依法治国的走向、深度和持久性。因此,在青少年中普及法治教育,让所有的孩子从小养成信仰法律、崇尚法律,自觉运用法律维护秩序、捍卫权利的习惯等,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存在的普遍违法现象众多,比如校园暴力、霸凌事件频发;
中小学教师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的规定课外开展有偿课外辅导;
中小学生家长违反《义务教育法》使其子女辍学的行为等等,都属于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因此,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通过对中小学学生、教师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对其行为进行指引,能够促进青少年法治理念的树立和法治思维的形成并防止违法行为的产生,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

二、国籍和公民

(一)国籍

国籍是指个人作为某一主权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和身份,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实行外交保护权利的法律依据。

(二)国籍的意义

1. 国籍是国家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法律依据;

2. 国籍使个人与其国籍国之间确定了权利义务关系;

3. 国籍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对个人享有和行使管辖权以及实施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

(三)国籍取得的方式

1. 因出生取得国籍(原始取得)

( 1)血统主义原则

是以父母的国籍决定出生婴儿的国籍而不问出生地何在的法律原则。其中,依父亲的国籍决定婴儿的国籍者,为“单系血统主义”(又叫父系血统主义),以父母双方任何一方的国籍决定婴儿的国籍者,为“双系血统主义”。

目前,以纯血统主义原则决定婴儿国籍的国家为数甚少,现只有奥地利、埃塞俄比亚、列支敦士登、苏丹和斯里兰卡五个国家采取纯血统主义。

( 2)出生地主义原则

指一个人的国籍按照他 (她 )的出生地来决定。根据这一标准,在一国境内出生的人,不问其父母国籍或无国籍,一律取得出生地国家的国籍。

历史上英国、美国、墨西哥、秘鲁、泰国等曾经采用过。目前已经没有国家采用纯粹以出生地来决定国籍的原则了。

( 3)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指兼采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的标准。不过,有些国家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
有些国家以出生地主义为主,以血统主义为辅;
有些国家则平衡地兼采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

中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结合原则。

2. 因加入取得国籍(归化)

——《世界人权宣言》第 15 款规定:“任何人的国籍不得任意剥夺,亦不得否认其改变国籍的权利。”

( 1)自愿申请入籍

( 2)选择入籍

( 3)因涉外婚姻、收养、认领入籍

( 4)因国家领土变更而入籍

(四)国籍的丧失

1. 国籍丧失的含义:即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他具有的某一国家的国籍。

2. 自愿丧失国籍

( 1)申请出籍,即原具有某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要求退出这一国籍,经批准后丧失本国国籍;

( 2)具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的人,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其国籍,而放弃其他。

3. 非自愿丧失国籍

是指由于人籍、婚姻、收养、剥夺等原因而丧失原有国籍。它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志,而是由于法律规定的当然结果,或者是由于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国籍的结果。

(五)我国《国籍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1. 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原则

我国国籍法第 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这是说: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平等地拥有共同的中国国籍,不因民族的大小和状况不同而有区别。这既有利于反对大民族主义,也有利于反对外国挑拨少数民族中的个别人搞民族分裂主义。

男女平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因出生取得国籍方面,我国国籍法第 4条、第 5条不采取父系血统原则,而采取男女平等原则,即无论父亲或母亲是中国公民,子女都可以取得中国国籍 ;(2)在因加入取得方面,我国国籍法没有妻随夫籍的规定,体现妇女国籍独立原则。外国女子为中国男子结婚并不因婚姻关系而当然取得中国国籍,中国女子与外国男子结婚并不因婚姻关系而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丈夫加入或退出中国国籍并不当然引起妻子国籍的变化。

2. 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原则

国籍法第 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体现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所生子女不具有中国国籍 (第 4条、第 6条 );(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第 5条 );(3)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 (第 8条 );(4)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消外国国籍,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第 8条 );(5)申请恢复中国国籍获批准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

(第 13条 )。

解决双重国籍问题是我们处理国籍问题的重点。特别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一度影响到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新中国政府在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就华侨的国籍问题与有关国家友好协商,先后与印度尼西亚 (1955年 )、菲律宾 (1973年 )、马来西亚 (1974年 )、泰国 (1975年 )等国就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签订条约或发表联合公报,确认了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3. 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国籍原始取得原则

在因出生取得国籍上,中国主要采取了血统主义原则:
(1)对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 4条 );(2)父母一双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 ;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第 5条 )。可见,中国立法在因出生取得国籍的一般情况下是采用血统主义原则的。中国国籍法仅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了出生地主义原则: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 6条 )。

4. 防止和减少无国籍现象原则

中国国籍法和其他法律,都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国籍现象,如前述第 6条的规定。另外,无国籍人依照中国国籍法的规定可以申请中国国籍。我国国籍法和其他法律均不以任何理由剥夺中国国民的国籍。

(六)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国 1982年宪法确认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或检举及取得赔偿等人身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和自由;
劳动权 、休息权、伤老病残有获得物质帮助等社会经济权利;
受教育权和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
男女平等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等。中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诚实信用和契约精神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守信,正当行使权利并履行民事义务,不实施欺诈和规避法律的行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常被奉为“帝王条款”。

在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均由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适用于全部民法领域。之所以将诚实信用原则称之为“帝王条款”,最重要理由便是法律漏洞的补充作用。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诚信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组成并生存、发展下去,诚实守信就是其中的重要“粘合剂”。人们之间要交往,要发生社会关系,诚实守信、崇尚文明是最起码的基础。正因如此,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把诚实守信放在了自身道德规范中的非常重要位置,都无一例外地反对虚伪和欺诈。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本像纯金一样锃亮,倍受敬重;
欺诈,有史以来就遭人鄙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要看到,当前,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日益扩大,人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道德,曾经被称为“法律管不到的地方”,而转型期社会的治理不够健全,以及对违法乱纪者的惩治力度略轻,让不法之徒钻了空子,使诚信等做人之本受到亵渎,给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带来冲击。各色人等出于不同目的,编造理由反复造假,给这块纯金蒙上了污垢。诚想,近几年来,我们哪个人、哪个家庭、哪个学校、哪个领域没有受到造假的侵害?!假医假药、假考假证、假唱假戏、假衣假鞋等,透过各种渠道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法系

英美法系亦称“普通法系”、“英国法系”、“判例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指英国从 11世纪起主要以源于日耳曼习惯法的普通法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国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二者的区别:

1. 法律渊源不同

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本车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2. 法官的权限不同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技术创造新的判例,从而,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大陆法系强调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

3. 诉讼程序不同

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只是双方争论的“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与这种对抗式(也称抗辩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主要负责做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有罪或无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突出法官职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

4. 法律思维方式不同

英美法系由于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和律师在适用法律时,必须通过对存在于大量判例中的法律原则进行抽象、感慨、归纳及比较,然后才能将最适当的法律原则运用到具体案例中去,可称之为归纳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大陆法系由于司法权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议制的立法机关制定,法官只能运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可称之为演译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此概念本身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法律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律体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值得是我们所将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法律体系,不包含港澳台的法律。中国情况特殊,两岸四地四个法域,大陆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港澳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法律体系。既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那么就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如说它要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要确认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等等,也就是说这样的法律体系它所体现的、确立的、维护的、巩固的都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这是我们理解这个概念要把握的第二个点。

第三个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即他是立足于中国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建立形成和发展完善的法律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法律体系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要立足中国土壤,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来谈我国的法律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宪法为统帅的,在宪法之下横向来看可以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纵向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一纵一横这样一个框架就构成了整个法律体系的内容,具体来说:

1.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现行宪法于 1982年 12月 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一直沿用至今,在此之前我们有过三部宪法,分别是 1954年宪法和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为什么说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因为它在整个法律体系当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我们经常讲宪法是万法之父。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其他法律无法比拟的,如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规定国家机构的组成、产生和职权等,所规定的内容对国家来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内容,所以我们说宪法是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具有统帅地位,发挥核心的作用。目前 1982年宪法自从颁布实施以来前后经历 4此修改,有四个宪法修正案,四个修正案都是根据我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和实践的一些情况把实践证明成熟的一些经验上升到宪法的高度。一般来说,宪法的稳定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一个重要标杆,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总是处于变动当中,这个国家就处于政治、社会动荡当中。所以一般来说宪法应当保持突出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四次修宪是将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写进宪法,比如我们将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人权保护、保护公民个人财产等一系列重要成果规定进去,可以看出改革开放 30多年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步伐是稳健的。这是法律体系中我们所讲的核心就是宪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纵向)

在宪法之下,按照我们现有的立法体制,从纵向来看可以把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是一个统一分层的立法体制,与之相适应我们的立法体系也形成了一个统一多层次的结构。

首先是法律,就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我们称之为法律,都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重要社会关系调整的一些制度,其中基本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的法律,同时也修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这是法律这个层面。目前我国共有 242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背离,这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行政法规,在法律之下,行政法规主要是由国务院也就是我们的中央人民政府来制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执行法律需要制定一些行政法规,也就是法律做了一些规定为了落实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行政法规,来保证法律的落实。所以制定行政法规的过程也是政府制定法律的过程。第二个就是它为履行行政管理这能的需要,要制定一些行政法规,比如管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个就是本来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职权授权给国务院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这一版都是指在制定行政法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先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等条件成熟后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有些税法,过去在制定法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授权国务院制定一些税收条例,等到条件成熟以后,就全部上升为税收的法律,不再由国务院制定税收的条例,这是关于行政法规。目前我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大概有 700多起,覆盖到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他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制定行政法规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第三个层面就是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制定主体第一个是省一级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再一个就是较大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目前较大市有立法权的总共有 80个市。还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可以根据民族实际情况进行变动,比如结婚年龄等。目前我国地方性法规大概共有九千多件,它们也是我们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必须以宪法、法律还有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与他们相抵触。地方性法规的内容以及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实施性的立法法规,也就是为了实施法律和行政法规作出一些规定,即保障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得到实施。还有一种是自主性的地方性法规,也叫自主性立法,即并没有上位法的规定,但是纯粹属于地方性事务的范畴,比如说养犬条例、烟花爆竹的燃放与否、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古树木的保护或者江河湖海环境的保护,一般是经济社会事务中纯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可以制定一些地方想法法规,此种情况叫做自主性立法。第三块就是先行先试立法,就是在上位法、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规定的情况下,而且又不属于国家法律的专属立法事项,此时地方可以先行先试,作出规定,但是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已经作出规定,那么地方性法规就不能规定。

宪法之下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效力逐层降低,即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此种有序的法律效力的位阶就确保了我们整个国家这样一个法律体系是一个内在和谐统一的结构体系,防止法律之间冲突导致无所适从。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制的、还是联邦制国家,不管地方有多大的立法权一定要注意到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一定是内在和谐的有序统一的体系。

【篇三】优师云培训总结

教师的优师云作业 五三一研修总结

  教师的优师云作业 五三一研修总结

  本学年来,我担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本着探索“适合教师的管理,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宗旨,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如下述职:

  一、德

  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牢固树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应做身正为范、做自觉遵守学校制度的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校长吩咐的事,尽自己的努力去办好;教师需要解决问题,尽自己的所能去解决.工作从不推诿懈怠,我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学校,心系教育.

  二、能

  在这一年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稳步前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课堂教学是质量的关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本学期平时工作重点抓课堂教学,组织了听课,通过看备课是否与上课一致,查备课的有效性;2、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高师资力量.尽力为教师争取外出参加听课、上课、学习、参加教研和培训的机会;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本学年我参加了学校及教研室组织的各类培训,并认真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高效课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一年以来我深入课堂听课40余节,听专家讲座2次,撰写论文3篇,发表省级新闻报道2篇,并积极参加市级课题研修工作.

  三、勤

  本学年,满工作量,准时到校上班.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听课评课.我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值日等.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落下每天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尊领敬导、团结同事,对人真诚,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尽量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绩

  1、求真务实,努力抓好常规工作,在工作中坚定服务意识,夯实常规管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推行高效课堂,加强学分制的落实,改革了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聚集优势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配合学校做好家长开放日活动,本学期开展了以家长走进六一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家长开放日,紧密了家校联系,实现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学校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实验教学.规范了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效显著.加强班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每月定期开展班干部培训,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2、规范教研管理,校本教研成效显著.

  (1)、加大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学校通过自主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了8位骨干教师.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库,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机制.

  (2)、重视校本培训.把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国培相结合,形成了“大爱与智慧相随,快乐与研修同行”的校本研修氛围.

  (3)、课题研究积极推进.本学期,学校申报了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5个校级课题,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部分课题快结题.

  (4)、重视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学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在各级刊物、网站发表、评选,形成良好的学习反思的教师成长氛围.

  3、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打造高效课堂

  (1)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大力开展高效课堂的理念学习.先后组织教师3次10人次外出到安康等地参观学习,回校后召开汇报会、将先进教育理念和观念带回学校,学校教务处逐步推进和实施高效课堂的相关教学模式以点代面,促进全校课堂改革的均衡开展.

  (2)高效课堂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定期开展电子白板校本培训,加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

  (3)、用学分制创新学生的评价机制,对每个学生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加强养成和积累,多方位评价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

  五、廉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的各项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做好校长的助手,全力配合好各部门的各项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工作职责,能够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没有违反廉政规定和制度的行为.

  六、存在不足及发展方向

  回顾一年的工作,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对各位教师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深入课堂、指导业务的力度不够.

  二是“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本人由于性格使然,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不够有力,今后工作中要加以改进.

  教务工作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把这份工作做实做好。

  教师的优师云作业 五三一研修总结

  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向发展的今天,轻负高质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追求.为实现课堂的轻负高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探求”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构建”高效、优质、轻负”的课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一、认真备课,提高课前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通过备课,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真正在课堂上得以落实,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此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助学习的平等角色,在领悟新课标与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做好多元化的教学思考.

  二、重情境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把”学数学变成有趣的事”.

  情境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有”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打篮球”等活动项目.根据小组的统计,综合全班的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学校建议应多开展一些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查学生们最喜欢吃的食物:鱼、肉、青菜、水果等,让学生们自己在统计中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吃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单调的数学知识,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知识.

  巧设情境,突破新授课重点难点

  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解决重点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比如为了避免混淆分母与分子的位置关系,我把分母比做”母亲”,分子比做”孩子”.”母亲背着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又如,我们在学习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计算时,形象地称小括号为”衬衣”、中括号为”西装”、大括号为”外套”,衬衣自然穿在里面,西装穿在中间,外套穿在外面.这样,系扣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系衬衣的扣子,然后是西装的、外套的这样,位置关系的记忆和计算顺序的记忆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想忘掉都难呢!学生们都叫它”外套理论”.这些有趣的情景,学生们喜闻乐见,参与其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强化了重点.

  情境拓展,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更广阔的途径是在生活中.让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探究活动.比如,在讲授《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让孩子回家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卧室的面积

  书桌的面积和床的面积等.这样,就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并不局限于课内,而是拓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数学的机会.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抓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能力,深入研究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对于预习的内容,组织学生首先要看看哪些能看得懂,能理解,哪些内容是看不懂的,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等.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细化自主学习环节,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贯彻”以学定教”和”三讲三不讲”原则,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对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的学习环节、学习方法、小组建设、小组评价等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自主互助学习型的研究内涵,切实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三)作业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作业是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作业内容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难度适中,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批改做好记录,并对作业中的倾向性问题及时讲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保证.

  四、抓评价研究,提高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在评价的内容上,不单纯是属于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创新的问题.在评价形式上,可实行口试与笔试,必答与选答,开卷与闭卷,理解记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等.

  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开拓学生视野

  在班内开设”每周一题”的奥数角,分主题、成系列进行.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性作业,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实践性、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努力将数学生活化,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对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或是不足的遗憾,以及对某个教学瞬间的感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将反思写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也可以补记在教案的页眉边角,最后以教师博客、网络教研等方式与同行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懈探索,将”轻负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到底!

  教师的优师云作业 五三一研修总结

  我有幸参加普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自主选学全员培训,深感受益匪浅。本人李其贤,男,1970年生,汉族,专科学历,副高职称,1991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且一直承担班级语文教学工作至今。2009年至今兼任振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兼任振太镇中心小学教师信息、论文收集、择优推荐上报《镇沅教育》、镇沅教育体育局办公室、镇沅信息网、普洱少年报等信息员。培训学习过程中,我始终本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为使培训学习学以致用,进而做到“编罗编筐重在收口”,特作此总结,以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引领培训学习整个过程,并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最终为做一个好老师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现对几个月的网络培训学习,从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困等方面作如下“五三一研修总结”。

  一、思想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语文教研上,以教师为本,立足本校校本教研,抓住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班级教育教学上,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认真解读和运用教育教学新理念及方法,系统研究且掌握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构建传道受业解惑及教研兴教的和谐环境。根据“普洱市两意见两要求”、镇沅县教育体育局文件精神、振太镇中心小学开学会议及中小完小开学会议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语文教学能力,用理想成绩回报社会。

  二、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实际并举,学以致用提升现任四一班将来五一班教育教学成绩

  1.现任振太镇中心校四一班教育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1人,听力残疾1人。有10个学生语文能力比较强,有10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字量低,阅读理解能力低,习作能力弱,其余30名学生居中。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缺少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因此,我计划从规范书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情趣入手,以课堂习得的能力,扩大课外阅读量。在检查训练方面,注重广度和深度上,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2.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小练笔,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等),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全册共分8单元。每单元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单元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2至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3.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50字,会写250字。

  (2)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

  (3)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5)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下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四、教学措施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成绩,根据学校要求:立足集体备课,构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特此制定以下策略: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语文学科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此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8.因受疫情影响,做到停课不停学,利用线上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夯实基础;指导学生提前预习。等到学生进校学习,恢复正式学习后,从“零起点”开始教学。

  五、后进生转化和优秀生提高措施

  (一)后进生转化措施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2.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3.对他们所犯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和批评。

  4.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1)课堂提问、练习多给机会(难度较浅的)。

  (2)课后作业的布置与众不同。

  (3)作业尽量面批。

  (4)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功课。

  5.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后进生的思想波动较大,各方面表现反反复复,这样教师必须经常不间断进行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份爱心和耐心后进生一定能迎头赶上。

  (二)优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优秀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我要在本学期加大对优秀生的理想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教师对优秀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优秀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适当,不能好到极处,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体公正。对优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绩要多注意留心,并指出哪点好,为什么好。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和优秀生谈心、沟通,传输一些观念,让他们知道教师赞扬什么推崇什么。如,奉献爱心、关心同学、帮助后进、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志存高远都是老师推崇和向往的。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优秀生应作为班级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越出界外,要树立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完成的项目和活动,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优秀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伙伴的友谊和真情,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优秀生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4.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安排给学生提问题的环节,创造一个让学生积极思维的气氛,让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提高。

  5.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成绩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满足于课内的知识,对掌握课外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这一特点,可结合课本的知识,适当插入相关的课外知识,并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尽量满足优秀生的求知欲望。

  6.课余时间为优秀生作学习指导 优秀生在学习中喜欢质疑,可利用课下时间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持续,能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学习更深的知识,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次培训学习,我要做到: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努力创新实践,以课标、教参文本为线索,拓展语文综合素养,把大语文观纳入教育教学。其次,充分汲取培训中“营养”,学以致用。预计,在前三届基础上,于2020年11月组织举行“振太镇中心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其评价标准之一即是本次培训内容,而且把识字写字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纳入主要评价依据,奠基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以教育教学反思促进教育教学优化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传统“教书匠”与当今呼唤的“人师、经师”最大区别,我认为即在于是否反思,是否善于反思,反思之后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程度如何。

  2.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要太低调,也不要太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3.努力做学习知识的严师,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挚友,做无话不说学生信任的好朋友,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4.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指导学生习作与写好范文齐头并进,以范文启发学生习作习写,又从学生习作中提升自己写作能力。好的时候,我或许有的写作灵感,其实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积极认真参加我校的朗读课题研究,继续利用学校少年宫习作兴趣小组辅导员的机会和云南省教育厅结题的《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农村小学生记叙文习写能力研究》主持人在应用阶段的优势,开展好班级、学校习作教学,辐射全镇习作教学,继续编辑好校刊《小荷》,保证按时有质有量有启发性的办刊初衷,而一路努力向前。目前,已经有指导学生的习作和自己的范文10余篇被《镇沅信息网》《普洱少年报》网选用发布,且有部分已经投稿到《茶树王》《镇沅教育》。

  八、困惑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也是前进的动力

  通过培训学习,并且把一些实用性大的方法技能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当中,效果明显。比如,在7月份的月考中,所任四一班语文成绩有明显上升,虽然上升幅度不是可以刮目相看,但只有锲而不舍,终会收获满满。

  教育二字年年同,教学对象时时新,只有站在培训学习前卫的潮流上,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技能也得乘风破浪,才会有成绩提高的东风。无论班级学生成绩如何,我都会坦然面对,倾注爱心,尽其可能地站在原有成绩上,打造一个理想的台阶。我相信,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我也相信自己在以后工作中,会以走进教材学本领、走出教材学本事的理念,尽可能地做到胸有成竹的实施素质教育。有限的文字书写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而写出了的或许会有做不到和做不好的地方,但我会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下,竭尽心力搞好工作,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美誉。感谢这次培训学习赋予我前行的动力,给予我提升自身素养的机会。在今后继续的培训学习中,我会再接再厉,为教好书、育好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奉献绵薄之力。

推荐访问:培训 优师云 优师云培训总结 优师云培训总结 优师云培训总结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