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27 0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苹果落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范文推荐)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习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习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习: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六、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习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习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习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习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习: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六、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习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习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会读“自言自语”等词语。

  2、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3、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我松开手,会怎么样呢?

  揭示课题:普普通通的苹果落地现象,却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世界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板书课题)

  简介牛顿:牛顿是英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光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大屏幕出示整篇课文,听录音范读,学生听读识字。

  2、课文中出现的字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齐读、开火车读。)

  3、打开书,翻到《苹果落地》一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分别请四个同学读。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认读词语:著名(换词理解)、科学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学生点评第二自然段比较长,他不仅读准了字音,句子也读得很通顺,特别是“习以为常”和“好奇”这两个次词读得最好。“习以为常”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是一个四字词语(指导朗读)需要连读。“好奇”是单元主题,我们再读读这个词语。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再读读句子。“这件事人们都习以为常,他却感到好奇。”

  (3)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认读本段词语;这个自然段里还出现了一个四字词语“自言自语”什么意思?指导朗读

  (4)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老师总结

  4、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引导过渡问题:谁?通过什么?发现什么?

  三、学习课文,读出感情。

  1、在*常人眼中苹果落地是怎样一种现象?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找一找

  “习以为常”(板书:习以为常)

  (1)“习以为常”是什么意思?

  (2)人们为什么会以为苹果落地是习以为常的事?

  (3)千百年来苹果熟了就会落地,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人们觉得这种现象就是正常的事,也不曾多想过什么。课文中讲到的牛顿,他为什么就不习以为常?

  2、学习“好奇”(板书:好奇)

  (1)“好奇”什么意思?

  (2)理解再读“好奇”

  (3)牛顿好奇什么?

  (4)读一读牛顿提出的问题?

  牛顿的好奇让他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也使他比一般的人多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其实这种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存在,正是因为牛顿的好奇,让他成为了发现这个问题的幸运儿。

  3、引出万有引力定律

  (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顿是怎么做的?

  (2)牛顿解决苹果落地这个问题容不容易?你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

  重点理解反复专心 终于 (板书:反复专心 终于)

  (3)牛顿经过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秘密是什么?读

  (4)这就是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现在你们读这个结论时是多么轻松。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现却源于苹果落地这样的自然现象中。“万有引力定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例举生活中的例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点而已,于是人类又有了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想法,在“万有引力”指引下,人们发现要冲破地球的引力才能到达宇宙,于是我们用强于地球引力的巨大推力把人造卫星、宇航飞船送上了太空,它们承载着我们人类的飞天梦想一次次起航,一次次去探索发现。在此我们不得不说,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深化主题,指导写字。

  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而他这个惊世骇俗的发现却源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苹”和“落”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孩子们一定有所启发,唤起了当科学家的愿望,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经历也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当一个科学家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观察、思考、研究,也许明天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就是今天*凡的你。让我们再次读读这个词语“好奇”。今天老师就把这个词语送给你们,希望它能成为你人生的一笔财富。

  板书设计:

  苹果落地

  习以为常

  好奇 反复 观察

  专心 研究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终于

  布置作业

  请小朋友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用“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阅读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1)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5篇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梳理归纳,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初步解决文本的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借助故事背景资料,联系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人物精神内涵。初步体会文中多方面描写人物的写法,体会战士之间互相关爱的革命情谊。

  教材解析:

  《一个苹果》讲述了发生在战争中的一个动人故事——防炮洞里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常干渴的情况下分吃一个苹果,最后还剩下了一大半,生动地体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关怀与友爱之情。编排在“水”这一单元,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战争年代缺水的艰难,引发学生对资源的关注,对历史的缅怀。但是,这篇课文内容结构比较复杂,小小的一个苹果在八个人之间转了两圈,每一圈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八个人物的出场几乎贯穿全文,而多数人物的出场又各自牵动着相应的插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主要的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相去甚远,学生对与志愿军当年所处的恶劣环境很难达到感同身受,因而如何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也将是一个难点。

  生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新词,具有一定的诵读能力,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结合故事背景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但是,对于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概括内容的准确性还不足,需要在练习中提升。同时对于距离生活较远的事情,体会不够贴切、深入,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提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血迹斑斑、烟熏火燎、翻来覆去、战火纷飞、迸出等词语。

  2、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人物,把握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3、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一个苹果的来之不易和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

  识字学词,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内容,体会苹果的价值。

  教学难点:

  了解抓住人物具体表现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语言推进故事情节的写法。

  学习准备:自读课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引向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一个苹果》。(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点评梳理。)

  预设:(1)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关注主题。

  (2)这个苹果哪里来的?最后怎么样了?——从事情的前因后果出发,注重内容。

  (3)为什么要以“一个苹果”为题目?——从题目的深意出发,关注文章写法。

  3、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故事,找到想要的答案。

  二、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学生自主阅读。)

  (2)同桌相互交流勾画的新词,正确认读,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

  生字组词认读。指名说说想要推荐的新词,谈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摘录,关注书写,展示点评。

  2、回顾解疑,把握内容:

  (1)你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回顾主要问题,同桌再次交流。)

  (2)指名汇报相应问题,指导准确全面评说。

  ①了解故事始末,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黄昏时候,火线运输员捡到一个苹果,大家都彼此相让,最后只吃了一小半。)

  围绕这个苹果,故事情节很丰富啊!怪不得以“一个苹果”为题目,因为它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大家来试着填一填。

  (出示:苹果。根据学生的填词,分为捡、让、吃三个情节,并找到相对应的文本段落。)

  小结:抓住主要事物,分清情节发展,就可以把握主要内容。

  ②这是一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的苹果。

  请大家再回头读课文,再读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边读边想,让整个故事在你脑海里演绎出来,也许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认识,对这个苹果印象更深刻。

  (学生自读,作批注,再与同桌交流发现。)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个苹果的珍贵,大家对它的珍惜。重点解读“擦得干净”“诱人”,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

  为什么会这样?请看!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师生一起诵读。)

  三、深入质疑,延伸学习内容:

  1、一个苹果,虽然青里透红,却被擦得干净,却那么诱人。这一个苹果却触碰了作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教师范读最后一段。)

  2、对这一段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生生互动,提取重点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作者以“一个苹果”为题,仅仅因为故事是围绕这个苹果展开的吗?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附: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课题:                  结局

  哪里来的?     擦得干净     (学生质疑问题列举)

  怎么样了?     青里透红

  题目深意?     诱人香味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一个苹果”?看到这个标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回答:为什么只有一个苹果?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本课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2.全班交流,明确分段。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了战士们让一个苹果的故事。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起因,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物资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经过,写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的八个十分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大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结果,同时也是事情的高潮,主要写“我”看见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这个苹果传递了几次?每次传递的顺序如何?结果怎样?列出简单的提纲。

  2.小组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这个苹果共传递了两次。

  第一次的顺序是: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结果是谁也没有吃,苹果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的顺序是: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结果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3.重点句子理解。

  (1)指名读描写火线运输员的外貌、神态的句子,想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爬着把苹果带到防炮洞里来的,体会到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

  (2)这是一个怎样的苹果?指名读描写苹果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3)指名读描写八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

  连长:“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里早就干得烟熏火燎”。

  小李:“沙哑的声音”、“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蓝:“执行任务时被弹打断了右腿,他安静地躺着,很少听到他*。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4)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都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但是这个苹果在战士们的手中转了一圈,却谁也没吃一口,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更需要”苹果的人。

  (5)“这样一个挨一个传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这句话与第一部分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两句话相对比,写出了在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每个志愿军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他们时时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这种纯真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5.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但是战士们的心里却极不*静,他们流着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幸福的泪,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而幸福;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之时有关心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二、全班交流,升华思想

  1.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士,你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体会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阶级友爱。

  4、 学习战士们事事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传苹果和吃苹果的过程中体会战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感。

  难点:体会为什么说战士们流出的是幸福的骄傲的泪。

  三、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个苹果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教室,环顾四周,说,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一个苹

  果,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红的,你们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

  果,说,我这个苹果是肖老师送给我的,你的呢?

  学生:积极发言。我的是从家里带来的。

  教师:那我们课文里边的苹果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板书:一个苹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苹果。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要求:

  认真地小声地读课文

  2、交流:

  学生:苹果是捡的

  教师:严肃地对学生说,小明,老师给你安排一个任务。明天给老师捡一个苹

  果来。

  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疑惑地说为什么笑呢?

  学生:A、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苹果脏

  B、笑的前仰后合,说因为苹果臭

  教师引导:板书又脏又臭。说不定还有点烂呢?

  小结:你们都不愿意捡苹果,那书上的战士为何还要捡呢?(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3、学习1—6自然段

  教师: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知道这个苹果是捡来的?

  学生:“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教师:我把这个苹果给了谁?

  学生:连长

  教师:连长面对这样的苹果有什么反映?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学生:我望着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教师:连长怎样的问?

  学生:惊讶地问?

  教师:他为何惊讶?请你结合书上的语句来体会?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A、 因为这个苹果来之不易“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字血迹斑斑。

  B、 结合文章的背景体会,通讯员在炮火的封锁下,活着回来都很不容易,并且还带回来一个苹果。

  教师:我们似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样一个苹果。

  学生:很小,水分很少,有点烂

  教师:然而在连长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怎样的苹果。

  学生: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教师: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水了。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大家对苹果的渴望

  “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不用说一个,就是十几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把它吃完。”

  教师:连长现在是怎样的状态?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体会连长很需要水。

  教师:那他为何不吃呢?

  学生思考。

  5、 学习吃苹果的过程

  A、学习提示:

  自读课文把他们吃苹果的过程罗列出来。

  结果如何?

  第一次:连长—小李又回到连长手中,都没吃。

  第二次:连长---小李 八个人吃还剩大半个

  B、学生边读边做笔记

  C、交流

  D、在读中感悟,因为他们都想着别人,所以会这样。

  6、学习16自然段

  1、在读中感悟

  2、此时他们在想些什么?(为有这样的战友而自豪)

  3、为何说是幸福的骄傲的泪光。

  引导要点:

  这是幸福的泪,是为战友间的友爱感到幸福。

  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时刻,有关心自己的战友而自豪。

  (三)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的基础上小结。

  (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的鲜血,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确是最可爱的人啊!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长大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本学期中上的最满意的一堂课。我觉得它将我和学生的激情都调动起来了。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激情饱满,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合作这既是能力的提升也是情感的升华。可以这么说,学生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5、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他们在危难的时刻心中始终装着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关怀自己战友的伟大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洋思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书写课题,齐读。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书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检查字音,尤其注意订正以下词语的读音

  血迹斑斑 血丝 烟熏火燎

  3、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的读书过程,通过阅读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弄清文章主要叙述了八个志愿军战士分吃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文章,学生的学习线路清楚有序,这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

  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1952年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敌人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敌两万五千人的巨大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攻占我军扼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疯狂的敌人最后还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敌人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敌人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敌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个苹果》写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借助这样一段记录当时战役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艰难处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做好铺垫。]

  2、渲染情景,凸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2)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品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指导感情朗读。

  [此处的教学重在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己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4、看来每个人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得(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小李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丝(滋润)。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这个苹果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对战士们的处境有一种真切的体验,然后发现矛盾,引导学生在矛盾面前进行深入地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战士们在危难关头关爱战友胜于关爱自己,每一个人都先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提炼出文章所宣扬的主题思想。]

  5、这是多么可爱的八位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分吃一个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再次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八个志愿军战士崇高无私的同志情、战友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以情激情,读中传情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自己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时运用巧妙的引读,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最佳状态,借助朗读,传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补充苹果的含义,再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动员 传递

  关心他人 胜于自己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2)

——苹果活动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苹果活动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体验仿编歌曲的快乐。

  2、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胆用自己喜欢的造型表现各种水果。

  【活动准备

  一棵树;红苹果、红樱桃、红草莓、桃子、黄橘子、梨、广柑、香蕉、紫葡萄、大西瓜等水果图片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教师出示苹果树引发活动的主题

  教师:好多的苹果啊,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好吗?

  在“苹果园”音乐声中,幼儿做“摘苹果”的基本动作进教室。

  教师:好香的苹果啊,我们一起闻一闻好吗?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呼吸练习。

  二、复习歌曲:“红苹果”。科学内容渗透其中。

  教师:刚才小朋友唱了“红苹果”,你们每人摘了多少苹果呢?一个一个合起来是多少呢?

  教师:小朋友们吃过苹果,还吃过什么水果这些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呢?都长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

  (1)我吃过红苹果,苹果是红色的。苹果长在大树上。

  (2)我吃过樱桃,樱桃是红色的。樱桃长在大树上。

  (3)我吃过桃子,桃子上面是红色的。桃子长在大树上。

  (4)我吃过橘子,橘子上面是黄色的。橘子长在大树上。

  (5)我吃过梨,梨是黄色的。梨长在大树上。

  (6)我吃过广柑,广柑是黄色的。广柑长在大树上。

  (7)我吃过香蕉,香蕉是黄色的。香蕉长在大树上。

  三、仿编歌曲:

  幼儿:

  (1)树上许多红樱桃,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樱桃,多吃樱桃身体好。

  (2)树上许多红桃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桃子,多吃桃子身体好。

  (3)树上许多黄橘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橘子,多吃橘子身体好。

  (4)树上许多黄梨子,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梨子,多吃梨子身体好。

  (5)树上许多黄广柑,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广柑,多吃广柑身体好。

  (6)树上许多黄香蕉,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香蕉,多吃香蕉身体好。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将幼儿的歌词加入歌曲中演唱。引导幼儿感受仿编歌曲的快乐。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唱了树上的水果,还有哪些水果是长在地上的呢?

  幼儿:……

  (1)我吃过西瓜,西瓜是绿色的。西瓜长在地下。

  (2)我吃过草莓,草莓是红色的。它长在地下。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些水果好吗?

  幼儿:……

  (1)藤上许多绿西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西瓜,多吃西瓜身体好。

  (2)藤上许多红草莓,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一起摘草莓,多吃草莓身体好。

苹果活动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掌握歌曲中啃苹果的节奏(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能够快乐的演唱。

  2、尝试随着节奏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苹果被啃的动态。

  3、在毛毛虫啃苹果的情境中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毛毛虫图片,苹果相关图片,毛毛虫啃苹果音效,《毛毛虫啃苹果》动画,《毛毛虫啃苹果》歌曲音频、歌曲图谱。

  活动过程

  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今天来了位朋友和大家做游戏,是谁呢?(毛毛虫)。

  2.播放音频,引导幼儿猜测。

  ——毛毛虫喜欢吃什么呢?

  3.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

  ——毛毛虫到底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行“123变苹果”。

  1.激发兴趣。

  ——毛毛虫这么喜欢咔嗞咔嗞的啃苹果,那我们小朋友就变成苹果送给它。来!不同的小朋友变成不同的苹果!

  2.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苹果造型。

  ——1,2,3,变!

  播放歌曲《毛毛虫啃苹果》,引导幼儿欣赏。

  1.播放动画视频,引导认真观看。

  ——毛毛虫还喜欢啃各种苹果。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毛毛虫啃了几个苹果?都啃了什么样的苹果?

  2.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并播放对应的歌曲段落。

  ——毛毛虫是怎么咬小小苹果的?毛毛虫是怎么咬大大苹果的?毛毛虫是怎么咬红红苹果的?毛毛虫是怎么咬绿绿苹果的?

  再次播放动画,引导幼儿学唱。

  1.再次播放动画视频,请幼儿认真欣赏。

  ——毛毛虫是用什么节奏啃苹果的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

  2.出示图谱,幼儿学唱啃不同的苹果时发出的不同声音节奏。区别啃大小苹果的声音。

  3.请幼儿跟着音乐,和毛毛虫一块啃苹果。

  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1.老师做毛毛虫,幼儿尝试按节奏表现苹果被啃,变成苹果核的动态。

  2.请幼儿分组自选要变的苹果,唱到啃什么苹果,变什么苹果的幼儿就表现被啃动态。(视情况再次游戏)

  播放课件,引出毛毛虫变蝴蝶,活动结束。

  ——毛毛虫吃了这么多苹果,开始休息了。

  ——毛毛虫睡了美美的一觉醒来,呀!变成什么啦?毛毛虫变蝴蝶喽!(一起学蝴蝶飞出活动室)

苹果活动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和水分。

  2、学会根据句子“我来抱你吧!”进行创编。

  3、乐意听故事,感受故事中成长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种子,阳光雨水,小树苗,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师:把苹果切开来,我们会看到什么呀?

  幼:种子。

  师:种子是怎么颜色的呀?

  幼:黑色。

  师:对的,今天呀,我们就来看看《苹果种子的故事》,看看它最后会变成什么。

  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三、师:刚刚老师讲的是什么种子的故事呀?

  幼:苹果种子的故事。

  师:这颗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竖起我们的小耳朵听一听。

  (重复“小鸟吃苹果的时候,苹果核里的一粒种子掉在了地上”)

  师:苹果种子是哪里来的呀?

  幼:小鸟吃苹果的时候掉出来的苹果核里的。

  师:那你们知道这颗种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了吗?

  幼:小树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再想想看,苹果种子是怎么变成小树苗的呢?再听听故事里面是怎么说的,比比谁的小耳朵灵,听得更仔细。

  (再讲一遍故事,“泥土像又轻又暖的被子盖住了他”到“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

  师:现在有哪位小朋友能告诉我苹果种子是怎样变成小树苗的?

  幼:抱抱。

  师:那是谁和谁抱了抱小芽呢?

  幼:是太阳和雨水抱了抱小芽。

  师:恩,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听得可真仔细。种子发芽、长大需要什么呀?

  幼:太阳雨水。

  师:恩,对。种子发芽需要太阳、阳光、雨水。那你们还记得太阳和雨水是怎么说的"吗?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啊?

  幼:太阳说:‘我来抱你吧!’雨水说:‘我也来抱你吧!’

  师:真棒!我们就来学学这句话。太阳说……雨水说……我们还可以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一个名字,像妞妞,小宝……那就是“妞妞,我来抱你吧!”我们一起来说说看。现在和你边上的小朋友也说说看。

  (幼儿接太阳和雨水说的话)

  师:太阳和雨水抱了抱小芽,小芽就长成了小树苗,小芽他自己知不知道啊?

  幼:知道…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看看故事里的小芽又发生了什么吧。

  (“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到结束)

  师:原来呀,是小鸟告诉小芽他现在是小树苗了!我们现在再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苹果种子的故事。(再一次完整讲述故事,中间空出一部分让幼儿接)

  师:苹果种子先是发芽了,然后小芽又长成了小树。一点点长大了。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或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师:我们都为种子发芽感到高兴。我们小朋友也是像种子一样会一点点长大,最后我们也要长得高高大大的。

  附故事:

  小鸟吃苹果的时候,一粒种子掉在了地上。小鸟拍拍翅膀飞走了,泥土像又轻又软的被子盖住了种子。

  春天的时候,种子发芽了,伸出两只嫩嫩的小手,似乎想要更多的拥抱。太阳说:“我来抱抱你吧。”雨水说:“我来抱抱你吧”抱一抱,再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

  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听见一只小鸟在叫它:“喂,苹果树!”它奇怪地问:“你是在叫我吗?”是的,它已经长成了一棵苹果树。

  科学道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需要水需要泥土里的养分还有空气。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3)

——苹果为什么落地说课稿

苹果为什么落地说课稿1

  一、 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万物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思考、猜想验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本课内容。根据对教材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验探究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探究的手段。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思维互动多、想象能力训练多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点。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对于科学探究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与假设活动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围绕“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形成认识”的过程,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实验探究。

  导入时教师用演示苹果落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围绕苹果落地提出相关问题,听科学家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由于学生的认识均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应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空间由狭小的课堂扩展到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习自主设计苹果落地的模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做,在动手做中获得直观感知经验,是原有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第一部分的设计,总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收集事实,为一下部分的猜想做好铺垫。在小组实验中,教师要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应该参与到各小组实验中,与学生共同观察、共同发现、共同探究实验中的相同点,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

  第二部分:讨论猜想,得出结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中的现象与发现展开激烈的讨论,产生思维上的互动,学生的发现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应予以认可,并引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重大发现,如“物体都落在地上”、“重的物体直直地向下落,轻的物体飘着向下落”等,学生围绕这些争论的焦点自由猜想,设计相关实验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对一些较为抽象难以探究的问题,可以将知识直接告知学生。同时教师为学生准备沙包、毽子、笔袋、橡皮、毛线等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下落物体的运动轨迹,使抽象的科学道理在易于操作的实验中得以显现,保证了学生认知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比较重的物体是竖直下落的。另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轻的物体飘着下落的原因,得出可能与空气的阻力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牛顿管中羽毛竖直下落的实验,使学生很容易地获取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提出问题,猜想辩论。

  在已有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围绕重力提出多种有趣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失重后人类生活情况,如“人跑步会飘浮起来,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感觉一样。假如用地球上的习惯姿势写字,整个身体就会被笔尖支撑起来,如果用力过度,也会使你不由自主的转换角度。”这样既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超越了生活实际,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大有裨益,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的预见性。

  第四部分:总结结课。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归纳出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提问—猜测—实验—结论。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勇于实验验证,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渗透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授课效果

  物体落地,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在学生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现象。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是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猜测原因,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讨论和分析,学生感受到地球表面和附近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学生由熟视无睹的表象上升到亲身感受的层面,进而得出重要的科学结论。从上课的整体效果来看,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语言简洁、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目标落实比较到位,教学重点突出,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师生有较好的互动交流过程,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从科学知识的获得,探究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4)

——《y w》教学设计 (菁选5篇)

《y w》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y w两个声母和yi wu yu3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认清形、读准音,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能读准y w与单韵母a o相拼的音节,巩固复凡yi wu yu整体认读音节。

  3.朗读儿歌,认识7个生字。

  二、教学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听故事:《狐狸与乌鸦》。(不讲结果)

  2.结合文中“乌鸦与狐狸”这个题目,引入“y w”两个声母。

  (二)声母y w的教学。

  1.y w是声母,发音与i u相似,但要轻短些。

  2.yi wu yu是整体认读音节,利用故事记忆:

  大y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i,大w妈妈保护自己的孩子小u,可怜的ü受到大y妈妈的关爱,擦掉脸上的泪痕,即去掉两点,与它永远不分开,构成了yu。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儿童特别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拼音教学的难点被突破了。]

  3.y w与韵母的拼读练习。

  4.学生自己拼读,教师作重点辅导。

  5.除书上的音节外,老师可根据情况补充练习。

  (三)指导书写:y w。

  第二课时

  (一)复习y w及yi wu yu:卡片抽读。

  (二)感悟短文。

  1.自由读短文。画出带有“y w”的音节,点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1)互读短文;(2)互教不认识的生字。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你喜欢的听众读短文。

  4.讨论交流:乌鸦和狐狸后来怎么啦?从儿歌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

  (三)认识7个生字。

  1.在小组内,你们学会了哪些字?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教师随机指导)

  2.游戏:巩固所学生字。

  3.拾贝壳,彩虹桥(拼字游戏),猜谜语……

  4.送回家(把字送回家中,再读文)

《y w》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个声母y、w,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y、w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习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i、wu、yu,会读它们的四声。

  4.会认四个生字“一、五、雨、鱼”。

  教学重点:

  声母y、w的音形和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y、w的用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初步感知声母y、w的音形。

  二、探究发现,互动学习声母y、w的音形。

  1.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卡片i、u、ü)

  图中藏着它们的爸爸妈妈呢,看谁能最快找到小i的妈妈和小u的爸爸。

  2.小i的妈妈是声母y,我们叫它大y,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范读、跟读、编儿歌。

  3.小u的爸爸就是声母w,我们叫它大w,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谁也能编首儿歌?

  4.你发现y、w怎样写呢?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创设情景,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1.出示“医”,这个字不认识,大y妈妈和小i一起帮助你,组成了一个整体认读音节yi。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我们也可以编一首儿歌,记住音节yi:大y牵小i,组成音节yi,不用拼呀拼,直接来注音。

  2.音节yi和小i一样,也有四种声调:yī、yí、yǐ、yì。自由练读。

  3.出示“wu”:你看,大w爸爸也牵起了小u的手,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范读、跟读。谁能也编一首儿歌?

  4.认识音节wū、wú、wǔ、wù,练读。

  5.小ü弟弟没有爸爸妈妈,它可伤心了。小i的妈妈大y看见小ü弟弟哭得这么伤心,急忙走过来帮助它。于是大y和小ü站在一起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

  6.学习音节yū、yú、yǔ、yù。练读,用yu的四声说话、组词。

  四、轻松游戏,区别:y—i—yi、w—u—wu、ü—yu。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声母

  2.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二、练读音节词。

  1.出示音节词。

  2.指读、领读、齐读。

  三、识字。

  1.看图,明白图意。

  2.读音节,识字。

  3.齐读。

  4.开火车检查。

《y w》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两个词“衣服”“乌鸦”和一幅图画作为学习声母yw的载体。并通过“鸦”“蛙”“窝”的音节巩固这两个声母。明确了yi wu yu的四声,yw的笔顺和书写。通过声母的学习巩固音节,认读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习声母y w,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学会带调读。

  2、能熟练拼读y w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通过看图、利用儿歌学习拼读音节,使他们乐于学习拼音并认识五个常用字,培养朗读能力并相应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和四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y w并会发音。练习y w与韵母的拼读认识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学过的声母、韵母,并练习音节。

  2、学习y w

  (1) 出示“衣服”图片。认读“衣”字。学习y的发音。观察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y的形状。

  (2) 练习拼读y与a组成的音节的四声及认识二类生字“鸭”

  (3) 出示图片“乌鸦”认识生字“乌”。借助“乌”的发音学习w的发音。用自己的办法记住w的形状。

  (4) 练习拼读w和a o组成的音节及四声。认识生字“蛙”“窝”

  3、复习y w 及和其他韵母组成的音节。

  4、举卡片记声母。举卡片读音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yi wu yu。指导正确书写y w。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习y w yi(利用字母卡片)复习音节的拼读。复习学过的常用字。

  二、学习yi wu yu。

  1、把y w 的音读长就是yi wu yu

  2、练习这几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

  三、指导学生正确书写y和w

  四、举卡片,认读yi wu yu。听音辨别声母y w和音节yi wu的不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y和w yi wu yu及生字。练习拼读音节。读儿歌,处理练习题。

  一、复习y和w yi wu yu及生字并练习拼读音节。

  二、多种形式读儿歌,从中体会童趣,达到熟读成诵、巩固音节的目的

  三、比一比:y_i_yi w_u_wu y_ü_yu

  作业设计:

  1、用y和w的声母卡片,和韵母卡片做拼读音节的练习。

  2、练习抄写声母y和w

  3、给爸爸妈妈读一读这两首小儿歌。

  板书设计:

  y w

  yī wū wā wō yā

  衣 乌 蛙 窝 鸭

  yi yī yí yǐ yì

  wu wū wú wǔ wù

  yu yū yú yǔ yù

《y w》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y w两个声母和yi wu yu3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认清形、读准音,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能读准y w与单韵母a o相拼的音节,巩固复凡yi wu yu整体认读音节。

  3.朗读儿歌,认识7个生字。

  二、教学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听故事:《狐狸与乌鸦》。(不讲结果)

  2.结合文中“乌鸦与狐狸”这个题目,引入“y w”两个声母。

  (二)声母y w的教学。

  1.y w是声母,发音与i u相似,但要轻短些。

  2.yi wu yu是整体认读音节,利用故事记忆:

  大y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i,大w妈妈保护自己的孩子小u,可怜的ü受到大y妈妈的关爱,擦掉脸上的泪痕,即去掉两点,与它永远不分开,构成了yu。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儿童特别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拼音教学的难点被突破了。]

  3.y w与韵母的拼读练习。

  4.学生自己拼读,教师作重点辅导。

  5.除书上的音节外,老师可根据情况补充练习。

  (三)指导书写:y w。

  第二课时

  (一)复习y w及yi wu yu:卡片抽读。

  (二)感悟短文。

  1.自由读短文。画出带有“y w”的音节,点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1)互读短文;(2)互教不认识的生字。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你喜欢的听众读短文。

  4.讨论交流:乌鸦和狐狸后来怎么啦?从儿歌中,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

  (三)认识7个生字。

  1.在小组内,你们学会了哪些字?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教师随机指导)

  2.游戏:巩固所学生字。

  3.拾贝壳,彩虹桥(拼字游戏),猜谜语……

  4.送回家(把字送回家中,再读文)

《y w》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 i、u、ü,两个声母 y、w,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yi、wu、yu,配有一幅图画。用衣服的“衣”提示 i、y 和 yi 的音,衣服中间的花边和花边顶上的纽扣构成的图形提示 i 的形,衣服左边的树杈提示 y 的形。一只乌鸦停在窝旁,乌鸦的“乌”提示 u、w 和 wu 的音,乌鸦窝的形状提示 u 的形,屋顶的形状提示 w 的形。一条翘着尾巴口吐水泡的鱼,“鱼”提示 ü 和 yu 的音,鱼嘴和上面两个小泡泡构成的图形提示 ü 的形。

  第二部分是 i、u、ü、yi、wu、yu 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比较 y—i—yi、w—u—wu 和 ü—yu,同时学习y和ü组成音节时,ü 上两点省写的规则,还安排了看图读带调整体认读音节 yī wū yú 和音节 yā。

  第四部分是 i、u、ü、y、w 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i、u、ü、y、w 及 yi、wu、yu 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准 i、u、ü 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 i、u、ü 3个单韵母和 y、w 2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 yi、wu、yu。

  3、掌握 i、u、ü、yi、wu、yu 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教学重点、难点】

  1、i、u、ü 的发音方法和带调读韵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读好带调韵母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难点。

  【教具准备】

  1、配合学习 i、u、ü、y、w 和 yi、wu、yu 发音的录音带。

  2、i、u、ü、y、w 和 yi、wu、yu 及带声调 i、u、ü、yi、wu、yu 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 i、u、ü 的读音。

  2、读准 i、u、ü 的带调读音。

  〖教学重点、难点

  1、i、u、ü、y、w 及 yi、wu、yu 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读准 i、u、ü 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韵母 a、o、e 及带调的a、o、e

  出示卡片,齐读指名读。

  二、学习单韵母 i、u、ü 的读音及四声

  1、教学单韵母 i:

  ⑴ 出示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一件衣服)i 的发音和“衣”的音相同。提问:这件衣眼什么地方和韵母 i 的形相似?(衣服中间的花边和顶上的扣子和 i 的形相似)

  教师范读iii,读韵母声要拉长一些,学生练读,指名读。

  (发音方法:发 i 时,口开得很小,舌面前部抬高,嘴角向两边展开。)

  ⑵ 读准 i 的四声:

  i 是韵母,也有四声,第一声读音是衣服的“衣”的读音,谁来读?(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

  谁能说说单韵母 i 的二、三、四声的读音和什么字的读音一样?(第二声阿姨的“姨”;第三声椅子的“椅”;第四声亿万人民的“亿”),让学生练习 i 的四个声调。(自读,相互检查,教师检查)

  ⑶ 教学 i 的标调。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后提问:单韵母i在标调后原来的字母有什么变化?(标调以后 i 上的`点儿就不写了)

  可教顺口溜:“i”母标调把点儿去。

  ⑷ 复习 i 的四声。

  2、教学单韵母 u:

  ⑴ 读准 u 的音,认识字母形。出示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一只乌鸦)乌鸦的乌和单韵母u的发音相同。教师示范 u 的发音,u 的发音要领:发 u 时,双唇尽力拢成圆形,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让学生进行练习。

  u 的字母形和图画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图画上半圆形的鸟窝和一只站在窝边的乌鸦的样子和u的字母形相似)

  ⑵ 读准单韵母 u 的四声。出示四声卡片,提问:谁能说说单韵 u 的四声发音和哪些汉字的读音相同?(一声:房屋的“屋”,二声:无数的“无”,三声:五个的“五”,四声:动物的“物”)利用四声卡片练习u的四声。(按顺序,打乱顺序。齐读,自读,指名读)

  ⑶ 复习 u 的四声。

  △ 课间休息。

  3、教学单韵母 ü:

  ⑴ 读准 ü 的音,认识字母形。出示图片观察图画。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一条鱼)鱼是单韵母 的第二声,谁会读第一声?

  字母 ü 的发音要领:发 ü 时,双唇成扁圆形,接近闭合,舌头向前,接触下齿背。教师范读 ü ,学生随读,自练,教师检查。

  认识字母形,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和字母形相似的地方。(鱼的嘴和鱼吐出的两个水泡泡和字母 形体相似)

  ⑵ 读准 ü 的四声。出示四声卡片,提问:谁能试着读读 ü 的四声?(鼓励学生大胆读,给予指正和表场)谁能用 ü 的四个声调各说一个词语?(一声淤泥的“淤”;二声小鱼的“鱼”;三声语文书的“语”;四声体育的“育”……)

  ⑶ 复习 ü 的四声可按顺序或打乱顺序读。

  三、复习 i、u、ü 的读音及四声

  1、巧记口形,读准字音:

  注意口形,练习发音,教顺口溜:

  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像吹笛子。

  2、发音练习,出示小黑板:

  ⑴ 先横着读,再竖着读,最后教师任意指示某个字母,让学生读。

  ⑵ 利用拼音卡片读三个单韵母的四声。先按 i、u、ü 的顺序读,再打乱顺序读。

  3、带学生读书。强调 ü 的调号在两点的上方,i 的调号去点写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 i、u、ü 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和四声,表扬其中表现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 i、u、ü 的读音及四声。

  2、学习正确掌握 i、u、ü 的笔顺,认识拼音字母基本笔画“丨”竖,“·”点。

  〖教学重点、难点

  书写 i、u、ü ,除讲清笔画笔顺和在四线格的位置外,要注意: 上面的点要在靠近第二线的地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i、u、ü 的读音和四声

  二、教写 i、u,正确掌握笔顺及书写格式

  1、教写 i:

  ⑴ 指导学生看书,知道 i 的笔顺,找准书位置。指导观看书上四线格字帖和下面长方格的笔顺。

  提问:谁知道 i 应该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竖,再写点)提问:字母 i 在四线格中占什么位置?看看竖在什么地方?点儿在什么地方?(竖*格,点儿在上格中间对齐竖的位置)

  ⑵ 教学生写 i,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笔顺和占格,并提醒学生点儿是个小圆点儿。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再在教师带领下在本子上写字头。

  2、教写 u:

  ⑴ 指导学生看书,知道笔顺及占格。提问:谁能说说u占哪格?应该先写哪笔,后写哪笔?(u*格,先写“ ”竖弯,后写“丨”竖,两笔写成)

  ⑵ 教学生写 u,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再带写一个字头。

  △ 课间休息。

  三、教写 ü,正确掌握笔顺及书写格式

  1、指导看书,提出看书要求:① 看清 ü 的笔顺;② 看清 ü 在四线格中占的位置。

  2、指导书写 ü 。提问:仔细看字母 和u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ü 比 u 多两个点儿)提问;谁知道 ü 几笔写成?(四笔)提问: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什么地方写?( 先写一个“u”,写在中格,再在上格中间比两竖稍靠里点写两点儿)

  3、学生练写。在老师带领下一笔一笔写在本上。

  四、巩固练习

  1、读带调的 i、u、ü 单韵母卡片。

  2、看看左边这幅图上有哪几个单韵母,按发音口形大小排列好,写在四线格中。

  3、在老师指导下,用单韵母口头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 y、w2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 yi、wu、yu。

  3、掌握 yi、wu、yu 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六个单韵母,并带调认读

  二、学习声母 y

  1、看图,学习发 y 的音,认识 y 的形。衣服左边的树杈提示 y 的形。

  2、比较区别 y 和 i。

  3、认识 yi,练读 yi 的四声。

  三、学习发 w 的音,认识 w 的形

  1、看图,学习发 w 的音,认识W的形。(屋顶的形状提示w的形。)

  2、比较区别 w 和 u。

  3、认识 wu,练读 wu 的四声。

  四、指导书写 y、w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yu,练读 yu 的四声

  六、比较 y—i—yi、w—u—wu、ü—yu,知道 y 与 ü 组成音节,ü 上两点省写规则

  七、看图读带调音节

  八、复习巩固

  熟读带调的 i、u、ü、yi、wu、yu。

  九、扩展活动

  1、读一读,用音节口头组词:

  yī 衣服 医生 一年级 yí 阿姨

  yǐ 椅子 已经 以后 yì 容易 意见

  wū 乌云 乌龟 乌鸦 wú 吴老师 梧桐树

  wǔ 跳舞 中午 五星 wù 大雾 服务

  yū 淤泥 yú 金鱼 鲤鱼

  yǔ 下雨 雨衣 yù 玉米 玉石

  2、读一读,找出声母、韵母和音节:

  yi i y u wu w ü yu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5)

——《落叶》教学设计 (菁选5篇)

《落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大到”、“天气凉”、“树叶枯”,“燕子南飞”等自然特征。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落叶用途的比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虫、蚂蚁、小雨、燕子各把落叶当作什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于,提高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每当秋季到来,凉风阵阵,树上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一片片轻轻地飘落下来,它们就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俏悄地落在屋顶上、落在地上、落在小河里,非常有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落叶的课文。

  二、范读课文: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小动物和落叶有关?

  (小虫、蚂蚁、小鱼、燕子)

  三、学习课文:

  1.第一段:

  你观察过吗?一当秋风吹过,树叶一片片落下来,那这树叶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呢?

  指名读,思考: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秋风起,天气凉,树叶黄了。)

  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

  (树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一片一一片”与“一片片”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回答)

  “一片一片”是时有时无地飘落。

  “一片片”是接二连三地,纷纷扬扬地飘落。

  指导朗读:注意“起”“凉”“黄”“落”四个词语,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落叶的美。

  2.第2-5段:

  落叶不仅颜色美,而且落下时的样子也很美,小朋友们喜欢它,小动物们也喜欢它。

  自由读2一5段,思考: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第2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地上)。(小虫)看见了,(爬来)。把它当作(屋子)。

  想一想:我们住在屋子里有什么好处?(可以挡雨淋,太阳晒……)

  为什么说“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呢?它躲在落叶里有什么好处?

  (小虫躲在落叶里,也可以挡雨淋,太阳晒……,就像人们住在屋里一样)

  第3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沟里)。(蚂蚁)看见了,(爬上来)。把它当作(船)。

  想一想:在生活中,“船”是干什么用的?

  (船是帮我们过河或在水上前进的交通工具。)

  为什么蚂蚁把落叶当作船呢?

  小结:

  屋子和船都是我们生活中有的,凡是生活中有的,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他们的用处,再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躲在落叶里”或“坐在当中”会怎么样,就会明白了。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去想,去学习。

  第4段:

  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河里)。(小鱼)看见了,(游过来)。把它当作(伞)。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伞”是干什么用的?(挡雨淋)

  为什么说小鱼把落叶当作伞?

  小组讨论---订正

  自学第5段:

  小声读课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这一段。

  出示投影:树叶落在(院子里)。(燕于)看见了,把它当作(电报)。

  讨论明确:

  电报:是一种快捷的通信方式,一般用于某种重要的事或紧急的事。

  讲解:课文中生动而确切地把落叶比作电报,是指当落叶纷纷落下时,说明秋天来了,这是大自然的通知,作为候鸟的燕子确实该离开此地,往南飞了。课文通过燕子的话,生动地将树叶枯落,燕于南飞这两种自然特征联系起来。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特点:大气凉,树叶枯落,燕于南飞。文章写的富有情趣,而且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按照——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活动姿态)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只有第5段是用燕子的话来结束。)

  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理解词句的方法--读到不懂得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可以想象这些景物什么样,还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用处。这样把词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想,就好理解了。

  五、老师投影片上的提示练习背诵。

  课后练习:

  1.填空:

  ( )起,( )凉,( )黄了。

  树上的叶子( )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 ),( )爬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爬上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游过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飞来,看见了,说:“( )。”

  2、读一读,写一写:

  【落叶】【蚂蚁】【当作】【躲藏】【屋子】【院子】

  【当中】【电报】【水沟】【催】

  3、看拼音写出下面的偏旁:

  shen zi pang cong zi pang shi zi tou

  ( ) ( ) ( )

  板书设计:10 落叶

  小虫 蚂蚁 小鱼 燕子

  (图) (图) (图) (图)

  躲在里面 坐在上面 藏在下面 看见

  屋子 船 伞 电报

《落叶》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

  1、能安静地,注意力集中的倾听完整个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能完整复述故事片段小老鼠清扫落叶的句子,学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老鼠扫落叶的热闹场景,并初步尝试复述小老鼠清扫落叶的句子

  活动难点:

  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完整的复述。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的有关秋天的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图片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

  1、教师完整地,有表情的讲述故事一遍。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动作表情、语音、语速、语调以及与幼儿的眼神交流,将幼儿带入故事的情景中,同时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2、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的小老鼠们在干什么?

  二、出示挂图,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第一幅挂图,根据图片讲述故事。

  2、提问

  (1)小老鼠们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呀?(简单的进行提问即可)

  (设计此问题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季节与气候之间的联系,知道夏天过去后是秋天,秋天过去后是冬天,同时也为理解下面的故事内容做铺垫。)

  (2)小老鼠往洞外一看发现了什么?

  (小老鼠们看见好多落叶以后便准备干吗啦?扫落叶了,那小老鼠们又是怎么扫落叶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图片,来讲讲看)

  三、出示第二幅挂图,根据图片讲述故事。

  1、出示图片,提问:小老鼠们是怎么扫落叶的?

  (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回答。)

  2、教师根据图片讲述,让幼儿看着图片跟着复述。

  (故事:小老鼠们有的拿着扫帚在扫落叶;有的拾起树叶,放在小框里;有的把树叶顶在头上,运到一个地方堆起来;还有的老鼠一起合作,用小箱子抬树叶……)

  3、请小朋友上来模仿动作,一边做一边讲述相关的句子。

  四、继续讲述故事,直至结束。

  1、提问

  (1)小老鼠们刚打扫完落叶,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2)刚打扫干净的地上怎么又会有树叶的?

  鼠妈妈是怎么对小老鼠说的?

  (教师讲述鼠妈妈的话,主要是让幼儿欣赏。)

  2、带幼儿走出教室去学学小老鼠捡落叶(可以带上适宜的工具)

  五、再次完整讲述故事,可让幼儿根据图片,跟着老师一起复述故事内容。

  幼儿对故事的内容已有了大概的理解,再次完整欣赏可满足幼儿倾听的需求,在欣赏的同时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复述,从而进行语言锻炼,达到巩固的作用。

  附故事: 《小老鼠和落叶》

  鼠妈妈带着五只小老鼠住在一棵大树的洞里面。

  这些小老鼠都是夏天出生的,现在他们都已经渐渐长大了,已经能够帮助妈妈做事情了。

  天气渐渐地冷了。这天,小老鼠们从树洞里往外一看,立即惊呼起来:“啊呀,哪来的这么多树叶呀?”

  鼠妈妈看了看地上,说:“来,我们一块儿扫落叶吧!”

  “噢!扫树叶喽,扫树叶喽!”

  “哈哈,太高兴啦!”小老鼠们有的拿着扫帚在扫落叶;有的拾起树叶,放在小框里;有的把树叶顶在头上,运到一个地方堆起来;还有的老鼠一起合作,用小箱子抬树叶……

  “哎哟,腰真酸呀!” “咳,累死我啦!”

  打扫完了以后,小老鼠们都“呼哧呼哧”地直喘气。

  这时,一只小老鼠发现地上又多了一片叶子,就指着另一只老鼠说:“这是不是你丢的叶子?” 白老鼠说:“不是我丢的,是它丢的”,就这样小老鼠们吵成了一片。

  正在这时,“嘻“的一声,一片树叶正巧落在一个小老鼠的头顶上。

  这时老鼠妈妈来了,她对孩子们说:“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会从绿色变成黄色,不用风吹,自己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到所有的树叶都掉光了,天会变得很冷很冷的”

  天气越来越冷了,树上的叶子变红了,变黄了,即使没有风吹,它们也自然地从树上落下来。当树上的叶子全部落光的时候,天气就变得非常非常冷了。

  小老鼠们不停地清扫着落叶,不知不觉,他们迎来了出生后第一个冬天。

  活动反思:

  1. 在前几个教学环节中,幼儿的反映较为积极,兴趣也比较高,但由于问题提的较多,有点拖沓,导致到最后的一个环节,有部分幼儿已经开始坐不住了,提问题要精炼,有些没有必要的问题可以删去,要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3——5分钟,可以通过变换提问的方式去形式去激起幼儿的注意力。

  2. 在第一遍讲述故事的时候,由于紧张忘记说题目,导致提问的.时候提了两个较细节的问题。幼儿在第一遍听完故事后较难回答此类细节问题。还有讲故事的速度仍可再放慢些。

  3. 教具挂图可能画的太小,坐最后排的幼儿不是很看的清楚,需要努力去看,就可能导致后排幼儿的积极性与前排幼儿相比较低。挂图画面的大小应该适合每个幼儿看清楚。

《落叶》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老鼠扫落叶的热闹场面。

  2、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学习用正确的动词“扫”、“拾”、“抬”、“顶”。

  3、知道秋天有些树叶会自然地从树上落下来。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

  2、落叶若干,篮筐、扫把簸箕各两个,老鼠头像6个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老鼠扫落叶的热闹场面,学习动词“扫”、“拾”、“抬”、“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2、在大树下有一间小房子,里面住着谁,他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小老鼠和落叶》。

  二、教师有表情讲述故事一遍,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第一段:在大树下有一栋小房子……小老鼠说:“瞧,这下地上可干净啦!”

  (1)小老鼠们一家住在什么地方?

  (2)鼠妈妈为什么说小老鼠们长大了?

  (3)鼠妈妈叫小老鼠们去干什么了呀?

  2、第二段:这时,一只小老鼠……吵成一片。

  (1)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2)这多出来的树叶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幼儿根据日常的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

  3、第三段:正在他们争吵时……又可以做游戏了

  ——老鼠妈妈是怎么说的?

  三、结合课件,欣赏重点片段,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播放课件第5页。

  (1)它们是怎样帮妈妈打扫落叶的?(定格观察,鼓励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请幼儿学习动词“扫”、“拾”、“运”、“顶”并进行集体模仿)

  ①扫:用扫把把地上的落叶清除掉。(请两名幼儿上台模仿老鼠扫落叶。)

  ②拾:用手捡起来。(请幼儿集体模仿“拾”的动作。)

  ③抬: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把篮筐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请两对幼儿上来模仿老鼠合作运落叶的动作。)

  ④顶:把树叶放在头顶上。(请幼儿集体模仿。)

  (2)打扫干净后,小老鼠的的心情怎么样?它们说了一句什么话?

  2、播放课件第6页。

  (1)小老鼠发现了什么?

  (2)他们是怎么吵的?

  3、播放课件第8页。

  (1)请你来学学鼠妈妈的话——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许多树叶会从绿色变成黄色,不用风吹,自己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幼儿充分讲述后再次欣赏鼠妈妈说的话)。

  (2)等树叶全都掉光了以后,什么季节就要来了?

  四、播放课件,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1、带领幼儿到活动室门口以各种方式打扫落叶。

  2、鼓励幼儿了解幼儿园内外的落叶树与常青树。播放多媒体画面:秋天的树林,直接导出课题。秋天的森林和落叶直接吸引幼儿的注意,并让幼儿带着疑问轻松进入故事的情境中。

《落叶》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能*,聆听音乐

  2、训练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

  3、能*,聆听音乐

  重点难点

  训练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用打击乐器和丝巾表现歌曲。

  重点:模仿、律动

  难点:用打击乐器和丝巾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树模型、小兔子玩偶、树叶实物若干、打击乐器

  活动目标:

  一、课前常规活动

  1、课前准备,请你跟我一起做《小手拍拍》

  2、师生问好《你好歌》

  3、点名《你的名字叫什么》

  二、音乐常规

  1、发声练习《doremi》

  2、节奏练习

  三、音乐活动

  1、故事引入

  秋天到了,树叶从绿色变成了黄色,小兔子来到树林里大风,树叶从树上纷纷地掉落下来。

  (老师在讲到树叶掉下来的时候,抛洒真的树叶,让学生真正感情景。)

  2、欣赏音乐,学歌谣

  (1)、欣赏音乐,让孩子对音乐有初步的认识。

  (2)、配合动作,讲解歌词内容。

  (3)、老师用铃鼓敲出基本拍子,让小朋友们随着拍子练歌谣。

  3、律动

  老师带领孩子们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律动动作。律动要领:

  (1)“风儿你带什么来”时,手臂上举,左右摇摆,模仿“风”

  (2)每段第一次响起“叮”的声音时,跟着“叮”的声音用手三、四。“叮”多少数多少。

  (3)“X片树叶掉下来”时,手向下摆动,模仿树叶飘落。

  (4)每段第二次响起“叮”时,跺脚数数。

  (5)最后一句“树叶全都掉下来”时,下蹲。

  4、声势

  每个乐句,分别做不同的身体拍打动作

  (1)“风儿你带什么来”——拍手

  (2)“一片树叶掉下来”“两片树叶掉下来”——拍腿

  (3)“三片树叶……”“四片树叶……”——跺脚

  (4)“树叶全都掉下来”——拍腿+跺脚

  间奏部分孩子们可自由发挥,做各种动作。

  5、乐器演奏

  (1)、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拿丝巾,一组拿沙锤,请一位老师

  (2)、当音乐唱到“风儿你带什么来?”的时候,拿丝巾的一组仿风的形态。

  (3)、当音乐中“叮”的声音响起,拿碰铃的老师同时敲响碰铃

  (4)、当音乐唱到“X片树叶掉下来”的时候,拿沙锤的一组孩“落叶”的声音。

  (5)、间奏部分两组同学同时摇动手中的丝巾和沙锤。

  (6)、两组交换丝巾和沙锤,再次演奏。

  6、音乐游戏游戏一:

  (1)、同学们围成圈,老师站中间。

  (2)、音乐响起,当音乐中响起“叮”(一片树叶)的声音时,一个孩子,该孩子做模仿“落叶”动作。

  (3)、当音乐响起“叮叮”(两片树叶)的声音时,老师选中两个孩子一起模仿落叶。

  (4)、当音乐响起“叮叮叮”(三片树叶)、“叮叮叮叮”(四片树点到三个和四个孩子,带领他们做模仿落叶动作。

  (5)、最后一段歌词“树叶全都掉下来”,全班孩子一起模仿落

  游戏二:老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自由地活动,抛洒树叶,让他进一步感受秋天到了,树叶掉落的情景。

  四、放松活动,师生道别《再见歌》

  活动总结

  在教学中,加入了奥尔夫音乐的元素,通过聆听、看、说、感官课堂教学的目的,肢体协调能力、听指令的能力得到训练,中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音乐治疗教学中,应注重把奥尔夫音乐的元素,与我们的结合,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包括听觉、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味、嗅、触觉,使孩子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孩子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

  奥尔夫音乐教学通过聆听、歌唱、律动、乐器演奏等形式,官教学的要求,而且表现得更艺术化,更轻松愉悦,更容易为孩

《落叶》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能*,聆听音乐

  2、训练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

  3、能*,聆听音乐

  重点难点

  训练模仿能力,以及听指令做动作的能力。用打击乐器和丝巾表现歌曲。

  重点:模仿、律动

  难点:用打击乐器和丝巾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树模型、小兔子玩偶、树叶实物若干、打击乐器

  活动目标:

  一、课前常规活动

  1、课前准备,请你跟我一起做《小手拍拍》

  2、师生问好《你好歌》

  3、点名《你的名字叫什么》

  二、音乐常规

  1、发声练习《doremi》

  2、节奏练习

  三、音乐活动

  1、故事引入

  秋天到了,树叶从绿色变成了黄色,小兔子来到树林里大风,树叶从树上纷纷地掉落下来。

  (老师在讲到树叶掉下来的时候,抛洒真的树叶,让学生真正感情景。)

  2、欣赏音乐,学歌谣

  (1)、欣赏音乐,让孩子对音乐有初步的认识。

  (2)、配合动作,讲解歌词内容。

  (3)、老师用铃鼓敲出基本拍子,让小朋友们随着拍子练歌谣。

  3、律动

  老师带领孩子们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律动动作。律动要领:

  (1)“风儿你带什么来”时,手臂上举,左右摇摆,模仿“风”

  (2)每段第一次响起“叮”的声音时,跟着“叮”的声音用手三、四。“叮”多少数多少。

  (3)“X片树叶掉下来”时,手向下摆动,模仿树叶飘落。

  (4)每段第二次响起“叮”时,跺脚数数。

  (5)最后一句“树叶全都掉下来”时,下蹲。

  4、声势

  每个乐句,分别做不同的身体拍打动作

  (1)“风儿你带什么来”——拍手

  (2)“一片树叶掉下来”“两片树叶掉下来”——拍腿

  (3)“三片树叶……”“四片树叶……”——跺脚

  (4)“树叶全都掉下来”——拍腿+跺脚

  间奏部分孩子们可自由发挥,做各种动作。

  5、乐器演奏

  (1)、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拿丝巾,一组拿沙锤,请一位老师

  (2)、当音乐唱到“风儿你带什么来?”的时候,拿丝巾的一组仿风的形态。

  (3)、当音乐中“叮”的声音响起,拿碰铃的老师同时敲响碰铃

  (4)、当音乐唱到“X片树叶掉下来”的时候,拿沙锤的一组孩“落叶”的声音。

  (5)、间奏部分两组同学同时摇动手中的丝巾和沙锤。

  (6)、两组交换丝巾和沙锤,再次演奏。

  6、音乐游戏游戏一:

  (1)、同学们围成圈,老师站中间。

  (2)、音乐响起,当音乐中响起“叮”(一片树叶)的声音时,一个孩子,该孩子做模仿“落叶”动作。

  (3)、当音乐响起“叮叮”(两片树叶)的声音时,老师选中两个孩子一起模仿落叶。

  (4)、当音乐响起“叮叮叮”(三片树叶)、“叮叮叮叮”(四片树点到三个和四个孩子,带领他们做模仿落叶动作。

  (5)、最后一段歌词“树叶全都掉下来”,全班孩子一起模仿落

  游戏二:老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自由地活动,抛洒树叶,让他进一步感受秋天到了,树叶掉落的情景。

  四、放松活动,师生道别《再见歌》

  活动总结

  在教学中,加入了奥尔夫音乐的元素,通过聆听、看、说、感官课堂教学的目的,肢体协调能力、听指令的能力得到训练,中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音乐治疗教学中,应注重把奥尔夫音乐的元素,与我们的结合,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包括听觉、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味、嗅、触觉,使孩子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孩子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

  奥尔夫音乐教学通过聆听、歌唱、律动、乐器演奏等形式,官教学的要求,而且表现得更艺术化,更轻松愉悦,更容易为孩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6)

——劳动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劳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爱劳动》

  教学目标

  1、 能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2、 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的生活,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来聆听《三个和尚》。

  重点、难点

  难点:《大家来劳动》演唱时注意强调第一拍,使歌曲富有动力感,并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来演唱歌曲。

  重点:懂得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组织教学

  1、 跟师律动《洗手绢》

  2、 师生对唱《洗手绢》

  3、 学生演唱歌曲《洗手绢》

  三、表演《大家来劳动》

  1、 导语:“劳动时小朋友会发出怎样的鼓劲声”

  2、 嗨呦 加把 劲 呦学生念这句词

  3、 听音乐带学生在教室中进行劳动的律动

  4、 跟音乐演唱歌曲

  5、提示学生用坚定有力的音调演唱歌曲

  6、复唱歌曲并律动

  7、跟老师唱唱歌曲的歌名

  四、聆听《三个和尚》

  1、 聆听音乐老师做音乐的解释,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

  2、 提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呢?

  3、 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教学随笔

劳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会本课“爱劳动”的主题。

  2、学会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3.通过复习歌表演《粉刷匠》,学生能够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劳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在学习中懂得“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愉快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钢琴、小房子图片、彩笔、爱劳动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兴趣导入——《劳动最光荣》

  1、随着上课音乐《铃儿响叮当》做律动。

  2、欣赏《劳动最光荣》,导入主题。

  师:欢迎小朋友们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来听一首歌,看谁听得认真,听得仔细,能够听出歌曲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

  师生围绕以下问题对话:

  (1)歌曲中都有谁?

  (2)歌曲告诉我们谁爱劳动?谁不爱劳动?

  (3)它们是怎样劳动的?

  (4)我们该向谁学习呢?

  (5)在你们家谁最爱劳动呀?他是怎样劳动的?能学学吗?

  生自由说,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吧!

  3.播放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旋律(反复播放),学生在旋律中做拖地、洗衣、切菜等劳动动作。)

  4.师:和家人在一起劳动是多么快乐的事呀,有人还把它编成了一首歌曲呢,老师唱给你们听!(范唱。)

  (歌曲《劳动最光荣》首先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应该像热爱劳动的人学习,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场景的表演自然地进入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的音乐氛围中去,并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二、学习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1.读一读(出示歌单,熟悉歌词)

  (1)教师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2)学生跟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分小组边拍手边接龙读。

  2.唱一唱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模唱旋律。

  (2)齐唱、各组接龙唱。

  (3)指导演唱。

  师:这首歌曲该用什么情绪演唱呢?

  生:欢快、高兴……。

  (4)齐唱——分组唱——个人唱。

  (5)评价。

  3.演一演

  师:除了演唱之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

  生:加上动作,拍手,跺脚,用打击乐器……

  师:那就让我们先用自己喜欢的动作随音乐边演边唱吧。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教唱歌曲的环节,巧妙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唱歌,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身心,并能用正确的情绪表现歌曲,最后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感受美、表现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编一编

  师:你们还能帮大人们做什么事呢?

  生:洗碗、扫地、关灯、……

  师:把你们能帮大人们做的事编成儿歌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好吗?

  要求:学生先尝试独立创编,然后组内分享,最后全班交流。

  (1)学生创编,教师指导。

  (2)交流汇报。

  例如:妈妈……,我……,爸爸……,我……

  爷爷……,我……,奶奶……,我……。等等。

  (3)师生共同演唱新创编的歌词,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该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编活动,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从小应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活动——做一个勤劳的“粉刷匠”。

  1.师:有的劳动我们可以一个人干,有的劳动我们却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老师这里有几栋漂亮的房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粉刷呢,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当“粉刷匠”,把我们的小房子刷得漂漂亮亮的,好吗?刷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老师颁发“爱劳动”星。

  2.小组合作,给事先准备好的“小房子图片”涂上颜色,感受大家在一起协作劳动的快乐。

  3.播放《粉刷匠》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4.教师评价,发“爱劳动”星星。

  (提倡学科的综合是新课标的一大理念,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进而理解音乐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协调精神,这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该活动的设计既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师:是啊,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不但要为爸爸、妈妈做事,还要为社会、为我们的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我们用勤快的双手,一起将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加美丽吧。

  在音乐声中,将自己的作品展在教室四周。

  (将学生引到为家庭社会做贡献的道路上来,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劳动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各行业劳动者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各行业的劳动者是*等的。

  能力目标:能够清楚地认识并抵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劳动光荣、劳动者可敬的道理。

  情感目标: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等的劳动观,培养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劳动者可敬”是本课教学重点。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可敬,才能树立“尊重劳动者光荣,鄙视劳动者可耻”的思想。

  “劳动不分贵贱”是本课的难点。虽然各行业的劳动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劳动者分工的不同而导致收入、工作环境的差别等各方面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对劳动的*等性产生疑问。

  三、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劳动实践与社会的了解,因而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不可能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对一些收入教低,但还需要付出较多劳动和艰苦劳动的现象难以理解。另外,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者、好逸恶劳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2、物质资料准备

  教师搜集不同行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共同回味: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面

  教师引导: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个夜晚吗?相信那些精彩的场面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不过,我们早欣赏这些精彩瞬间的同时,是否想到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册。

  教师让学生观看完相册以后,感受每个精彩场面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教学环节一、共同观察:身边的劳动者———引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多媒体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劳动者给我们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

  请同学们列举身边的劳动者,说说他们的贡献。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形容这些劳动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他们是物质生活和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多媒体展示:

  (1)清晨的清洁工人整洁的城市环境

  (2)上学路上的公交车司机—快捷的交通方便

  (3)建筑工人方便的生活设施

  (4)餐厅服务员健康丰富的事物

  (5)教师知识的提高

  (6)演员多彩的精神享受

  教学环节二、劳动状元榜

  1、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者大体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了解的各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哪些,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劳动模范,制作自己的“劳动状元榜”。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提出的贡献,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教学环节三、劳动的贵与贱

  1、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劳动状元榜”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明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解出杰出人物。我们也经常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劳动者在收入等方面享受到不*等的待遇,因此,不少人还是存在不*等的思想。下面的事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2、呈现案例。

  有一家报社举办了百名中学生“暑期一日”社会实践活动,咨询和报名的中学生十分踊跃。其中在必胜客实践的“我到名店做比萨”和到农科院实践的“我是克隆植物的新农民”两组,50人的名额在活动启事登出的第二天便已爆满。可与此同时,“我当一天清洁工”小组直到实践活动的前一天,也仅有5名学生报名,活动当天,当环卫保洁队派来了5名最好的保洁队员,开着5辆保洁车欢迎小队员们的时候,他们看到只剩下一名队员。

  3、学生谈对上述新闻的感想。结合流弊谈谈这种思想的严重后果。

  4、教师总结:有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也有很多人看不起工人。但是,我们看看我们中午吃的饭、回家时乘公交车等,都是这些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崇拜甚至迷信一些劳动者,看不起另一些劳动者,这种思想本身就不是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不尊重工人和农民,也许将来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那时候,我们才会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所以,只有人人都尊重劳动者——不管他的劳动是干什么的,我们每个人才会受到尊重。这是社会的常见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流弊,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观念。懂得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劳动都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取得好成绩。

  强调尊重劳动者的事每个人应该持的态度,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懂得歧视本身是健康的心态,是需要彻底铲除的封建思想。

  总结 1.学生判断下面的论断的正确性。

  (1)张三的爷爷是老科学家,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要受到同学们的尊重;李四的爷爷是个普通农民,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所以不必受到同学们的尊重。()

  (2)王五的妈妈是某医院的院长,所以王五在学校整天“我妈长、我妈短的”生怕同学们不知道他妈是谁;刘七的爸爸是个修理工人,每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刘七总是很不好意思。()

  2.教师总结:劳动者都是美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

  教学环节四:共同反思是自己否尊重劳动者

  学生阅读教材93页第一段,检查自己在日常生活重有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有没有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有,想办法改正。

  课堂练习:

  一些同学聊天时,遇到了下面的情况,请你用今天学习的观点帮助他们:

  小强的爸爸是一所大学食堂的炊事员,当别人问他爸爸做什么工作时,他只说爸爸在大学工作。

  小强为什么这样回答?你怎么看?

  (2)小海看见传达室的王爷爷,每次都主动打招呼。小成对小海说:“他是看大门的,你何必对他这么客气?”

  小海和小成谁做得对?为什么?

  (3)①邻居家的保姆;

  ②集市上买菜的农民;

  ③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

  ④到夜市上摆摊卖日用品的人;

  ⑤在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市容卫生的人。

  对上面这些人,我们应抱什么态度?

劳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劳动最光荣〉〉

  2、拓展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表演等活动,在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同时,并使他们懂得要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

  2、学习多种歌曲的表演方式,为歌曲添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歌曲《铃儿响叮当》,学生自由做律动)

  2、师问:同学们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请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大灰狼为什么没把第三只小猪的房子给推倒?(因为第三只小猪的房子是砖头盖的,说明这个小猪非常勤劳。

  二、初听歌曲《劳动最光荣》,师问:你们还发现谁和第三只小猪一样勤劳?(雄鸡、小鸟、小喜鹊、小蜜蜂),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呢?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朋友,大家想认识吗?师介绍打击乐器及演奏方法,(鼓、双响筒、三角铁、串铃、沙槌)

  2、请学生上台表演。

  3、你能有节奏的用打击乐器模仿刚才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吗?

  4、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模仿小动物们的叫声,还会用打击乐器有节奏的敲打小动物的叫声,大家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师问:这种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的呢?(靠劳动来创造的)

  5、按节奏读这句词(师问生答)

  6、出示课件:大家看看大屏幕的这些小朋友都在干吗呢?他们勤劳吗?

  7、有的同学刚才在听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轻声地演唱一遍。

  8、师带唱一遍

  三、歌曲拓展

  1、师:同学们唱的可真棒,不过,胡老师觉得如果能配上动作来表演一定会更好的,你们说对不对啊?那胡老师是教还是同学们自己想动作来配上歌曲呢?(全班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2、师: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胡老师想一想,我们除了给歌曲配上动作,我们还能用什么来丰富歌曲的内容呢?

  生:可以配上打击乐器。

  3、师:那么,今天我也想让大家来当一回小小音乐家,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家用日常的生活用品做了些简单的小乐器,老师今天也想唱歌,请一为同学上台来为老师伴奏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不同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自由创编节奏,学生上台表演。

  4、跟着音乐一起有节奏的用手上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劳动最光荣〉〉,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我们班的同学今天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下节课告诉胡老师你都帮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胡老师看看我们班谁会是那个最勤劳的小朋友。

劳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1——7自然段,思考:这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重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谁来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7)

——小虾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小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生字10个。

  本课生字有一定难度,如“缸”的部首是“缶”,应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甚”的部首是“其”。读音应注意:“苔”读“tái”不读“tāi”,“卵”读“luǎn”不读“nuǎn”,部首是“卩”,书写时不能漏掉左半部分的“、”。

  联系上下文了解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钳子、猛烈、小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3、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

  《小虾》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层次清晰。

  1、2自然段写我家院里的葡萄架下有一口大缸,我捉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大缸所在的位置和环境特点,“我想,这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是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捉小虾的内容。

  3、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小虾有趣但是脾气不好的特点。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第三自然段写小虾很有趣。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概括了全段。第二句用了“总是先……然后……接着再……又……直到……才……”的顺序表达句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描写动作的 “碰”“后退”“捧”等词语,想像小虾吃食时可爱的样子。第三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并列句式,描述吃饱了的小虾自在悠闲的情态。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我”是通过详细观察,才把小虾吃食的过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第四自然段写了小虾脾气不好的特点。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同样是中心句。第二句详写小虾生气后的动作,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想像和体会小虾一定是非常生气的。这样一来,第三句所说的与同伴打斗的发生就自然而然了。第四句概括说明小虾的搏斗是猛烈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句中的“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合理想像,说一说搏斗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想像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两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找中心句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课《松鼠》的学习打基础。

  5、6自然段概括写我对小虾悉心照顾,发现小虾变多了,表达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第五自然段“我想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这句话,自读体会小虾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的含义,明白我喜爱小虾的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基本读通顺课文。在教学中贯彻阅读为主,以读促思,思中生悟的原则,既注意教学内容的道德情感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三、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系博兴县唯一的一处实验小学,师资力量雄厚,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来自县城各单位,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掌握两千多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翠鸟美丽的样子吗?生:记得。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或是背一背?

  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师:真好。翠鸟真是美丽迷人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可爱的小动物的文章好不好?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虾》这一课。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使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就得以调动,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怎样才能知道小虾是什么样的呢?生:读课文。

  师:大家愿意自己读还是听我读?生:自己读。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两遍了,真不简单!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阴、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先小声读读,看你认识了没有。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生:到讲台前教读词语。师:讲解,完成教学目标1的任务。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虾的样子很多,知道了什么是千年虾,什么是才长大的虾。

  生:我明白了这些小虾是从哪里来的。生:我明白了小虾很有趣。

  生:我明白了小虾脾气不好。生:我明白了作者很喜欢小虾。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读课文能明白这么多事情,说明你很会读课文了。

  (互动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师生、生生之间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过程。商讨的语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生:我明白了作者很喜欢玩。师:你的发现真独特。你认为喜欢玩好不好?

  生:反正我很喜欢玩。不过要是能像作者这样玩,我觉得好。要是光玩而忘了学习,就不太好了。

  师:说的多好呀!像作者这样,在玩的时候,也做个有心人,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不但玩得开心,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你们以后再玩的时候,能不能也像作者这样玩呀?

  (抓住学生看似不重要的回答,积极正面引导,可以很容易地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比*时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语文教学无处不在的育人功能于此也可见一斑。)

  (三)自读自得,合作交流。

  1、学课文一、二自然段

  师:下面请大家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写小虾样子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生:(读,略。)

  师:小虾的样子的确很可爱。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虾是老的还是小的?

  生:小的。师:那千年虾什么样?

  生: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2、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接下来请仔细读第三自然段,看哪些句子是写小虾有趣的,用横线画出来。

  生:默读,标画句子。

  师:请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生: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归纳小组意见,其他同学负责补充。

  3、分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画的句子?

  生:我们画的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吃起来。”我觉得它们这个样子,显得经验很丰富,心眼很多。

  师:说得真不错。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把“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也画出来了。我觉得这句话表现了小虾像小孩子一样可爱。

  师:为什么会觉得小虾像小孩子一样呢?

  生:因为我小姨家的小宝宝就这样,饿了就大哭大闹,吃饱了就自己玩了。

  师:你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你也一定会写出《小虾》这样的好文章。

  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太罗嗦。要是我来回答,我就说我画的是第三自然段从“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到结束。

  师:棒极了。当我们画出的句子太多太长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教会灵活正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简洁、准确的表达是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能力。)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虾吃食时有趣的呢?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虾吃食有趣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生:(找词语,标画。)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生:我们找的是“轻碰”“迅速后退”“再碰”“直到”“才”。

  生:我们找的是“总是”“先”“轻碰”“然后”“接着”“再碰”“又”“直到”。

  生:我们还找了“有的”“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休息”。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但是说的时候有些混乱。比如,“先”“然后”“又”等词语是表示顺序的,“轻碰”“再碰”是表示动作的,“有的”“有的”是表示不同情况的。谁能按照类别说一说?

  生:我来说表示顺序的。是“总是先”“然后”“接着再”“又”“直到”“才”。

  生:我来说表示动作的。是“碰”“后退”“捧”“吃”“游来游去”“互相追逐”“紧贴”“休息”。

  生:我来说表示情况的。是“有的”“有的”“有的”。

  师:这次大家说得就明白多了。看老师把它们写下来。板书:

  小虾有趣

  表示顺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表示动作:碰 后退 捧 游 追逐 紧贴 休息

  表示情况:有的……有的……有的……

  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顺序很清楚。

  生:很生动。

  生:很详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板书:

  小虾有趣

  表示顺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叙述清楚

  表示动作:碰 后退 捧 游 追逐 紧贴 休息 生动准确

  表示情况:有的……有的……有的…… 详细具体

  师:谁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句话?

  生:我每天早晨,总是先收拾好床铺,接着收拾好书包,然后洗脸刷牙,又去吃饭,直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上学。

  师:你的句子说得好,生活习惯更好。

  生:爷爷去钓鱼时,总是先整理好钓鱼工具,然后推出自行车,接着把工具和小撑子捆到自行车上,又检查一下,直到觉得没有问题了,才出发。

  师:谁愿意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回答略)

  师:小虾是这么有趣,谁愿意用有趣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略。)

  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和吃饱以后的情况,写出了小虾的有趣。但是小虾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画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呀?

  师:下一节课我们在一起来交流学习。

  (突出重点,以学为主,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趋向全面,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感受到合作共事与分享成果的愉快。)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继续学习。

  1、自读,标画句子。

  师:上一节课,我们明白了小虾是有趣的。但是小虾就像石磊同学说的小宝宝那样,脾气不太好,很容易发脾气。板书:脾气不好

  那么它们生气时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小虾脾气不好的句子,画出来。

  2、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生: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直到这一段的最后。

  师:你的记性真好,我们上节课刚说的方法你现在就会用了。谁还标出了写小虾生气的词语?

  生:是“蹦”“舞动”“打起来”,还有“猛烈”。

  生:还有“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师:你认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生:“蹦”说明小虾跳得很高,速度也很快。

  生:“猛烈”说明它们打架打得凶。

  生:“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写小虾生气的样子很生动,我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

  师:“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说得多好啊!板书:

  生:老师,为什么它们碰到闲游的同伴就会打起来呢?同伴并没有惹它呀?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来说一说?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一时还想不明白。各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好不好?

  生:(讨论)师:现在谁来说一说?

  生:小虾都长得一个模样,他又不像人一样聪明,它分不出是谁惹了它,就碰见谁打谁了。

  师: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我觉得小虾是气昏了头,看谁都不顺眼了,所以就逮着谁打谁了。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因为它们生气起来,“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肯定是非常生气,自然分不清好人坏人,所以才会碰见谁都打。

  师:你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你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大家都应向他学习。

  生:老师,我觉得刚才他说“好人坏人”不准确,应该说“好虾坏虾”更好。

  师:你很注意听别人说,更善于思考。

  生:老师,我认为说“好人坏人”也行,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也变成一只虾,那虾也就是人了。

  师:这三个同学的回答太精彩了。连老师也想不到。应该怎么鼓励他们呢?

  师:小虾的搏斗究竟有多么猛烈呢?你能想像得出吗?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小虾生气了,它蹦了起来,一下子落到了另一只小虾的身上。这只小虾很生气,心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来打我?于是它就用大钳子夹住了刚才那只虾。那只虾想:原来是你惹我呀!看我怎么收拾你!也一扭身抱住了它。它们两个就扭打在一起了。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得很好,更可贵的是他们还说出了小虾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老师提醒大家,同学们之间可不要像小虾一样动不动就发火,不然你就不是聪明人而变成糊涂虾了。

  (适时地让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有助于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同学之间能友好相处。)

  师:同学们看,小虾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是那么可爱。你认为呢? 生:是!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心情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不好?

  师:大声读吧!自己读自己的,读出你的感受就行。生:(自己朗读)

  师:既然小虾这么可爱,那么作者当然希望小虾们能够生活得快乐一些。为此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我“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了,小虾是我和阿成哥从村边小溪的大石块下面捉来的,我这么做就是把水缸弄的和它们的家差不多,让小虾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师:你很善于思考,能够联系上下文,了解小虾的心思,看得出你也像作者一样是个善良的人。我这么做了,小虾们是不是真的很快乐呢?生: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最后一段说小虾产卵了,不久小虾也多了。这是因为我对小虾很关心,他们才会吃得好,玩得好,长得快,才会生出更多的小虾。

  师:这么难的问题也会,你真了不起。

  (二)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小虾确实很可爱。

  生:小虾这么好,我们要爱护它。

  师:不仅仅是小虾,我们还要爱护所有的小动物,让它们和人类和*共存。

  生:老师,那苍蝇、老鼠什么的也要爱护吗?

  师:谁来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苍蝇、老鼠也是很有用的,电视上说苍蝇的抗病能力很强,可以帮助人类研究新药,人们研究出来的新药总是先在老鼠等动物的身上做实验。

  师:说得好。任何动物都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关键是我们人类要*等地对待它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交流。谁还有别的收获?

  生: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我很喜欢读。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生动吗?

  生:因为作者亲自养小虾,认真观察了。

  师:那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小虾的呢?

  生:作者观察了小虾吃食的样子、吃饱了以后的.情况,还观察了生气时的样子和搏斗的情况。

  生:还观察了捉回家的小虾的样子。生:还观察了小虾产卵和小虾变多的情况

  师:观察小虾产卵了吗?

  生:啊,不对,应该是观察到较大的虾腹部藏着小卵。

  师:回答得很好。只有认真观察,你写出的文章才能够详细具体。另外,准确、恰当的运用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要有感情,并把感情体现出来,才能生动感人。课后,大家也学习作者的方法,认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日记,怎么样?

  (*学生的头脑与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疑问。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五、教学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我的东西,即学生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管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保护好学生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六、案例点评:

  本教学设计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抓住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以情为主,细加体会,畅所欲言,相互辩驳,强调从整体理解课文,既不脱离课文又不限于课文,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小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2.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三、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六、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二、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小虾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感受小虾的有趣和可爱,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写法,以片段的形式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虾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写具体、表达有序写清楚、用词准确写形象”的写法。读写结合,以片段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写具体、表达有序写清楚、用词准确写形象”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准备:

  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小虾》(板书课题)。通过学习,你都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抓有趣、可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虾,看看小虾到底有趣在哪里?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小虾的有趣?把有关的语句勾划出来,并认真地体会体会。

  2、生汇报。相机出示句子:“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1)你从哪儿读出了小虾的有趣和可爱呢?说一说,再指导读。

  (2)抓“非常小心”和“轻轻碰一下、迅速后退、再碰一下、又后退、捧着”体会小虾的反复试探,机敏和警觉;

  (3) 抓“总是”体会小虾一贯的警觉和非常小心;

  3、小虾吃东西是有这么多动作,小作者又是怎样按照顺序写出来的呢?

  读读课文,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谁愿意再来读读?

  如果把这些词语去掉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读来体会一下。(出示句子对比读)

  生谈对比读的感受。

  小结:是啊,用了这些词语,作者对小虾吃东西的描写就更有顺序,更清楚了。板书:表达有序更清楚。

  4、那吃饱了的小虾,他们又在干什么?(指名读)

  它们可真自在,有的(生接),有的(生接),有的(生接),还有的(生想想接……)

  小结:小虾你们吃东西的时候小心翼翼,吃饱后又这样悠闲自得,真有趣啊!

  5、这段都是围绕哪句话在写呢?这个句子叫做(中心句)。你看,作者围绕这句话,从小虾吃食小心、吃完后自在两个方面突出了小虾的有趣,这样写叫:板书:围绕中心写具体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围绕哪句话在写呢?生气的小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找出有关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2、汇报。出示句子:“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一翘一翘的,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1)全班齐读。通过读,你仿佛看到了小虾是什么样子的呢?

  (2)抓“蹦”。置换对比读,(游、走、跳)体会小虾生气时的可爱;

  (3)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学生带着表情读,体会小虾生气时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并有感情地朗读。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小虾生气时吹胡子瞪眼的可爱模样!

  (4)*时老师生气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喜欢)

  那为什么小虾生气时你却觉得有趣?(生谈理由)

  (5)你看,在作者的笔下,小虾仿佛活灵活现地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因为作者不仅观察细致,而且用词恰当,所以让我们感觉小虾生气时也有趣、可爱。板书:用词准确更形象

  三、拓展练笔:

  1、*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小虾,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了,这是因为作者喜爱小虾,和小虾成了好朋友,对它们进行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还因为作者运用了一些写的方法(齐读板书)。

  2、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也见过不少可爱的小动物,你也来当一回小作家,像作者一样把它们写出来好吗?用“ 真 ”开头写一个片段,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

  3、交流展示(根据时间进行修改)。

  4、小结,点题,下课。(围绕单元主题“可爱的小生灵”展开。)

  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我们走进了妙趣横生的小虾世界;通过小朋友们的笔,我们对更多的小生灵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小生灵:不管是天上飞翔的小鸟,还是花间嬉戏的蜂蝶,还有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儿,“万类霜天竞自由”,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都是(齐读:可爱的小生灵。)

  下课!

  板书设计:

  非常小心 表达有序写清楚

  小虾 真有趣 十分自在 围绕中心写具体

  脾气不好 用词准确写形象

小虾教学设计4

  一、教学背景:

  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二、教材分析 :

  《小虾》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层次清晰。

  1、2自然段写我家院里的葡萄架下有一口大缸,我捉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大缸所在的位置和环境特点,“我想,这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是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捉小虾的内容。

  3、4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小虾有趣但是脾气不好的特点。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第三自然段写小虾很有趣。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概括了全段。第二句用了“总是先……然后……接着再……又……直到……才……”的顺序表达句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描写动作的 “碰”“后退”“捧”等词语,想像小虾吃食时可爱的样子。第三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并列句式,描述吃饱了的小虾自在悠闲的情态。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我”是通过详细观察,才把小虾吃食的过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第四自然段写了小虾脾气不好的特点。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同样是中心句。第二句详写小虾生气后的动作,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想像和体会小虾一定是非常生气的。这样一来,第三句所说的与同伴打斗的发生就自然而然了。第四句概括说明小虾的搏斗是猛烈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句中的“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合理想像,说一说搏斗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想像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两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找中心句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课《松鼠》的学习打基础。

  5、6自然段概括写我对小虾悉心照顾,发现小虾变多了,表达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第五自然段“我想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这句话,自读体会小虾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的含义,明白我喜爱小虾的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基本读通顺课文。在教学中贯彻阅读为主,以读促思,思中生悟的原则,既注意教学内容的道德情感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生字10个。

  联系上下文了解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钳子、猛烈、小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3、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生动准确地写出感人的文章。

  五、课时划分: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2、 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在百

  度搜索中搜索小虾图片)

  2、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小虾的文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用笔

  画出疑难生字

  2、 老师出示词语指名生读

  漏过 空隙 捎带 甚至 追逐 一翘一翘 搏斗 腹部 小卵 积水 透明 迅速 吃饱 蹦跳 3、

  4、 全班齐读 默读课文,谈感受

  (1) 边读边想,画出你对小虾的了解,谈谈作者对小虾产生了一种

  怎样的感情?

  (2) 小结:自读就已经能了解这么多关于小虾的特点了,说明你们

  很会读书。

  三、 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 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喜欢小虾的哪些方面?为什么?选择自

  己喜欢的特点到课文中划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并说明理由。 2、

  3、 同桌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1) 随时补充你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2) 教师适当作指导

  ① 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采取指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表现小虾样子的可爱。

  ② 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小虾吃食物时的动作进行交流。

  A、 先让学生说自己喜欢这一段的原因,体会小虾吃食物的轻巧和

  小心翼翼。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有这麽多的动作确实很有趣,那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小虾的有趣?

  B、 在描写小虾吃食物的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顺序的词语,你找到

  了吗?画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C、 你能尝试着说一句吗?

  D、 除了小虾吃东西有趣外,你认为它们还有哪些地方有趣? ③ 学习第四自然段,表现小虾脾气的不好。

  ④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相呼应的句子,体会作者对

  小虾的喜爱和对其生活上的关注。

  四、 学写生字

  1、“透、迅、速”是半包围机构的生字,注意偏旁的书写

  2、“虾、积、饱、蹦”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虾被我们带回家,通过仔细观察,不仅看清了它们的样子,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还深爱上了它们,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课文的写作方法。

  六、 布置作业

  写生字并扩词

小虾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说明文。通过我观察小虾的样子、生活习性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写作方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生活习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1、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近小虾,(齐读课题)深切认识小虾的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

  2、翻开书23页,根据刘老师的问题读第一自然段。(引读第一段)

  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的一口缸怎么样?阳光呢?我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3、过渡语:是的,院子里的一口缸积了大半缸雨水,让作者萌发了养虾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小虾的样子

  1、于是,和邻居阿成哥去溪边捉虾,他们捉到的虾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小虾样子的句子。

  (2)学生汇报朗读自己画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小虾怎么样?(板书:可爱)

  (3)出示小虾的图片学生欣赏,在描写小虾样子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想象,进行了比喻,你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再读句子)

  (4)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发挥想象,恰当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板书:发挥想象 恰当比喻)

  (二)学习小虾有趣的特点:

  (1)小虾的样子那么可爱,那它吃东西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句子:

  他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

  (2)学生朗读。刘老师也写了一段,谁来帮我读一读,出示句子,对比朗读。你认为哪句好?说说你的理由。

  你觉得小虾吃食怎么样?(板书:吃食小心)

  (3)找出体现小虾吃东西小心这一特点的动作词,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这个句子。(板书:抓动作描写)

  (4)作者在写这些动作的时候,还注意了什么才把这些动作写的这样准确、清楚的呢?找出这些顺序词。

  (5)我们写作的时候,如果是一连串的动作也要用到顺序词,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做到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过渡:小虾吃东西时是那么小心,那吃饱后的小虾都在干什么呢?出示:

  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学生读)

  想一想,吃饱后的小虾又是怎样的?

  小虾们在吃饱后还会干什么?(板书:吃后自在)

  填空: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还有的( )。(学生口头填空)

  过渡句:作者真是一位有心人,观察得很仔细,才能写得如此生动。(板书:仔细观察)

  (3)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边读边想:小虾吃食小心和吃后自在都体现了小虾的什么特点,从这一段找到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这种能概括全段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先概括后具体,写作结构是先总后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经常要用到。

  (4)小虾这样有趣。,作者喜欢吗?同学们喜欢吗?用喜欢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小结写作方法:本段以中心句开头进行概括,后面具体写小虾吃食小心和吃饱自在,在具体写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写作层次清楚

  过渡:小虾是那么可爱,又那么有趣,那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特点。

  (1)出示自学建议:

  ①、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该段一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注。

  ②、这一段又是围绕哪句话再写?用横线勾画来。

  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一特点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④、把你自学后的情况与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一>生读,汇报。有几句话?围绕哪句话再写?

  <二>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小虾脾气不好的?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领会:(做动作组词,口头填空)

  <三>诵读领会:你觉得这是一群这样的小虾?(板书:受打扰生气 搏斗猛烈) <四>小虾的搏斗到底有多猛烈,你能想象一下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来说一说吗?

  (发挥想象,说一说)

  (3)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谁脾气不好是他的缺点,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结语:在作者眼里,小虾脾气不好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有趣,作者看他们打架,自己肯定躲在旁边偷着乐呢,这说明作者对小虾充满了?(板书:喜欢)请同学

  们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话。

  (四)、学习5-5段:

  (1)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5-6段,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2)作者不仅为小虾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不怕麻烦地从小溪拿回一些石块和金鱼草,让小虾更有家的感觉,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地喜爱小虾啊!在作者的精心照顾下,小虾很快繁殖了后代,缸里活泼可爱的小虾越来越多,带给作者的快乐也将会更多!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了些什么收获?(围绕文章内容、写作建议两方面来谈)

  2、感情提升: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向这样的可爱的小生灵,如果我们都像小作者爱护小虾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也会给咱们的生存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走进他们的天下,专心去察看,去体验,你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欢喜。课下把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四、课后作业:

  1、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的`样子及其生活习性。

  2、练习用你的笔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用上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

  样子 可爱 写作建议

  吃食小心 仔细观察 有趣 喜爱 发挥想象 小虾 吃后自在 恰当比喻

  习性 受打扰生气 言之有序

  脾气不好 抓细节描写

  搏斗猛烈

  《小虾》教学反思

  《小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主题单元“可爱的小生灵”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小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一、谈话导入,激起共鸣

  教学伊始,我从单元主题“可爱的小生灵”入手与孩子们亲切谈话: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小虾,去深切认识小虾的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紧接着,老师引读第一自然段,顺势过渡到小虾的样子。在我语言的调动下,孩子读文时很认真很投入。他们在与小作者一起品读着虾趣。

  二、读文品悟,感受虾趣

  在交流课文内容时,我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碰、后退、再碰、又后退、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 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三、渗透写法,学习仿编

  在学习吃饱后的小虾那悠然自得的样子后,我引导孩子们用“有的……有的……有的……”对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进描写仿编。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8)

——诗教学设计 (菁选5篇)

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诗教学设计2

  一、目标与要求

  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通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游逛,自由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节,描绘静夜的景色。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辰,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现实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到哲理、人生,从而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怀。这两首诗都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由地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厌恶,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0.问题与方法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想象的句子?

  两首诗中第一节都是写实句子,其余的都是想象的句子。

  2.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

  这两首诗都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学与练设计

  0识记与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闲游:笼罩():鲛()人:

  2.填空。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他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他的代表诗集有____。一等

  3。理出作者联想的思路。

  《天上的街市》:《静夜》:—————

  0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两节诗,然后答题。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箱在走。

  1.诗中的两处括号,依次填上合适的词的一项是()。

  A宽阔闲游B.宽广旅游C.宽广闲游D.宽阔旅游

  2.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结合全诗,对本诗中心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B.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C.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牛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D.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生活的逃避。

  4.给上面两节诗标上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拓展与迁移阅读课后练习三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诗教学设计3

  【教学思路

  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 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

  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

  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

  落实问题:

  1、感情基调:明朗欢快。

  2、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

  四、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

  (师生共同解答。)

  落实问题:

  1、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

  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

  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赞美自然。

  2、对比烘托:

  昏晕──飘扬寂寞宁静──弹起

  3、①⑨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生动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

  4、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想象空间。

  问题储备:

  ⑴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答案见1)

  ⑵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

  环境安静:夏──昏晕飘扬。(但非死气沉沉──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充满生机、活力,而蝈蝈是热烈的、活跃的,所以更为突出。)

  冬──寂寞宁静弹起。(悦耳,可以伴随入眠。)

  ⑶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景物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一致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贯穿全诗。)

  五、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

  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

  (学生自由发言。)

  六、朗读

  男女生比赛。

  七、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夜

  八、指导自读

  九、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自学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学生自由发言。)

  十、总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十一、作业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诗教学设计4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山里的水什么话都没有说。但是,柳宗元看完了“凄神寒骨”;于坚看完了“有湿透的话要说”;朱自清看完了“不禁惊诧”。今天也让我们的情感跟随作者去驰骋,去体验“海阔凭我跃,天高任我飞”的舒畅吧!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指导语: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自学。

  (二)指导学生定向学习。

  定向问题:

  1.《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然后口答展示。

  教师指导理解: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可看做实写,后面的“挂前川”

  、“三千尺”、“银河落九天”则是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采用夸张的写法,是虚写。

  2.根据《站立起来的水》全诗对水的描写,试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伊路笔下瀑布的个性。

  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的瀑布。(请在横线上为瀑布填几个修饰语)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答案,师生指导评价。

  参考提示:诗中描写了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的瀑布。

  三、合作探究,靠近诗人的肩膀。

  同学们,让我们站在诗人的肩边与诗人一起看景、一起写诗。

  (一)在《望庐山瀑布》中,你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换成“升”好不好?

  学生各抒己见,代表性发言。

  答:“生”字好。“生”字把烟云从香炉峰上衍生、扩散、缭绕的紫烟写活了,而不是单纯的指烟云从低升高。

  (二)对比理解、评古论今。

  1.张九龄也写过诗歌《湖口望庐山瀑布》,很多学者认为张九龄的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你也当一回评论家,谈谈他们诗作的高下如何?

  出示诗歌《湖口望庐山瀑布》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参考:二者对比,很易分出高下来。张九龄虽也把庐山瀑布放在日光映照下来表现(日照虹霓似),也用了相当夸张的数量词(万丈红泉落),也写到了云气的紫色(迢迢半紫氛)。但是,对于瀑布写得太纷繁,什么都舍不得省略,意象之间缺乏有机契合。而在李白那里,意象被提炼得相当单纯:日照、香炉、紫烟,不但有表层的因果关系,又有潜在的有机联想。激情四射,但又从容不迫,层次井然。

  2.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学生考虑后,可指名回答。

  教师点拨:李白把瀑布的流泻想象为银河倾倒,很浪漫、夸张,描写的很华贵、富丽。而伊路笔下的瀑布是*凡、*民化的,采用拟人写法。

  3.鲁迅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曾多次修改,参照诗歌末节的一稿、二稿、定稿,结合全诗,说说是怎样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多媒体展示)

  一稿:

  山谷里的回声是不是在说

  倒退就不是瀑布

  献身的关头

  瞧,多么庄严

  旁若无人

  像大人似的

  二稿:

  但无穷无尽的水其实只是一道水

  互相连接密不可分

  看得出每一份水都非常认真努力

  好像他们知道在共同做着水似的

  知道该怎样做水似的

  定稿:

  瀑布更像是

  很多很多的水重叠着站立起来

  很多很多的水的决心意志

  很多很多的水的多姿多彩的生命

  筑成多么巍峨壮丽的丰碑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理解和评价,指导学生抓住以下要点:

  一稿中,作者为了与整首诗歌孩子的主体感觉取得一致,写得太直白了一点,太不含蓄。二稿似乎更贴近瀑布的特征,但离孩子的感觉又远了点。课文中的虽没有回到孩子的感觉,但毕竟贴近了人,转化为对人的歌颂。

  (三)拓展运用,让想象飞起来。

  1.对于瀑布的白色你还能用到哪些词语来比喻?

  2.展开想象,大胆续写几句诗。

  水从绝壁上失声叫喊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

  1.默写《望庐山瀑布》

  ,,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你认为“生”字比“声”字好在何处?

  3.《站立起来的水》中,“水”有哪些个性特点?

  4.同是写瀑布李白笔下的与伊路笔下的形象有何不同?

  附一: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庐山瀑布》实虚结合气势宏伟

  “生”:衍生、扩散、缭绕

  《站立起来的水》惊恐万状的、顽皮任性的、意志坚强

  附二:教后记

  本教案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多种形式的对比阅读,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较容易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案内容充实,设计层次由浅入深,也使学生探索、接受并不生涩。

  在伊路的《站立起来的水》三稿对比理解处理时,学生理解可能较片面,不一定能抓住主题内容,教师可适时点拨,以提高学生认识。

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落地 苹果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菁选五篇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1 苹果落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