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致病菌的动态变化

时间:2022-11-01 0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8q]yM~]5>
9׾]םum4iM=j+b+2K]]^?V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与养殖进程

选定舟山市(金浦养殖场)和台州市(诚达养殖场)2个养殖场各4口养殖池和1口水源处理池作为追踪检测对象,从2个养殖场各选2口养殖池的检测结果作为研究内容。试验所用养殖池均为南美白对虾规范化高位养殖池,面积为2 000~3 335 m.2/池,池形正方,中央排污,有效水深1.8 m,池底铺防渗膜,配备底增氧和水面增氧系统。

养殖流程按照《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15]执行。金浦养殖场在按照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进行养殖的基础上,定期在养殖池中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在饲料中拌服针对性抗生素,用于疾病防控。诚达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不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在饲料中拌服微生物制剂、大蒜素和VC等,用于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1.2 仪器与试剂

1.2.1设备。

满足细菌数量检测和细菌种类分离鉴定的完整试验条件。

1.2.2

试剂。

检测细菌总数的培养基平板为营养琼脂平板,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检测弧菌总数的培养基平板为TCBS琼脂平板,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检测池水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数量和弧菌菌比进行测定。从对虾放苗到收获1个养殖周期内,每隔15 d进行1次养殖水体的水样采集,分别测定细菌总数、弧菌数量以及弧菌菌比,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探讨高位虾池细菌总数、弧菌数量变化及弧菌菌比与对虾EMS症发生的相关性。

1.3.1 采样方法。2014年6~9月进行养殖水环境细菌数量跟踪检测,所有检测池每隔15 d进行1次采样,现场稀释、涂布水样,接种平板在实验室恒温培养。细菌采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弧菌采用TCBS平板培养。接种后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34 ℃下培养24 h后计数菌落数量。

1.3.2 菌落特征。

在TCBS平板上副溶血弧菌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稍混浊、半透明,多数具尖心,斗笠状,蓝绿色。非副溶血弧菌(其他弧菌)的菌落稍大,光滑,黄色,稍平。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并绘图,分析其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内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知, A3和C7养殖池中细菌总数及弧菌数量基本呈现随养殖进程而增高的走势;副溶血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为0;此后菌比值随养殖进程有明显变化,呈上升趋势,并且表现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显升高的现象——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比均超过10∶1。

此外,在检测过程中水源处理池(消毒池)内只检测到低含量的细菌数(<200 cfu/ml)和弧菌数(<10 cfu/ml)。在末次检测后的次日(7月2日),C7虾池内出现典型EMS症,对虾大批死亡,排塘;7月4日,A3虾池出现典型EMS症,对虾大批死亡,排塘。

由表2可知,在全养殖期内8#和11#养殖池中细菌总数均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数量除个别时段基本处于1.5×10.3 cfu/ml以下;副溶血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检测时为0;菌比值随养殖进程有所变化,基本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显升高的现象——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比均超过10∶1。

此外,在检测过程中水源处理池(消毒池)内仅检测到低含量的细菌数(<200 cfu/ml)和弧菌数(<10 cfu/ml)。金浦养殖场全场12口养殖池在整个养殖期未出现明显的EMS疾病现象,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于10月初陆续收捕,平均产量超过1.8 kg/m.2。

2.2 虾池内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金浦养殖场 8#和11#虾池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0.023×10.4 cfu/ml~2.14×10.4 cfu/ml,在2.5×10.4 cfu/ml以下,平均值分别为0.64×10.4和0.44×10.4 cfu/ml,方差分别为0.65和0.34,波动变化较小。诚达养殖场A3和C7虾池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0.69×10.4~3.90×10.4 cfu/ml,平均值分别为2.30×10.4和0.97×10.4 cfu/ml,方差分别为3.33和5.15,波动较为剧烈,2个虾池的细菌数量均在第3次采样时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图2可以看出,金浦养殖场8#和11#水体弧菌数量呈波动变化,范围为0~2.70×10.3 cfu/ml,平均值分别为0.59×10.3和0.94×10.3 cfu/ml,方差分别为0.89和0.84,数量变化基本在1.5×10.3 cfu/ml以下。诚达养殖场A3和C7虾池在前2次检测时弧菌数量为0.08~0.18×10.3 cfu/ml,最高值为0.18×10.3 cfu/ml,弧菌数量较低。然而,在第3次检测时发现,弧菌数量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远超于1.5×10.3 cfu/ml。A3和C7虾池检测结果的方差分别为2.33和11.16,弧菌数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综上可知,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规律性的同步增多或减少。方差分析表明,弧菌数量的变化与细菌数量相比显得更不稳定。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中细菌数量变化与养殖进程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申玉春等[16]报道的高位虾池细菌总数随养殖过程逐步上升、后期最多的结果不同。这可能是人工因素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章洁香等[17]也认为池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受多方面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3.1 2种养殖模式下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

2个养殖场的水处理池中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都非常低。养殖前期,养殖池中的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也呈低含量状态。这表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在水源水的处理中是有效的。诚达养殖场(A3、C7)养殖进程中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均呈上升走势,且在严重超限后发生EMS症,导致排塘结果。金浦养殖场(8#、11#)养殖进程中细菌数量始终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数量在1.5×10.3 cfu/ml附近波动。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后者定期在养殖池中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始终抑制水中的细菌数量结果。

2个养殖场水体中弧菌数量中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均呈现随养殖进程而升高的趋势,但由于水中弧菌总数的差异,2个养殖场养殖池水中副溶血弧菌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同期进行的虾体弧菌含量辅助检测发现,当水体弧菌数量上升时,虾体肝胰腺和肠道中的弧菌也随之上升。该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体弧菌超过一定数量时,虾池内极可能发生对虾患EMS症大规模死亡现象。

2个养殖场都曾出现细菌数量过高的现象,而养殖结果却表现出明显差异。2个养殖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模式的不同。诚达养殖场采用肥水养虾,养殖过程中在虾池内不进行消毒,主要以在饲料中添加护肝药物(如大蒜素和微生物制剂)来提高抗病能力,无其他对弧菌针对性药物施用。金浦养殖场采用清水养虾,陈超然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lO2溶液泼洒,对养殖虾池水中的细菌具有明显杀灭作用,所以定期对养殖池进行带虾消毒(ClO2)。王永胜等[19]研究发现抗生素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脏中的抗菌力, 在饲料中拌入允许使用的抗生素,限制养殖池水中和对虾体内细菌,特别是弧菌的数量。

3.2 关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的思考

养殖过程中控制细菌的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养殖池水中细菌数量在2.5×10.4 cfu/ml以下时较为安全,这与郭平等[20]对对虾养殖水域环境细菌动态变化研究中富营养水域细菌数相近。其中,大多数弧菌在养殖系统中是一类重要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养殖过程中控制虾池水体的弧菌数与预防虾病的发生有关[21]。许多学者将10.4 cfu/ml作为对虾发病的弧菌数量阈值[22],但笔者发现弧菌数量在1.5×10.3 cfu/ml以下时较为安全,与占国等[23]认为使对虾感染发病的弧菌数量阈值为1×10.3~1×10.4 cfu/ml基本接近。此外,菌比值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指标。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应低于10∶1。不同的疾病防控措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养殖成效,建议对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规范中疾病防控的相关标准作适应性补充或修改。

参考文献

[1]FLEGEL T W.Historic emergence,impact and currentstatus of shrimp pathogens in Asia[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2,110:166-173.

[2] 严天鹏.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原因及防控[N].中国渔业报,2014-02-17(06).

[3] 苏树叶,赖秋明,陈金玲,等.南美白对虾EMS发病特点及防控[J].海洋渔业,2013(6):85-88.

[4] 林美兰,倪纯治,刘文华,等.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J].台湾海峡,1998,17(2):156-161.

[5] 阎冰,廖思明,陈剑锋,等.跑道式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弧菌的数量动态[J].水产科学,2005,24(11):10-12.

[6] 谢珍玉,周永灿,冯永勤.对虾弧菌病的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2007,25(1):88-95.

[7] 倪纯治,林燕顺,叶德赞,等.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J].台湾海峡,1995,14(1):73-79.

[8] 陶保华,胡超群,任春华.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致病力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3):117-119.

[9] 陶保华,胡超群,任春华.弧菌疫苗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免疫预防的作用[J].水产科学,2000,24(6):564-569.

[10] 孔凡骏,周凯,郑国兴.三种弧菌对池养中国对虾的急性致死剂量试验[J].海洋科学,1998(4):6-7.

[11] 胡超群,陶保华.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2000,19(3): 84-94.

[12] 马悦欣,李华,陈营.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细菌病原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5,10(2):1-8.

[13] 顾坚.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细菌总数检测与分析[C].浙江海洋学院优秀论文集,2011.

[14] 黄蕾.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弧菌检测与分析[C].浙江海洋学院优秀论文集,2011.

[15] 赖秋明,章华忠,史进吉.DB46T37-2004 无公害食品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S/OL].(2004-09-08)http:///p-217945889968.html.

[16] 申玉春,熊邦喜,叶富良,等.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细菌数量变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J].海洋科学,2006, 30(7):33-37.

[17] 章洁香,张瑜斌,张才学,等.高位虾池水体细菌和弧菌的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J].集美大学学报,2009,15(5):l3-l7.

[18] 陈超然,孟长明,陈昌福.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对养虾池水中细菌数量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2003(15):61-62.

[19] 王永胜,钱鲁闽,陈昌生,等.抗生素和有益微生物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研究[J].台湾海峡,2008,27(2):161-167.

[20] 郭平,许美美.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细菌的动态变化[J].海洋与湖沼,1994,25(6):625-630.

[21] 林克冰,周宸,蔡清海,等.斑节对虾双季养成期间虾池水质和底泥细菌含量的变化[J].福建水产, 1998,79(4):7-12.

[22] 黄洪辉,林钦,郭志勋,等.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海水对虾养殖池塘中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7,3(3):14-19.

[23] 于占国,林凤翱,贺杰.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J].海洋学报,1995,17(3):85-91.

责任编辑 陈玉敏 责任校对 李岩

推荐访问:致病菌 对虾 综合症 养殖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