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母颂》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伴奏处理

时间:2022-10-31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纵观西方音乐史,在以基督教为源头的文化氛围中融合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音乐文化语言。丰富的文化语言又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的音乐风格,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衍生出形式各样的音乐体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因此所有的音乐体裁都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音乐为主的声乐体裁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到了巴洛克时期由于器乐的飞速发展,使得器乐和人声相互平衡互相借鉴,有时甚至器乐的受关注程度超越了声乐艺术。十九世纪后,在多元文化的促进之下,各类元素融入到声乐中拉近了各类音乐形式的距离,这一转变使得声乐与器乐特别是钢琴的融合从古典走向浪漫,尤其明显的就是钢琴地位的巨大转变。

【关键词】圣母颂;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一)《圣母颂》由来

《圣母颂》表达的是天主教徒对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它的兴起与西方基督教中的圣母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圣母颂》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出现了,它最初是在罗马天主教大弥撒中以祈祷词的吟唱形式出现。并成为宗教礼仪的一部分,歌词不可随意改变。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圣母颂体裁的赞美诗打破了原有的规定,出现了复调等更类似于艺术歌曲的其他体裁,但在歌词上仍保持着高度的宗教性。

十九世纪以来,《圣母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神的赞美,更多的是体现世俗情感,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舒伯特笔下的《圣母颂》

1822年,舒伯特发现自己身患重病、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并且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死亡”、“痛苦”等情绪。舒伯特饱受着病痛的折磨于1825年在绝望中创作了《圣母颂》,其原名为《第三首爱伦之歌》。此曲是根据英国诗人翻译成德文的长篇叙述诗《湖上淑女》创作的,舒伯特选取诗歌中和女主角爱伦相关的片段谱写成了三首《爱伦之歌》,《圣母颂》是其中第三首。它所描写的场景是在战乱的时期,某一天的黄昏一位骑士在郊外散步听到了隐隐约约的歌声,循着歌声找去发现原来是道格拉斯国王的女儿爱伦,在竖琴的伴奏下唱着祈祷的歌并且倾诉她内心的不安与烦恼。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歌曲虽然采用传统的宗教歌曲体裁,但是旋律以及内容包括表达的情感都是十分世俗化。这样一来神圣的歌曲更加具有了人性的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内心。将原本至高无上对于圣母的赞颂寄托于一位少女身上,更加贴近生活突出了以人为主的积极的思想需求。在对《圣母颂》的描写中,强调的是一种少女对神虔诚的祈祷,这也是一种自我角色的带入,舒伯特通过少女对于神的祈祷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和现实以及病魔抗争,在生活中又得不到一丝安慰和希望,于是便将自己化身于音乐中的少女,在音乐的世界中希望那个自己可以得到救赎。

二、圣母颂钢琴伴奏音型分类及其功能

《圣母颂》为降B大调,在前奏的部分采用左手的八度配合右手六连音分解和弦的形式,营造出一种舒缓神圣庄严的感觉,带动着人们的情感起伏,右手的分解和弦更像是在模仿竖琴的音响效果。

《圣母颂》旋律唯美动听,像是倾诉者在娓娓道来。给人虔诚庄重的听觉感受。情真意切,情绪的渲染此起彼伏。这和旋律中各种音型的运用息息相關。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在旋律部分运用了大量的附点,装饰音以及三连音六连音临时变化音等等使得歌曲清新脱俗庄重典雅。以级进以及跨度较小的音程居多,没有大幅度的跳跃。即使偶尔会出现跳跃但是基本没有超过四度的。旋律在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领域内缓缓进行,但是又不失连贯流动,一个温婉柔美的少女形象被勾勒出来。左右手出现了较多的变化音,使得旋律在音响效果上更加丰富,增强了音乐的张力。三连音的运用起到了平滑和均衡旋律的作用,也使得三连音下方的歌词被强调,对音乐情绪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圣母颂》采用了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有多处旋律上的重复,这种形式在我国民歌中也经常会被使用到。创作者采用这种手法依据歌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使得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因素得以平衡。此段旋律柔美委婉朴实无华,音乐表现十分细腻流畅,表现出作者对圣母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在分解和弦的伴奏之下旋律平稳的进行着,一个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她真诚的祈祷圣母玛利亚可以带给她和平和宁静的生活,在表情上,作者选用极弱的力度将左手的八分音符以及八分休止符伴随着右手的六连音徐徐进入。

作品的开端以降B大调主和弦开始,逐渐转移到下属和弦以及属和弦上,最终又回归到了主和弦上面。并通过连续的六连音分解和弦制造出一种情感上的波动。这种旋律以及伴奏以看似延绵平稳的形式逐渐衬托出了乐曲依次高涨的旋律,左手八度配以大量的休止符更加显示出旋律的连贯。

《圣母颂》中,钢琴伴奏与旋律占有旗鼓相当的地位。在和声上避开了传统的以TSD正三和弦为主的音乐框架,加入了大量未被解决的和声,弱化了调性。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钢琴伴奏和歌者相互配合共同表达完整的乐思。

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音乐旋律的强弱起伏,在高潮处不能彻底放开,会使得乐曲的整体性被破坏。演唱者要对自身的音质、音乐情感处理以及音色有所要求,钢琴伴奏也要树立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理念,弹奏时将注意力放在音色上,追求音色的清澈透亮和干净,旋律的延绵起伏以及情绪的回转。钢琴伴奏承担着与歌者通过音乐交流以及渲染烘托情绪揭示主人公内心活动等多重任务。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奏特点把握

(一)舒伯特作品的伴奏特点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这也是由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所决定的。他早期处于年少时期生活和思想上都没有什么负担所以作品的风格较为轻松自由绝大多数作品主要表达了对大自然以及美好事物的热爱。但是到了他生命的中晚期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生活上的不得志使得他的思想更加趋于成熟作品风格偏严肃,作品在听觉上也给人一种孤独冷漠的感受。他的作品虽出自一人之手,但是只有通过对作品所处时期的框架大致把握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控,帮助我们在演奏时更好地投入情感。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歌曲的歌词部分,歌词对于舒伯特的作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圣母颂》其中一句歌词大意是请听信女的心里话,祷告从寂静的湖邊飞向天堂,不管人间如何险恶,仍能安心见到明天的朝阳,梦中见到圣母的微笑,就像问到了花香……可见《圣母颂》的歌词十分优美,从人性本身出发,向圣母诉说内心的渴望。因此这首作品所营造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在歌词上就与以往的《圣母颂》有所区别,打破了原有的庄重和肃穆,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温暖安心的感觉。

除了上面所叙述的两点在弹奏舒伯特艺术歌曲伴奏时所需要注意的作品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作品本身来进行把握,仔细研读乐谱所提供给我们的所有信息。比如乐谱中的力度以及速度等标记,还有一些弹奏技法需要特别注意,如顿音跳音以及连音的处理还要根据旋律音型的不同加以分析并且准确地运用到演奏当中就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细腻充满情感。

(二)整体风格的把握

1.注意速度的控制

在演奏前我们一定要注意谱头的速度标记,例如《圣母颂》中的标记是Lento,译为慢板,所以一定要遵循这个基本的速度再配合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进而找到一个最适合的速度进行演奏。虽说舒伯特属于早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速度的处理相对古典主义时期而言比较自由,但是也要根据作品旋律走向以及情绪发展做到有张有弛,把握住整体的节奏感,不能因为自由而乱了方寸,要尽可能地展示出作品原有的风格特征。

2.乐句和呼吸

呼吸是演唱的基本要素,同时作为钢琴伴奏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较为特殊,它是歌曲钢琴以及诗歌三方面的共同体。其中,诗歌的创作少不了句法和结构的编排,那么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音乐也会有乐句以及呼吸的相互配合。演唱者就会根据乐曲的编排进行呼吸上的调整,所以钢琴伴奏也需要和歌唱者相互配合做到对于呼吸和停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达到平衡。

3.适当的休止

休止对于作品情绪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舒伯特在《圣母颂》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号,例如前奏中低音部分每一拍都出现了一个八分休止符仿佛是对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酝酿,左手始终保持着运动行进的色调,层层推进。同时休止的运用也使得《圣母颂》在较为世俗的旋律之中又不乏空灵和高贵的气质。

4.独奏声部的重要性

艺术歌曲中的独奏声部是指为歌唱者伴奏以外的钢琴独立演奏部分。这些部分看似不需要和演唱者进行太多的合作和互动,但却十分重要,是演唱者进行情绪酝酿以及准备的重要部分。好的钢琴伴奏者可以将演唱者带入新的情绪中从而推动演唱者的感情流露。《圣母颂》的前奏部分也属于钢琴独奏部分,歌曲从降B大调开始,经过了多次的和声功能的转换,暗示着全曲的情感基调,前奏中使用了副属和弦离调等手法使得音乐色彩较为丰富情感变化较多,调性带来的紧张感展现出来,让人有种徘徊游离的感觉。奠定了全曲无奈彷徨之感,虽听起来较为平静但是旋律却在向前涌动。再加上右手六连音的配合,将人物不安的情感刻画得十分细致入微。这种旋律以及伴奏相互呼应的创作手法恰是十九世纪艺术歌曲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三)人声和伴奏的结合

1.钢琴伴奏的补充作用

钢琴伴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将歌词和旋律所无法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细腻动听地传达给听众。比如说《圣母颂》当中的钢琴伴奏就对歌词以及旋律的意境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年仅二十五岁的舒伯特在创作《圣母颂》时,内心充满了彷徨和徘徊,想要通过对圣母的倾诉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救赎。《圣母颂》 在作品的头和尾部都运用了原有的祷告文。《圣母颂》中的圣母玛利亚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充满了温情。在伴奏的开头部分以极弱的力量缓缓奏出了《圣母颂》的神圣曲调,歌词“万福玛利亚”配上优美动听的钢琴伴奏创造出了圣母的圣洁之感。随后左手的八分音符配合右手的六连音分解和弦贯穿于整首作品,制造出了音乐的动态美。

2.钢琴伴奏和人声的和谐统一

由于每个人的演奏风格迥异,所以在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时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个性以及情绪,在处理歌曲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艺术歌曲的演绎则更加不易,因为涉及到了演唱者和钢琴演奏者两个身份的二度创作。这就需要在演绎时双方本着理解和尊重的原则共同研究磨合。在演奏时要注意力度和呼吸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时,由于节奏相对自由,强调情感的抒发,容易出现渐慢渐快亦或者是其他复杂节奏型。伴奏者要细心聆听歌者的变化更好地达到二者的一致性。

在浪漫主义时期,歌词占据主导地位。在舒伯特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主要来源于歌德以及席勒的诗歌作品。舒伯特的作品更强调钢琴的地位和作用,它充当了整个乐队的作用。作者将情感以及心理上的东西都寄托在伴奏中。只有歌者和伴奏者的完美配合才能够使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力达到完美的统一,艺术歌曲才能发挥真正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求真.关于圣母颂[J].人民音乐,1962(03):24-25.

[2]李瑾怡.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女性角色的刻画[J].西安音乐学院,2007(02):13-14

[3]张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和声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7(02).

[4]程晓凤.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以及演唱处理[J].音乐探索,2003(01).

[5]韩绍杰.试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乐府新声,2001(03).

[6]郑野.歌曲伴奏与旋律的完美统一——舒伯特艺术歌曲中伴奏作用[J].乐府新声,2001(02).

[7]洪莜.舒伯特和古诺两受圣母颂比较[J].黄河之声,2014(01).

[8]李华.怎样评价圣母颂[J].人民音乐,1965(01).

作者简介:顾静文(1991—)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历: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推荐访问:舒伯特 圣母 伴奏 艺术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