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

时间:2022-10-30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避免或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关键词: 基础、不均匀沉降、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

沉降控制技术是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用途、结构形式以及有关地基条件等,采用一些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以降低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或是提高结构的抗沉降变形能力。目前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主要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等方面来控制。

一、建筑措施

1、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

建筑物的体型设计应力求避免平面形状复杂和立面高差悬殊。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如“工”型、“T”型、“L”型等,在其纵横交接处,地基中附加应力叠加,将造成较大的沉降,引起墙体产生裂缝。当立面高差悬殊,会使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差异大,易引起较大的沉降差,使建筑物倾斜和开裂。因此应尽量采用长高比较小的“一”字形建筑,如果因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平面及体型复杂,就应采取工程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危害建筑物。

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建筑物的长高比是决定结构整体刚度的主要因素。过长的建筑物,纵墙将会因较大挠曲出现开裂。有关资料表明,若将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左右,再对上部结构和基础采取一些加强刚度的措施,基本上可以控制不均匀沉降。

3、合理布置纵横墙

地基不均匀沉降最易产生在纵向挠曲上,因此一方面要避免纵墙开洞、转折、中断而削弱纵墙刚度;另一方面应使纵墙尽可能与横墙联结,缩小横墙间距,以增加房屋整体刚度,提高抵御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由于邻近建筑物或地面堆载作用,会使建筑物地基的附加应力增加而产生附加沉降。为减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应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在设计规范中说明。

5、设置沉降缝

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独立的沉降单元,这些单元体型简单、长高比小、整体刚度大、荷载变化小、地基相对均匀、自成沉降体系,因此可有效地避免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沉降缝的位置应选择在下列部位上:1)建筑平面转折处;2)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处;3)过长的砖石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5)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6)分期建造房屋交界处;7)拟设置伸缩缝处。

6、控制与调整建筑物各部分标高

基础变形会改变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影响正常使用。为减轻不均匀沉降对使用上的影响,可采取下列措施控制:1)适当提高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2)对结构或设备之间的联结部分,适当将沉降大者的标高提高;3)在结构物与设备之间预留足够的净空;4)有管道穿过建筑物时,预留足够尺寸的孔洞或采用柔性管道接头。

二、结构措施

1、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一般建筑的自重占总荷载的50%-70%,因此在软土地基建造建筑物时,应尽量减小建筑物自重,有如下措施:1)采用轻质材料或构件,如加气砖、多孔砖、空心楼板、轻质隔墙等;2)采用轻型结构,例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型钢结构、轻型空间结构(如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3)采用自重轻、覆土少的基础型式,例如空心基础、壳体基础、浅埋基础等。

2、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挖除的土重去补偿一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有效地减少基底的附加压力,起到均匀与减小沉降的目的。此外,也可通过调整建筑与设备荷载的部位以及改变基底的尺寸,来达到控制与调整基底压力,改变不均匀沉降量。

3、增强基础刚度

在软弱和不均匀的地基上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交叉梁、筏形和箱形基础,提高基础的抗变形能力,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4、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

采用铰接排架、三铰拱等结构,对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不会引起过大的结构附加应力,可避免结构产生开裂等危害。

5、设置圈梁

对于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可增强砖石承重墙房屋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挠、抗拉、抗剪的能力,是防止墙体裂缝产生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地震区还起到抗震作用。

三、施工措施

1、逆作法

逆作法可以减少排土量,并与主体结构重量进行平衡,从而使沉降量大幅度降低。逆作法施工的基本原理是沿建筑物的外墙(必要时包括内墙)位置施工地下连续墙,作为地下室外墙,同时也作为挡土围护结构。在建筑物内部的适当位置,打下中间支撑桩,若为桩箱基础,中间桩可选定在相应的桩上。

2、后浇带法

为解决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基础的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在高低层相连处留施工后浇带。此带设在裙房一侧,宽度不小于800mm。具体做法是,先把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分开施工,从基础到裙房屋顶各构件的钢筋均断开,到灌后浇带之前把钢筋焊接。后浇带应采用浇筑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等早强快硬无收缩的水泥配置混凝土进行浇灌。后浇带施工措施适用于变形稳定快,沉降量较小的地基。

3、通过控制地下水位控制不均匀沉降

通过使地下水位上升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是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对下降的地下水位在各施工工序相继完成中,使其徐徐上升,并同时采用挡水墙和灌水的综合方法使水位上升,以便对沉降进行控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效利用浮力作用于建筑物的地下结构,使沉降得到控制。

4、应力解除法

应力解除法是应用土力学的原理,在建筑物沉降较小的一侧按照一定的角度打斜孔,解除地基中的局部应力,从而使地基土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局部沉降量增大,从而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边打孔边用高压水冲孔,促使泥浆随水流流出。钻孔造成了其有效承载面积的减小,局部应力相对增大,在孔壁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孔周土侧向挤出;与此同时,因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应力重分布并形成塑性区,迫使整个基础范围内的土体产生沉降,沉降速率外侧大于内侧。由于饱和软粘土的灵敏度高,触变性大,钻孔后严重扰动土体,土体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钻孔后在地基土内形成空腔,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沿孔的径向移动,采用降水的辅助措施后孔内的水被排走,土体在自重和水的渗透压力作用下,沿孔径向的变形明显加大,促使建筑物局部下沉。

5、顶升法

顶升法就是先在基础部位用千斤顶或高压水袋把结构倾斜下沉的部位顶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对其进行加固或密封高压水袋以稳固结构。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结构纠倾方法。

四、其它措施

1、加垫苯乙烯(EPS板)

在沉降不大的基础下端铺设厚3~10cm的泡沫苯乙烯板(EPS板),可以使建筑物基础的不同沉降量减少,从而可以防止对主体结构的不良影响。

2、复合基础法

将直接基础与桩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种复合基础形式,也是一种安全经济的基础形式,它可以使不同沉降量降低,分别发挥了直接基础与桩基础的不同作用,而桩的长度、直径和数量均可相应减小或减少。

3、地基处理措施

通过地基处理措施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保证地基稳定,并降低地基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常见的地基处理措施有挖除软弱地基的置换法,人工增大土密度的强夯法、碾压法及振动法:减少孔隙水压力,加速土固结的排水法及挤密法使土固化,改变颗粒组成,使土体达到稳定的注入掺合料或添加物法等。

总之,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是个复杂开放的工程问题,因此在设计工作中尽可能考虑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上作,综合应用上述措施,使不均匀沉降控制住允许范围内,满足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延成,减轻建筑施工中不均匀沉降危害的对策建议,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06

2、吴胜发,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高自理,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杨金招(1980-),男,天津武清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从事建筑结构的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沉降 浅析 不均匀 措施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