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30 13: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一类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在教学时应从教材特点入手,把握并充分挖掘它的阅读价值,实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并在语文阅读教学范畴内,关注它独特的文体特征,制订恰当的语言训练点,使课堂亦趣亦理,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立足教材,解读科普说明文的多元价值

1.用儿童眼光解读教材

(1)关注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探索、认识自己未知事物的欲望,科普说明文这种体裁的文章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定位课文最能唤起学生求知的原点在哪里,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基于这个视角,才能真正让科普说明文活起来。

(2)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接受、吸纳的复杂过程。学生有原本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例如《恐龙》一文,学生在此前一定有过对恐龙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思考哪些是学生已经了解的,哪些是他们特别想学习的,哪一些适合做课外扩展,只有基于学生视角,才能真正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呈螺旋式上升。

2.用语文视角关注教材

(1)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趣味性

只有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才能融听说读写、有思维容量和深度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一体,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科普说明文的语用价值也表现在语言的准确性、表述的条理性、文章的严谨性,有些课文甚至还是充满趣味的,这些都是教师应关注的语用价值。只有关注到说明文整体的语言特点,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科普说明文时了解说明方法。在教学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在中年段是可以让学生体会说明方法运用的作用,而在高年段时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理解其好处,并能迁移运用,并学会用说明方法去介绍别的事物,不同年段之间的学习应该体现出梯度的变化。

(3)学习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科普说明文的内容浅显易懂,也非常适合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抓关键段落,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来锻炼学生提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立足课堂,实现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理趣合一

1.创设情境——打造趣味的妙药

说到情境,说明文教学似乎很少用到,但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悟,并喷薄而出,形成强烈的表达愿望,那一定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的大门。特别是像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情境根植于科普的课堂之中,以“趣”为纽带,更为学生提供表达与理解的舞台。如以下案例(《恐龙》教学片段):

师:有同学觉得大象已经很大啦,那我们来看看雷龙有多大呢?(出示图片)

生:哇……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象轻轻卷一下鼻子,小汽车会被掀翻,要是雷龙跺一跺脚,大象都要被掀翻啦!

师:你是雷龙,你想对大象说什么?

生:你在我面前可是个小不点!

生:六个你才抵得上一个我,哈哈,我比你大多啦!

师:看,作者通过这么和大象一比,我们就能感受到雷龙到底有多大,这真是个好方法,我们来记住这种方法——作比较。

上述案例,教师大胆设计了情境,打破了学习说明方法的局限,把雷龙带进了课堂。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品读课文,进一步发掘和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语言环境里学习科学知识,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对恐龙产生兴趣,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又尽可能地拓宽了科学知识的外延。

2.整合文本——训练提取与概括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科普类说明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适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把握说明结构,了解说明文文章的逻辑性。表格与思维导图都是梳理科普说明文内容的较好方法,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开展自我阅读活动,对于科普类文章,利用制作图表的方法,也利于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科普类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知识提取,再到整合运用,层层递进,有效实现了理趣的结合,是对语文“工具性”的一大运用实践。

3.训练语用——恰到好处的能力提升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读写结合,说明文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各种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生成这些训练呢?最重要的是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为学生深入有效的言语实践奠定基础。创设形式多样的历练渠道,提升“说”的效益。例如,在教学《恐龙》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以“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为中心,进行几种不同的训练:(1)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它。(2)如果你是博物馆讲解员,会怎么介绍这些恐龙?(3)你能说说它们名称的由来吗?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来进行说话练习。在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介绍的过程就是语用锻炼的过程。这样的表达、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语用舞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三、课外延伸:实现科学知识的螺旋上升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用课本的一个点,去串联学生的知识链条。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之后,可让学生从海洋的科技意识,海洋的博弈意识,海洋的资源意识等多方面进行拓展阅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从课文出发,以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既避免了科普读物的盲目选择,又为学生丰富科学知识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奥秘,利用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方法充分開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总而言之,科普说明文教学需要同时关注科学素养及语文素养,真正让课堂成为理趣结合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科普说明文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其教学价值。

推荐访问:说明文 科普 策略 小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