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孤独内蕴

时间:2022-10-30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学及影视作品常以描写孤独而震撼人心。《边城》与《一句顶一万句》以不同的文学风格展现出共通的孤独内蕴。透过作家笔下流露出的“孤独”,对照作家的孤独体验以及隐射的社会孤独众生相,不难看出,《边城》和《一句顶一万句》正是两种相对的孤独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作品与现实相勾连,揭示孤独的终极价值,从而最终探索孤独存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城》;《一句顶一万句》;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03-02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就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表现为人身处社会之中却得不到理解,犹如知音已去,独留空弦,是个体被群体遗忘或忽略时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落寞。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也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不同的主旨内容到典型人物书写了孤独的内蕴。

作为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边城》,以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塑造出宛如牧歌般的湘西世界,但正是作者笔下这极优美的风景,极纯美的人物,极善美的心灵,倾诉着对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的感怀,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本身的孤独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透露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可见湘西水乡本就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这孤独就像文本一开始描述的是一条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而从作品人物来看,翠翠和爷爷的相依为命,与傩送爱情的阴差阳错,而最终爷爷的悲哀离去,二老的杳无音讯,翠翠的孤单的守候。无人诉说,无人陪伴,这种孤独感走向升华。浸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孤独感,不仅仅是沈从文本人的孤独,也不仅仅是翠翠的孤独,而是“湘西土著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在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创作中的平民立场,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透过“说话”这一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底层人民“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的独特孤独体验。以主人公杨百顺为例,他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事了各种行业,遇到了各种人,却都在为无处认同而感到彷徨迷惘和孤独无助,没有可去的地方,也没有指引他的人。作者通过刻画杨百顺这个人物形象把一个人内心的无助和孤独写到了极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但是在真正为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能遇见说得着的人,便是一种幸事。而不幸地是遇见地却是说不着的人。牛爱国便是如此,他三十五岁的时候知道,自己遇到为难的事情,世上有三个人指得上。但是当他真正面临为难之时却突然发现,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投奔的人。身边本该亲近的妻子,母亲,姐姐却也实在说不着,而本以为指得上的朋友,也不是一直说得着。牛爱国此时是真的无人可说也是无话可说。不同于人与世界的对抗产生的孤独,杨百顺等人的孤独是无法寻得对人生的确定性,因而显得尤为孤独。

两部作品中展现的孤独是大众地,普遍地。它不同于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我们的孤独者不似她笔下拥有怪诞的外貌或机能异于常人的人物,有类似咖啡馆密闭空间的传播媒介,或是南方小镇苦闷造就的孤独患者的典型代表。

我们的孤独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渴望倾诉和倾听。但是他们却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某种同一信仰而无比孤独,始终无法结成整体。可以说,孤独是一种心境,不是话说得多,而是话说得着,不是此时说得着,彼时说不着,而是一种内心的相信与坦然。

按照美学大师蒋勋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其创造的孤独美学是由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六种孤独架构的美学模式。而我以为孤独只有两种模式。

其一,孤独是内心的疼痛。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是在对“说话”进行哲思,更重要的是对“说得上话”的探寻,以及由于“说不上话”所造成的深沉的孤独感,同时为摆脱这种孤独感所进行的无尽努力。我们看到,作者想要表达出这种孤独,方式则是通过大众不断的追寻。的确,话语,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作品中描述了罗长礼的“喊丧”,杨百利的“喷空”和县长老史与戏子苏小宝的“手谈”。而喊丧、喷空、手谈其实也反映了孤独,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缺乏沟通的孤独,以及摆脱这种孤独的迫切。

其二,孤独是内在的享受。《边城》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部小说中美好的意向,无法掩盖住那绵密的愁绪,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孤独与无奈的忧伤。然而我们看出小说整个过程中,翠翠都没有为自己的幸福去争取什么,她所做的是等待,孤独的守候。或许作者和翠翠正是在享受这样孤独

可见孤独是一种矛盾体。美,是一种孤独。影片《西西里岛美丽的传说》女主角的美丽是绝伦的,但正是这种美丽给了她无法逃脱的孤独。而当美丽褪去,沦落世俗与平凡也就不再会有嫉妒的攻击,不再成为众矢之的,反而成为芸芸众生相同的孤独。诚如“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一声感慨。孤独也是一种美。

孤独成为一种话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在文本中作者抓住孤独作为表达深层主题的目的多是基于现实。

当前的中国正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较为激烈,但人们文化心理的转型大大滞后于身份的转型和生活的转型,由此产生的文化断裂和心理不适较为明显。当代人面临着精神世界的困扰和对未来的担忧,而在文本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孤独地、渴望交流的灵魂,这何尝不是当下人们的真实写照。

身处在这个后现代的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正在动摇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把人抛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当人们习惯于扔掉一次性商品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扔掉固有的价值、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的稳定关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不可避免的都会出现孤独感,这种孤独就不仅仅是个性化存在,而且是社会化隔膜。个人的孤独是对自己的价值追求,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挫败感,也就是指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自我归属感无着落地表现。作为独立的个体, 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空间中生存, 但不会深入到他者的空间中,如同影片《肖生克救赎》以及《生死朗读》中都有刑满释放却自杀的囚犯。自杀的原因当然有特定的反思,赎罪,但更深的层次是内外世界的隔膜,人们不愿触及别人的空间,因而精神的孤独更使得像一如汉娜这般懂得反思的人无法适应出狱后的生存面貌。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在一起,才会孤独。在爱伦坡小说《人群中的人》中,叙述了伦敦大街上一位老人拒绝孤独的故事。老人喜欢追逐人群,但却也同所有人一样,在人群中,却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与寂寞。他极力想摆脱孤独,却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这种社会、人群的疏离感归根溯源来自社会,来自于现代文明。从社会层面来说,物质文明的发展,利益至上,面临着价值观的失落和生命虚无感的到来,人们更加的隔膜与孤独。正如《一句顶一万句》中所描述的,一部“出延津记”一部“回延津记”不同的人却同时为了寻找“说得着”的人而不断奔走。如同外部世界强大的吸引力,人们渴望交流,渴望理解。但正如无话可说一样,最终导致的是精神的阻隔。更让人觉得无能为力的是,从前全知全能被信仰的上帝此刻也无法安抚人们的心灵,信仰缺失,人们的孤独更加无法被解救。

孤独,在这个时代无处不在。孤独的特质或许各有相似,但是面对孤独,我们的感情处理却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孤独可能是享受,也可能是种痛苦。不幸源自不能承受孤独。而我认为孤独的现实意义即孤独可以是一种美好而可靠的自我选择。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却也是种饱满的存在,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一个人一旦孤独,就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被割断,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孤独者意味着他无力把握这个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关的人和事;反过来,当这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他就随时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淹没的危险,而个人的能力是远不能和整个世界相抗衡的。”而当下,对于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信仰缺失以及精神隔绝也必须通过人自身信仰的重建走出精神隔绝达到对孤独的解救。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心与物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

[2]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文学评论,2002(6).

[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5.

[4]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40.

[5]佛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3.

[6]刘艳.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7]蒋勋.孤独六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周全星.一句顶一万句:言语建构的民间史[J].小说评论,2011(5).

[9]周新民.一句顶一万句:书写“说得着”的终极价值[J].文学教育,2010(5).

[10]邓磊,封旭明.生命中不能忽视之孤独——《边城》《九月寓言》的另一种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9(2).

[11]马云鹤.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J].当代文坛,2010(6).

[12]徐明,汪洋.《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与现代主义孤独[J].外国文学研究,2008(6).

推荐访问:内蕴 浅析 影视作品 孤独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