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

时间:2022-10-30 08: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近代以来经历了从衰微到复兴的过程,当代传统节日处在复兴与重建的历史关口,如何使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针对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处境,提出了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更新,并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二、复兴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三、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

关键词:传统节日;复兴;重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升温,以至形成轰轰烈烈的传统

节日复兴运动,是中国难得的一次重新认识传统价值的社会

总动员。传统节日的复兴经历了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最

终达成全面共识的推动过程。传统节日重新回归社会生活

是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的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与未来走向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够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贯穿上下的统一标准的时间体系。这种一元时间体系在20世纪初年被来自西洋的新式历法打破,传统节日一度被当做妨碍现代社会时间秩序的旧习惯遭到排斥。20世纪末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面对日益深入的西方文化影响,对于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充满感情也充满理性的态度重新拥抱属于我们的节日。但当代的传统节日地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具有社会时间节奏的提示意义。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各自的影响范围。传统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天然的文化亲和力受到中国上下的拥戴,而且从2008年开始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已经解决,我们有了节日时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节日放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还面临重大挑战,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一)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其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所进行的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这样就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传统节日虽然在复兴中热热闹闹,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在复兴传统的旗帜下,添加的是现代生活的时尚产品,有的还是地方政府与商家为经济收益的联手炒作。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目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强调节俗传统保护,主要在于保护它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继承与更新节日传统。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以家庭为主的节日,当代节日回归家庭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流动的多元的公民社会,家庭之外的公共社会关系已经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些关系的协调自然应该在节日范围之内,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适当将传统节日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的方向,符合当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要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开展春节团拜活动,元宵、中秋节都可以有集体赏月联欢的社区聚会。通过共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重视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需要精神信仰以外,更看重自身的精神愉悦与身体的放松,定期的娱乐休闲活动是振作精神与保持利:会活力重要方式。因此在传承更新传统节日精神信仰的同时,应将节庆中娱乐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三是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传统节日是体系完整、节俗鲜明的民族节日,它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但在全球化时代,当地球人成为一个个比邻而居的“村民”时,节日文化就成为共享的文化,相互欣赏对方的节日文化是新世纪的公民道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强调传统而过分排斥西洋节日,也无需因为世界各地参与春节游街活动而欣喜过度。民族节日正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传承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就是为了世界人民健全的心智生活。世界文明的未来趋于理想的目标,但不是同归于今日欧美文化的标准,而是世界文化兼容之后的新形态。

具体到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来说,以下三大节日要素必不可少:

第一,节日需要直接可以品尝、观赏、把玩的节日物质产品或节俗象征物。节日是岁月长河中的特定节点,围绕着这一节点,除了仪式活动外,最引人瞩目的是节物。节日的直观呈现需要一套节目物质系统。

从节日饰物与节日用品来说,春节有桃符、春联、窗花、门神画、彩笺、花炮、焰火、大红灯笼等,清明有风筝、空竹、柳圈、柳叶符、清明吊(类似纸幡,捕在坟头上)等,端午节有龙舟、彩旗、艾虎、蒲剑、扇子、小葫芦、五毒符、五色缕、香囊、健人、天师像、把门猴等,七夕节有彩亭花果、香桥花船、巧针、巧芽、摩睺罗(一种玩偶)、花带等,中秋节有兔儿爷、斗香、灯彩等,重阳节有菊花山、菊花簪、茱萸囊等。这些节日饰物、道具、用品是节日习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件,节日习俗活动往往围绕着这些节日物品展开,并且在传统节日中,节日饰物与用品还有着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在传统社会,人们或自己制作或在节日庙会中很方便地购买到节日用品。由于近代以来的变化,我们失去了许多节日用品与节日象征物,因此一些节俗也失去了凭借。我们在节日复兴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节日饰物与用品的传承与开发,根据节日活动的需要,为各年龄层次与性别的人提供节日产品服务。目前中国

的节日用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节日市场比较有很大差距。圣诞节是欧美最盛大的节日,圣诞树、圣诞老人偶像、圣诞饰物、圣诞礼品需求巨大。近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欧美圣诞节物生产基地,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的劳动者装点了西方的圣诞节。再看近邻日本,每到年节,节日物品,如镜饼、门松、注连绳、福牌等充斥市场,人们在商场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节日气氛。我们中国的产品经营者应该在民族文化产品市场上动点脑筋,用为西方圣诞节提供廉价节日产品的能力为我们设计生产民族节日产品,这是兴国利民,且有巨大市场回报的好事。当然,民俗学者也应该参与其中,帮助商家与产品生产者提升民俗产品理念,实现节日民俗物品的设计与适度延伸创造工作。如果有民俗文化工作者、生产者、商家三方通力合作,节日物品市场将会出现新的局而,自然,传统节日也就拥有传承的物质保障。

从节日饮食物品来说,春节有年肉、年酒、饺子、年糕、枣糕、馒头、糍粑、全鱼、圆子、安乐菜、五辛盘、春饼、春卷、糖瓜、欢喜团、团圆饭等,清明节有清明团、面燕、染色鸡蛋、清明茶等,端午节有粽子、成鸭蛋、艾糕、艾酒、蒲酒、雄黄酒、五毒饼等,七夕有巧果、巧巧饭等,中秋节有月饼、团圆馍、月亮饭、中秋酒等,重阳节有重阳糕、菊花酒、湖蟹等。节日饮食既是民众期待的物质享受,也是民众精神、情感的寄寓,还是广大中国人的社会交往的辅助方式。人们通过传统节日食品的分送与共享,从而强化家庭与社会的团结。

丰富与完备的传统节日物品是节日气氛的重要烘托与象征,也是节日习俗的附着物与节日到来的重要提示,这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节日需要仪式庆祝活动。节日是区别平常的特殊日子,是社会生活节奏的标志。节日需要有仪式庆祝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存在,因此复兴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建设的重要内容。春节,处在年度循环的交接点上,送旧迎新是春节习俗的核心。因此,春节节俗仪式围绕着送旧与迎新展开。在岁末举行系列送旧仪式: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对在本家值守一年的灶神进行礼拜祭祀,然后让它骑着灶马上天述职;二十四扫房子,扫房是实际的清洁行为,更重要的它是岁末除尘(除陈)仪式,人们以岁末大扫除的方式清洁日常时空,以为新年到来的准备;大年除夕夜的团圆饭与守岁是送旧与迎新的过渡仪式,在这一时间中,人们祭祀祖先、给幼儿压岁钱等都是仪式的具体表现。新旧时间交替之时,人们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送旧迎新。新年降临,人们换桃符贴春联,向吉利方位出行迎喜神,接财神、拜庙,拜年贺正、耍社火等,迎新的仪式喜庆热烈。其中拜年仪式尤其重要,俗话说:“宁可欠人钱,不可欠人年。”在传统社会中拜年成为表达感情、密切关系的重要方式,拜年时间有早晚之分,拜年形式有个体的单拜或集体的团拜,但拜年的仪式务必要做到,通过这一拜,人们在新年就建立了新的家庭与社会关系。清明节,是追念先人与踏青春游的节日。因此清明节日的仪式活动主要集中在悼亡仪式与踏青活动中,如上墓祭扫、祠堂祭祀、游春戴柳等。清明的仪式活动在于通过肢体语言与内在情感的表达,让参与仪式中的人常怀敬畏与感恩意识,从而实现人们与自己的祖先、自然界的联系与沟通,保证生民社会的伦理与秩序。端午节龙舟竞渡、凭吊屈原的仪式,既有助于社群的团结,也有利于国民在礼敬先贤的仪式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七夕乞巧的仪式,有占卜与比试才艺两种功用,人们在这样的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中秋家人团聚、祭月拜月,重阳登高等都具有明显的仪式结构与活动特色。这些群体参与具有模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既是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乃至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电是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在集体性的节日仪式与活动中才能有身体与心灵的特殊体验,以及实现与传承集体的记忆。我们在传统节日元素中应该充分重视节日的仪式形态,培养节日的仪式感觉,让民众的情感、民众的信仰在节日仪式中得到顺利表达,从而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精神核心的建设。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它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实现对群体的吸附与主导。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凝聚群体、组织仪式活动的心理保障。如果节日失去精神核心,节日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它离消亡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是神灵信仰与家族伦理,这是传统节日的魂灵。以春节来说,春节是传统大节,它来自古老的丰收祭,人们在这时要总祭百神及祖先,祭祀是传统春节的重要主题,时至今日,春节祭祀依然是春节主要内容之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不仅是为了家人团聚,同时也是为了回到桑梓,叩拜祭祀祖先:祖先祭祀与家族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今天我们应该适当传承以及升华对自然与祖先敬畏的信仰,强调家庭伦理与尊重他人的公民情怀,以亲近自然、敬重先贤、关爱他人、和睦家庭、团结社会为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涵,这样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可以获得新的神圣感与责任感以及情感的愉悦。

从节日物质体系、节日仪式活动到节日精神核心,我们看到了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它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互相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肌体,这一生命肌体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培植与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建设。只有从增强民族立身之本的高度认识传统节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真正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才能牢固树立,也就不会产生由于所谓“黄金周”的收益而重新考虑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黄金”,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民族心灵。

推荐访问:之路 传统节日 重建 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