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金锣舞体育文化的人类学探析

时间:2022-10-30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深度挖掘了瑶族金锣舞体育文化的起源发生,并尝试全面解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论表明:金锣舞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瑶族地区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关键词:人类学 瑶族 金锣舞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7(c)-0159-02

金锣舞是广西田东布努瑶民间流行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田东县大石山区作登乡,梅林,平略、弄桃等瑶寨,现今,早已成为大石山区民间民俗活动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要表演活动,与瑶族人民一起同甘共苦,接受岁月洗礼的金锣舞从产生就被瑶族人民赋予神圣的外衣,接受着世代瑶族人民对它的信仰和歌颂。金锣舞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大石山区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每一次表演都是在演绎着瑶族人民的奋斗史。该次研究通过对传习地区的实地调查,挖掘金锣舞悠久的历史起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试图全面地解释其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带领大家见证金锣舞与瑶族人民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

1 瑶族金锣舞的起源发生

传说一;森林神皇的公主因不满父亲给她选中的异族森林公子,愤然离家出走,在此过程中,公主与旨维相遇、相爱,后被森林巡逻神抓回给神皇处罚,瑶寨的人知道后,便派人携带礼品去向森林神皇求婚异族公子听说公主回来了,也拿着彩礼前来求婚。神皇在皇后的劝说下,宣布谁能将十里山谷中的魔兽赶跑,就把女儿嫁给谁。森林公子放弃了,旨维则回瑶寨准备。公主感到旨维凶多吉少,设计离开森林神寨追赶旨维,赶上后悲痛大哭,这时出现一位仙翁,告诉他们到金锣山找七面金锣并将之敲响,妖魔听到后就会脑炸肝裂。根据仙翁的指点,公主和旨维一起巧取金钥匙,打开金锣山门,制服巨蟒,最后找齐了七面金锣和七柄锣锤,四天后,他们在瑶寨众人的助威下前去镇魔兽,金锣一敲,但见道道金光伴随着锣声掀起的震浪,顷刻间荡涤了十里妖山谷的魔兽。公主和旨维举行婚礼时,人们在瑶寨的草坪上架起七面金锣,轮流敲打,延续了三天三夜,瑶胞们认为这七面金锣是瑶寨最宝贵的吉祥物,这次婚礼是瑶寨有史以来最隆重的婚礼。为了纪念,此后每年的这几天,瑶寨都要跳三天三夜的金锣舞,驱走歪风邪气,保佑瑶族人民世代和睦,幸福平安[1]。

传说二;据当地民众说,他们的祖先进山时,由于山高林密,望不见天,经常几户人家连在一起,再加上地少人多,只能在山脚下的平地种植玉米,由于那里经常有鸟兽进出,种下的粮食都被这些飞禽走兽给糟蹋了,残余的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人们一年到头的生计,为了能够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就必须想各种方法来和这些鸟兽作斗争,经过长久的探索与实验,创造出了用竹筒敲打驱赶捕捉野兽的能力,后来发展到铁铜,再到金锣。在敲打的过程中,他们创造了金锣舞,并代代相传。

综述:日常经验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2]。瑶族人民将祖先留下的器物--“金锣”赋予灵性,用以“神话”这种幻想形象存活下来并用身体舞蹈的形式延续至今,表达着最真实的民族信仰和对祖先的尊重,而这种象征性表达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正是我们现在竭力追寻的金锣舞文化内涵的精髓所在。

2 金锣舞的文化内涵探析

2.1 金锣舞的地域文化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受孕于它所依存的地理环境,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特征。

传说中,金锣舞流传下来的地方山高林密,经常有野獸出没,笔者在前往田东县作登乡实地考察以后了解到:作登瑶族乡是金锣舞的主要传习地,多是以岩溶为特征的石山地带,其中夹有部分土山地带。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瑶族人民开荒种田,以土地为生,而由于地处大石山区,常有野兽破坏庄稼,因此,金锣舞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允而生,驱赶野兽,保障丰收。由此可见,金锣舞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地域环境的生存适应,金锣舞的动作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例如:“左右高抬腿击槌”这一动作源于日常生活中,由于地处山区,道路崎岖,走起路来需要太高双腿,同时上身前倾便于发力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这些都从侧面映衬出金锣舞早已经融入大石山区的地域环境,举手投足之间都反映着地域环境的全貌且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地域特征。

2.2 金锣舞的民俗文化特征

传说中,金锣舞对瑶族人民有着驱赶野兽,保丰收,驱走歪风邪气,报平安的作用。而今这种思想和价值观也随着金锣舞的传承流传下来,融入到民俗节庆活动中来。

当下,敲金锣,跳金锣舞最为隆重的要属春节期间,时间从每年的大年三十到第二年的二月二。其中,重要的开罗仪式和封锣仪式体现着瑶族人民对金锣特殊的认识和感情。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开罗仪式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大致流程如下:在年三十的晚饭之前,每家每户都会把之前准备好的猪头和鸡摆在中堂的桌子上,点好三支香,准备好三袋纸钱和三杯酒,然后把埋在粮仓中的金锣取出来,洗干净以后放在桌子中央,然后家中的老人对着金锣说道:“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感谢你这一年把保护庄稼,让我们获得丰收,今晚到大年了,现特请你来吃一餐年饭,你先吃,吃完饭后,请你就地休息,等待我们家人吃年饭后,你就跟我们在一起跳金锣舞”,家人吃完饭后老人就拿金锣来挂在前门中间,就跳起金锣舞来,一跳就要跳到天亮;封锣那天也要按照年三十晚的规定来祭奠金锣,老人并嘱咐金锣说:“金锣金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晚我们已请你来吃一餐年饭,你已和我们一起跳一个月的金锣舞,高高兴兴的过春节,到今天就要结束了,因为农忙季节已经到来,春耕春种时间到,没时间和你跳金锣舞了,现特请你吃一餐最后年饭,吃完后你就回去好好休息,希望你能继续保佑我们获得丰收,等到年晚,我们再请你来和我们一起跳金锣”[3]。

另外,在民间的丧葬仪式上同样会打金锣。在寨子里的老人去世之后,后辈会为老人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出殡之前需要在老人的棺材前摆上一桌丰盛的食物,寨子里的每一位村民都要跪在棺材前,烧三张纸撒三杯酒才能启程出殡,从出殡开始一直打着金锣,直到老人入土为安村民散去才熄了金锣之声。

在被赋予神秘色彩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当中,金锣被拟人化,被构想成生活在异度空间的精灵。泰勒在原始文化万物有灵观的讲述中提到:“北美衮琴族印第安人相信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世界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善和恶的精灵,它们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和最终的命运,他们存在着对大神和部落的祖先精灵的信仰,它们是每一块土地上的守护精灵[4]。瑶寨民众同样有着对祖先精灵的信仰,金锣就是他们所信仰精灵的现实器物,金锣舞则是对他们信仰的精灵的祭奠和对祖先的缅怀,是与祖先精灵的通灵活动,在向祖先诉说着他们的诉求--助丰收,驱恶避邪,保平安以及保佑他们死去的族人在去往天堂路上的畅通无阻获得重生。

2.3 金锣舞的农耕文化特征

瑶寨里的人民世代为农,以土地为生靠粮食度日,有着最悠久而纯粹的农耕文明,金锣舞正是瑶族同胞在日常生产中创造和使用的。结合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金锣舞的使用情况分析不难发现:金锣舞的创造和使用正是瑶族民众“农本思想”的直观表现。例如:人们平时保存金锣时是将其埋进家中的粮仓之中的,意味着“粮食经吃”并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再有,在为村寨老人“添粮”又称“祝寿”时也会打金锣,跳金锣舞,但这里的祝寿与所谓的过生日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人到了49岁以后阴粮不足,灵魂得不到足够的滋养造成灵魂不稳定从而容易生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按当地习俗就会在49岁那一年,以后每隔12年,也就是61岁、73岁、83岁......为老人举行“添阴粮”仪式,具体的日子并非老人生日那一天而由道公选择在这一年的365天的任何一天作为“添阴粮”之日。而在这一天使用金锣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通知各路神灵前来领取阴粮以便为老人护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在瑶寨民众的心中,跳金锣舞不仅能保丰收,还能为他们通灵,添阴粮,同时为他们提供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食粮。由此可见,土地和粮食对它们意味着一切,金锣舞则是他们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而寄托的一种信仰。

3 结语

文化的价值在于带领我们回忆历史,展现它所属时代的时代风貌。瑶族金锣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瑶族人民的奋斗史、是瑶族社会的流变史,这也正是金锣舞在当今社会所体现的新的时代价值,正是我们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最赖以立足的基础和本质。

参考文献

[1]罗友助,黄焕克.田东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何金兰.广西田东瑶族金锣舞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 蒋东升.瑶族人龍体育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45-148.

[6]蒋东升,莫再美,何卫东等.瑶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94-97.

[7]赵旭东.文化的表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瑶族 人类学 探析 体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