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破产及启示

时间:2022-05-24 12: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破产及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破产及启示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及启示3篇

第一篇: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及启示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第二篇: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及启示

解放战争的启示

作者:王树增

作者机构:不详

来源:领导文萃

ISSN:1005-720X

年:2012

卷:000

期:016

页码:44-46

页数:3

中图分类:E297.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队;轻武器;榴弹炮;战斗力;盟军;部队

摘要: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打赢。当时国民党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力量最强的陆军主力部队轻武器是盟军装备,重武器是美式榴弹炮,而且其空军和海军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第三篇: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及启示

解放战争的启示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打赢。当时国民党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力量最强的陆军主力部队轻武器是盟军装备,重武器是美式榴弹炮,而且其空军和海军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当时共产党说有军队127万,但这个数字有很大水分。而且,主力部队的装备就是步枪,最多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

  但就是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从1946年6月内战爆发,仅用了两年10个月,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占领了南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对现代有什么启示意义?这些都值得探讨。

  共产党拥有信仰的力量

  塔山战役(1948年10月,为保障解放军主力攻克锦州,阻止国民党东进兵团援助,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在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长达6天6夜的防御战。)在解放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政治价值。如果塔山战役失败,解放战争可能是另外一个写法。塔山战役中,我们只有两个纵队,对手却是5个军。但是,5个军竟没能打过去。高玉宝当时是塔山战役的通讯员,他回忆说,团长让他传达命令,让六连上去,但六连刚从战场上下来,40多个人3天没吃饭了,正在战场上的一个死角捧着高粱米往嘴里塞呢。高玉宝传达完命令,当时连长站起来就说:“弟兄们,吃饱了吗?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后一顿饭了,吃完了给我上。”六连最后只有9个人活了下来。国民党军官观察塔山战场时发现,战场上有许多木碑上都有字:“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共产党员冲在前面”等。那个碑子是什么,就是信仰,就是共产党能不败的精神力量。

  1948年8月,蒋介石开军事检讨会议,检讨党内信仰缺失的问题。蒋介石说:“我体察一般高级干部的情绪,大多数对革命前途信心丧失、心理动摇,以为本党的地位真的是岌岌不可终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个人最感痛心的一件事。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丧失,这样的将领如何可以取得胜利?”蒋介石确实意识到了一个执政党和执政党的武装力量,一旦精神上垮了台就不可收拾。

  腐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

  国民党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腐败浪潮迅速席卷全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国民党的军政大员打着“接收”的名义中饱私囊。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既是战场上的将军,同时又是生意场上的老板。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国民党国防部想放弃海州,将兵力向徐州收缩。但海州部队沿着陇海路向徐州收缩很危险,就怕陈粟大军半路拦截,因此命令必须严格保密。海州司令官李延年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有天晚上有位老百姓来敲门,进门就说:“李司令你要走可要带着我啊。”李延年觉得不对劲,就给南京国防部打电话,结果说是命令天亮就到。一个战区司令都不知道,一个老百姓怎么知道这么大的军事机密?一查,那个老百姓是个老板,是徐州总司令刘峙在海州的生意代理人。

  更大的腐败是任人唯亲,为了帮派利益不顾大局。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被陈毅、粟裕包围,张灵甫请周边的国民党部队增援,最近的黄百韬带领的部队只距3华里,但就是不增援。这样的部队能够打仗吗?不团结是最大的腐败。

  共产党是民心所向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队没有后勤部,后勤部就是老百姓,也没有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就是大娘的炕头。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总兵力不到60万,但有590万老百姓提供后勤支援。国民党行军日志上有一句话,“不得进村宿营”,因为老百姓讨厌他们。而解放军离村还有好几里地呢,老百姓就迎过来了。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给河南郏县县委写过一个题词——“站在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解放战争中,胡宗南就像深入解放区的一个钉子,郏县必须打下来。毛泽东亲自为西北野战军筹粮,找到了郏县的县长,说我们准备3天将郏县拿下来,你得想办法给我们弄3天的粮食。于是,第一天,老百姓把口粮和坚壁清野的粮食拿了出来;
第二天,把所有的青苗割了当军粮;
第三天,把所有的羊和驴都吃了。老百姓的粮食给部队了,自己就吃观音土,最后郏县打了下来。郏县县志里有一句话,此仗之后郏县全县3年不见羊和驴。

  这就是解放战争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也是共产党能够执政的原因。

(摘自《共鸣》)

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经典范例----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示

    时间:2011-06-01

张杰

 

  在全国上下还沉浸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喜庆氛围里的时候,今年我们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华诞。回顾90年历程,从建党、建国、到改革开放,这几乎可以平分为三段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设政权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辉煌?纵观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史,当我们回眸那场战争的同时,也引导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回望一个国家如何诞生的必然历程,这不难得出一个脉络清晰诠释:中国共产党在那场国共双方财力军力悬殊的战争进程中,始终践行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奋斗。上到西柏坡的最高统帅部,中到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下到微不足道的参战士兵、百姓,-----全军上下一个信念:"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艰辛。这就使得纵横交错的残酷战争不再是成王败寇的粗浅论调,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的浪潮中更加自觉地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经典范例。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思想。早在1934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强调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只有动员人民,依靠群众,才能胜利。告诫领导干部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群众的住房、劳动、土地,包括柴米油盐等生活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毛泽东还亲自率领干部、战士为老百姓挖井取水,解决乡亲们饮用水问题。时至今日,老区人民仍流传着"饮水不忘挖井人,人民想念毛泽东"的美谈。

  1943年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就提出"为群众服务"的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的《为人民服务》著名讲演中,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了确立为人民服务理论在党和人民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又在"为人民服务"前面加上"全心全意"几个字。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这样,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并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内容之一写进了党章。从此,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党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法宝。

  全国解放以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断。他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第一次把党的宗旨提到"党的全部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八大"后不久,他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科学地界定和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他要求全党同志在工作中自觉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内的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最终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系列重要论断,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新的内涵,构成了更加完整、科学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深情的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江泽民同志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再次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他坚定而庄严的承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证明,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为是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二、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顺应民心,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在持久而艰难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捍卫中华民族利益,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障了拥有1亿多人口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赢得了海内外进歩人士、国际友人、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而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使中国仍旧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显而易见。因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利益,不同阶级利益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战争不可避免。这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构成了解放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是政治对峙、政治较量,更是政治敌对的极端产物,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背后必然是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这意味着整个民族又要承担巨大的伤亡和牺牲。

  残酷的战争催生了人们渴望和平的心愿,重建家园,建设新国家,是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强烈愿望。民主与和平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共识和呼声,社会各界都呼吁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建国。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民主与和平的历史潮流,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后不久,中共就公开发表了《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指出抗战胜利后,"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总方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认为抗日战争结束后,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使人民群众得以休养生息,应极力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8月25日中共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再次重申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提出和平建国、成立联合政府的方针

  在8月28日至10月10日长达42天的谈判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在重庆与国民党各派人士、各民主党派、社会名流、山城百姓等进行了广泛交谈,本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毛泽东特别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9月3日,中共代表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了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等11项问题的谈判提要,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然而,9月4日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国共谈判几经周折,充满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2、为维护解放区群众利益,必须承认解放区政权和共产党军队 

  蒋介石的谈判方针是,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因此,蒋在表面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承认和平团结的方针,并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对于解放区政权和共产党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至9月21日,谈判一度陷于停顿。

  3、提出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方案,中共可适当让步,削减军队

  在军队问题上,为了争取和平,共产党在谈判中做了必要的让步。提出了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表示中共领导的军队可以大量削减。当时人民军队人数已超过一百万,共产党方面提出改编为48个师,而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为263个师。方案遭到国民党反对后,共产党进一步作出让步,国民党方面提出军队将编至140个师,中共方面提出可相应改编为20个师,双方军队比例为l :7。经过共产党多次让步与力争,国民党方面才表示"可以考虑"。

  4、要求"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的民选政府",可让步缩小解放区范围

  关于解放区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解放区民主政府的存在是革命发展的结果,它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谈判一开始,共产党方面就提出"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的民选政府",但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承认解放区绝对行不通",将解放区斥之为"封建割据"。解放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为使谈判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

  5、国共双方共同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为使谈判获得进展,毛泽东表示国共双方在一起商量团结合作、和平建国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强调"和为贵",一定要用和平的方针来解决两党的争端。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其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

  6、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政治协商会议

  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团结",中国共产党广交朋友,与中国民主同盟会、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等民主党派团结协作,在1946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后,共产党人为"中国即将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而高兴,十分乐观地开始商定参加未来联合政府的人选,讨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搬迁事宜。在签署《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后,共产党人积极行动,于1946年2月下旬,开始裁减军队,动员官兵复员,3个月之内复员和转业官兵达24万人。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顺应民意,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局面,积极参与政治协商,筹划成立联合政府,复兴中华民族。可以说为了和平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人用尽最大的诚意。

  三、"为人民群众打天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

  自20世纪30年代起,影响中国命运的战争接连不断,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争起始,共产党拥有120万军队,武器装备是“小米加步枪”,第一批进入东北的冀东部队的最好运输装备是毛驴。然而,历时四年,作战双方兵力财力悬殊,开始不被看好的一方胜利了。而脱胎于黄埔军校的国军中央军,在创立初始的北伐战争中,以区区10万兵力,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拥有百万兵力,装备相对精良的北洋各派军阀。在蒋桂冯阎的中原大战中,什么狡诈的桂军,擅长防守的晋军,强悍的西北军,硬气的东北军,根本不是蒋军对手,纷纷改旗易帜,在表面上均对蒋介石俯首称臣。在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几十万红军的战争中,也是追着打了25000里,一直到陕西北部,红军只剩下了3,4万。抗战胜利后,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长官的蒋介石在国内外出尽风头,名声大振。在政治上,国民党是执政党,把持着全国性政权,掌握着国家机器,拥有巨大的政治和外交资源,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支持,各方面占尽绝对优势。国民党军队也处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除了接收100万套的投降日军装备外,还有源源不断美国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武器精良,仅美式装备的正规军近达500万,而且陆海空各军兵种相对齐全,各方面占尽绝对优势。至此,国民党的威望和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所以,当蒋介石判断自己综合实力最强,可以用枪杆子说话的时候,便逆历史潮流而动,拒绝了联合政府的民主建议,撕毁了重庆谈判的和平协议,撕下了和平的伪装,向国民党各部队发出密令,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1946年底,在国民党军的步步进逼下,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危机不断,困难重重,但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勇敢作战,坚决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一定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尽管战争初起时,国民党军队的暂时胜利似乎也证明了当时许多人的预测。全国各解放区在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受到重创:长江以北的苏中解放区和豫皖解放区全部沦为敌后;
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放弃46座县城;
张家口和承德地区一系列县城的丢失,使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阻断,同时也使共产党的中枢----陕甘军区的侧后受到严重威胁。蒋介石认为胜利在望,他对国军将领说,战场态势已明朗,共产党军队处于节节败退、处处被动之中,-----共军各部都已被压缩在狭窄的区域里,只要继续实施猛烈进攻,把他们切割成若干小股,然后赶进荒僻地带予以消灭已不容置疑。

  而中国共产党人正义在胸,沉着应对,领导解放区军民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坚持以消灭和打击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为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扭转了防守避战的被动局面,到1947年7月,共产党军队取得了不小战绩。于是,中共中央决定1947年夏季开始实施战略反攻:挺进中原,主动出击。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序幕。根据国共双方实力及战争发展态势,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较长的战争时间表,他说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要作长期准备,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后来解放战争的结果证明,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战争时间表都错了。国民党军一开始的猛烈进攻,最终并没有赢得胜利。而共产党军队赢得胜利的时间表也大大提前,在2年多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大翻盘,最后是反败为胜。

  解放战争期间,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面对衣服破烂、草鞋裹脚的官兵进行战斗动员时说,我们革命战士今天为什么这样苦?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身受的一切苦难,都集中表现在我们身上来了。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我们要咬紧牙关,奋勇作战,杀出一条血路,让中国人民永远摆脱苦难!为人民摆脱苦难、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军队,没有理由不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期间,就有1万多艘转运粮食、弹药、兵员和伤员的民船,跟随华中野战军穿梭于稠密的河网间。解放区的百姓在战火中也不惧生死,不少人和官兵们一起倒在泥泞之中,倒在枪林弹雨之中。淮海战役的胜利,也向世人作出了人心向背的历史诠释。共产党的军队在淮海战役中投入的主力兵团与敌方相比并不占优势,但人民军队的背后却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有几百万辆小推车,往前线送粮食、送弹药,同时往后方运伤员。而国民党军队一律靠空投,从一颗子弹到一块大饼都要靠空投解决。人民心里有杆秤,人民在共产党人的心中有多重,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谁能赢得民心,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谁。

   "为人民打天下",这使共产党的军队愈战愈勇、愈战愈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从领袖到高级干部和高级将领,一概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人们无法把士兵和军官相区分,因为他们的衣服是一样的,军装是一样的,补丁都是一样,吃的东西也是一样。而且军民关系就像一家人,共产党的官兵和老百姓在一个大水缸里喝水,一个锅台上做饭,甚至在一张热炕上睡觉。而老百姓则倾其所有,不畏战火,不畏牺牲,心甘情愿地支持拥护共产党。尽管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官兵,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人还不识字,也讲不出什么理想信念之类的大道理,但许多人坚信,跟着共产党为父老乡亲打天下,可以过好日子,可以熬出头,是最值得的,哪怕是流血牺牲。所以他们抱着希望追随共产党,倾尽全力相信、崇拜共产党,用所有的激情去实现心中的希望。用共同的奋斗去实现理想的目标-----

  在解放战争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最动人心魄的是战争参与者精世界的激荡。那些为了创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士兵,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的子弟,为了拥有梦想中的生活前景,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为激情似火的理想主义者。共产党人从政治领袖到军事将领,意志坚定,清正廉洁,置生死于度外。战争初期,毛泽东为了拖住胡宗南主力,以减轻其他战区压力,亲自率领中共中央和军委总部留在陕北转战。为了有更多的兵力在前线作战,毛泽东、周恩来身边仅带4个半警卫连,在陕北山峁中的37孔窑洞中运筹帷幄,与蒋介石调集的34个旅、25万兵力周旋,创造出“转战陕北”这一中外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淮海战场上,面对即将爆发的大战,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在动员会上向全体官兵宣布他和刘伯承司令员约定,准备在这场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决战中与官兵们一起烧铺草。邓小平以此表明他和刘伯承决心与官兵同生共死。而那些贫苦的农民子弟,他们刚刚分到土地便拿起枪杆,为了穷苦人不再受压迫而英勇作战。不识字的他们也许还不能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信念,但是他们知道跟着共产党为父老乡亲打天下是最值得的事情,哪怕流血牺牲,哪怕粉身碎骨。辽沈战役的关键一仗塔山阻击战,东北野战军四纵在没有防御条件的开阔地上阻击了国民党军队5个军兵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是仅有一个军兵力的四纵数天之内竟没让国民党军前进一步。阻击任务完成后,四纵撤离阵地,国民党军将领执意上阵地看看共产党军队为什么能够抵挡住轮番攻击。塔山阻击阵地上仅存着一道道普通的野战工事,但当他们看到阵地上的标语牌时沉默不语了,上面写着:"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所以,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既是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和军事将领,又是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士兵与农民。

  毛泽东曾有一个"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的题词,是解放战争当中为陕北郏县县委提的。当时,西北野战军决心消灭郏县的胡宗南部队。而彭德怀的西北军在陕北作战异常艰苦,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粮食。但是这仗必须得打,就跟中共郏县县委商量,把郏县县城打下来,最大努力得用三天,能不能给部队找三天的粮食。当时郏县老百姓第一天就把所有粮食拿出来,供部队吃一天;
第二天把所有的青苗砍掉,再吃一天;
第三天把羊和驴杀掉,再吃一天。作战的时候,老百姓就推车跟着部队,牵着驴、赶着羊在后面跟着,供部队吃饭。打完这一仗以后,好几年之内,这个县都不见驴,老百姓吃观音土。所以彭德怀说老百姓是我们的亲爹娘,所以毛泽东写了那样一句话:"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毛泽东还给郏县县委写信,反复提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要"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甚至特意控制部队人数,制定种种规章约束士兵行为,以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也能解释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最后夺取胜利,有一种让人时时感受到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四、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淮海战役中共产党60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的80万军队”?这是解放战争胜利50多年来,国内外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不断探究的重大而深刻的课题。共产党以一支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去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强大的军队;
从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到扩展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演绎的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一战而退,再战而败,三战而亡。打过长江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横扫敌军,此时的国共两军基本没有攻与守的战斗,只有追与逃的跑步,也就是说国民党全线大逃亡,败多胜少,而被全歼的战役比比皆是,兵败如山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历史大翻盘?

  的确,经过两三年血与火的战争磨砺, 一跃成为一股有如神助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强大军事力量。探究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像共产党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人民大众舍家支前,会有如此规模的作战后勤支援。从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历史轨迹。以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答案。

  战争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国共双方的决战与其说是在进行军事较量,还不如说是在进行政治较量,是在进行一场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也就选择了国家的未来命运,同时也使共产党人拥有了坚强后盾。

  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放战争中,每一场大战前,共产党军队都要下达后勤动员令。因为大军所至,维持作战的物资消耗极其巨大,粮食都以几千万公斤计,马料也是几百万公斤,弹药更是不计其数。,一场大战中,担架的需求量往往都在几万副。这些战备物资,军队不可能一边作战一边生产,都是老百姓筹集的。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帮助共产党军队作战?如徐向前攻打山西运城,久攻不下,方圆百里的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给共产党军队做攻城用的掩体,卸下的门板达17万块之多。这就是说,运城周围,十几万户百姓家都没有了门。没有门,家还是家吗?但是老百姓愿意,他们希望有一个好家,希望能过好日子。那时的老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
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所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国土上,得人心之多寡对于两党来说攸关生死,作战双方与其说是在进行军事较量,归根到底不如说是在进行人心的较量。

  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战争是要人民来打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那就是民心所向。当年战争爆发时,这个话题的核心便是:人民心里有杆秤,人心是历史的天平,在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最广大的百姓作出了他们的选择,并在战争中将他们的选择付诸行动,这个伟大的抉择创造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

  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创造解放战争奇迹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身后几百万的民众奋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享受到了世界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如此巨大规模的后勤支援。莱芜战役期间,鲁中地区参加筹粮、运输、救护等各种战勤服务的百姓达500万,直接在战场上为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提供作战服务的百姓达50万,而这一数字是前线上国民党军作战官兵数量的一倍以上。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等4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这些支援解放军作战的百姓携带着22万副担架,88万辆运输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的大车和小车。那些在战场上负伤的解放军伤员,被支前民工一一转运到老百姓的家里,无数子弟兵在百姓的照料下愈合了伤口、强壮了身体,重新走向战场。这些许许多多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境,心甘情愿倾其全部的老百姓,就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五、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力量,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和百姓贴得更近,党的最高领袖就住在老百姓的土炕上,身边就是老百姓的孩子。所以才会有转战陕北时,毛泽东率领的区区数百人的最高指挥部安然无恙,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他的20多万人马历时一年的围剿中,毛泽东就在陕北,就在陕北人民中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着眼时局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时刻保持清醒和自觉,"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中共除了打仗之外,另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定要实现土地改革的目标。当国民党在东北忙着接收城市的时候,共产党号召,所有的干部、所有的官兵都要到最贫穷的农民家去,把土地分给农民。所以,当农民把大牌子写着"张二狗二垧地"的时候,共产党已牢牢的扎根了。

    所以,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的长效机制,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因为土地改革给了农民新生的希望和真真切切的实惠。

1、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调动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
以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鉴于当时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必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开始向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重要转变。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到1948年秋,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一旦被解除,亿万翻身农民便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像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
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行动,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保卫解放区。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先后达148万人;
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青壮年当民工随军征战。林彪当年进东北时,只有10万人马,而辽沈战役后率军入关的却是百万大军。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源泉。

  2、积极发展解放区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在军事较量的同时,发展生产也是很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强调自力更生,坚决依靠人民。在解放区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从物力、人力上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战争服务。

  毛泽东于1945年11月7日和12月15日先后为中共中央写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和《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的党内指示。毛泽东指示全党:要"于明年发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增加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救济饥民、难民,供给军队的需要。"他说:"减租和生产两大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将最后地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支援战争,解放区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这是壮大解放区的实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的关键。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就是要把大多数生产劳动者组织起来,不违农时,减少误工。解放区政府及时发放农贷、工贷,以帮助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发展生产。中共中央还号召部队、机关和学校,在不妨碍战争、工作和学习的条件下,适当地参加生产劳动,以改善生活和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1946年,解放区的生产运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各解放区夏秋作物普遍增产。仅山东鲁南、渤海、鲁中、胶东四区共增产粮食68000多万斤,晋冀鲁豫解放区这一年共产棉花25000万斤。战争时期的山东解放区,虽然由于遭受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加上许多地方的严重自然灾害,生产力破坏程度大,但经过该地区党和政府采取救灾措施,到1948年秋季,农村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仅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中抢修铁路桥梁,购置战争器材、供应前方副食品及支前经费等项开支,就达人民币91528万余元,山东解放区担负50%左右。可见,山东解放区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为战胜蒋介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开展整党运动,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

  在战争和土改激烈进行的条件下,许多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想作风不纯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有些党员的阶级观点模糊,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在斗争中发生动摇,甚至包庇和袒护地主富农分子;
有的党员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多分多占土改果实;
有的干部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
也有些地主富农分子、流氓分子混入党内,甚至把持了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权,歪曲党的政策,作威作福,损公肥私,欺压群众。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整顿党的队伍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持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环节。"

  从1947年冬天开始,各解放区开展了整党运动。重点是农村基层组织。整党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肃清了党内的地主富农思想的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普遍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的队伍更加纯洁和巩固,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又及时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广大党员牢记党的教导,始终站在人民解放斗争的最前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艰苦的群众工作,使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护,使党的号召迅速地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入东方大都市的“十里洋场”,陈毅要求在起草《入城守则》时写上:"不入民宅。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毛泽东认为这条规定"很好"。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上海市民清晨出门,发现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抱着枪支整齐地睡在马路上,无不受到极大的震撼,这就是同国民党不一样的人民军队。美国《生活》杂志撰文称解放军的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推荐访问:解放战争 第三条 破产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破产及启示 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及启示 解放战争期间 标志着第三条道路破产的事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