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26 1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高校实施“2011计划”、开展协同创新的形势下,协同联盟之间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必将呈现急剧扩大之势,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文章在界定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流动研究生党员的三种类型,即科研项目流动型、互换培养流动型、离校挂职流动型,并基于协同创新背景下对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协同联盟齐抓共管协作机制等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协同创新 研究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商姚(1975-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书会(1970- ),男,内蒙古赤峰人,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辅导员专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联盟的高校研究生党建模式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F-12-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84-02

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党员人数和发展党员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党员比例不断攀升,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数也随之增大。尽管各高校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化了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但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面临着新挑战。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首次明确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协同创新。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提出了要在全国逐渐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高校要着力探索和建立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组建的校际、校所、校企、校地等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形成开放、集成、高效和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先后组建和挂牌了两个“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2011计划”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基于对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导师资源、项目资源等展开的协同创新共享模式,协同联盟之间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必将呈现急剧扩大之势,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是大势所趋。

一、协同创新形势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开放性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意味着在协同创新形势下,高校“围墙”式育人模式将成为历史,随着协同创新工作的展开和推进,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和类型在逐渐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显示出新的特点。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协同创新形势下在册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因项目合作、交换培养、离校挂职、教学科研等原因长期脱离原单位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单位组织生活的流出、流入的研究生党员,流入是指高校作为流入地接收流入高校的研究生流动党员,流出是指高校作为流出地组织关系仍留在高校的研究生流动党员。

一是科研项目流动型。“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是展开协同创新的初衷和目标,高校通常与校、所、企业、政府等就科研项目进行联合协同,高校导师通常会安排研究生长期蹲点项目地或到协作单位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有的长期脱离高校,这种类型在协同创新形势下理工科研究生党员中较为普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党员的流动较为分散、零散。二是互换培养流动型。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党员研究生其导师可能是协作单位的人员,这部分党员研究生可能到合作单位必修和选修相应的课程,并到协作单位相应的实验室利用相关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同时也有隶属协作单位的研究生党员的导师是大学教师,他们也可能到高校学习相关课程和利用实验室设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此外,还有高校与高校、境外高校之间实行的“2+1”或“1+2”研究生办学模式,互换培养型也是研究生流动党员的主要类型,其特点主要是研究生党员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模性。三是离校挂职流动型。主要是高校为支持地方建设进行人才支援而开展的校地协作,这种类型的研究生流动党员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地方政府根据地方需要每年或相隔数年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有一定的需求,离校挂职时间通常为半年到一年不等,这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二、协同创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

1.思想上重视不够,自身素质存在不足。一些高校党组织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属于“额外”工作量。一方面,居于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导地位的党务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由于专业培训的滞后,有的对流动党员的党建知识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对流动党员这一概念都不甚了解,因此无从谈起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研究生流动党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党性意识淡薄,离校返校不主动与学校党组织联系和汇报,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这是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实效的重要因素。

2.服务不周,配套制度滞后。《意见》从宏观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一些高校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的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缺乏目标化管理和考核约束,因此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比较被动,长期游离于高校党建中心工作之外,流于形式与表面的工作,如只是简单地转发一下上级文件,日常管理不规范,放任自流,给高校党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管理手段落后,方法欠缺。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较为健全和完善,但通常不适应研究生流动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教育管理中的惰性,很多高校党建工作者在方式方法、管理思路上缺乏创新,墨守成规,主要依靠已有经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和人才优势,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手段来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由于教育管理手段上的落后,方法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社会党组织不健全,落实不严。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是独立而单方面的工作,需要高校和协同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目前,一些社会企业单位轻视党组织建设,将企业党组织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党组织,因此从高校流出的研究生党员无法参与正常的组织生活,更无从谈起对研究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三、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上讲,一方面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巩固党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中的领导地位、发扬和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1.致力常态化,建立健全协同联盟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党组织要将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推进,应根据《意见》的相关办法,结合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类型和特点,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强化意识,创新管理思维,经常性地分析学校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着力提高教育管理素质和水平,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做到对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致力将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高校与协同单位共同承担起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培养教育的重任。要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对接,建立健全协同联盟沟通协调、密切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切实把研究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共同做好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2.加强教育,不断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研究生流动党员普遍具有独立性强、学术交流兴趣大、组织观念淡薄等特点,因此学校党组织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切实加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一,学校对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政策要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加强普及宣传,在研究生党员“流出”之前和“流入”之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和培训,教育研究生流动党员要遵守规定并严格完善相关手续,以加大强化教育管理的刚性;其二,高校党组织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要把对研究生流动党员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热情的关心服务结合起来,在感情上贴近他们,在思想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党性意识和归属感、责任感,从而增强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3.立足创新,探索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技术现代化。协同创新联盟中高校应承担起研究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角色,因为高校无论在硬件设施、信息还是人才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动态流动性,在对其教育管理中,高校应积极探索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动态化管理。一是由流出地党组织利用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研究生流动党员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建立健全研究生流动党员的信息库建设,以便于及时掌握流出流入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打基础。二是保证研究生流动党员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学校在健全相应制度的基础上,做好信息沟通工作,确保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信息的及时传递,依托网络平台,积极设计开发适合新形势的管理软件,如在互联网上设置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网页、电子邮件、QQ等各种渠道,使党组织和研究生流动党员之间保持联络,确保组织与党员不断线。三是可借助所建载体进行研究生流动党员身份确认,研究生党员流向哪里,只要在网络载体系统中录入姓名学号即可登录进行识别与认证,就能较快获得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以便于所在流入地党组织及时将其纳入到党员队伍中进行教育管理。

做好高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在协同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高度重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深入扎实的工作举措,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式,切实做好研究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利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张志浩.创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丁东锋.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J].党政论坛,2009(1).

推荐访问:协同 教育管理 流动党员 研究生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