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7篇

时间:2022-10-24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7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1

近日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收获很多,尤其是第三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其中的“情景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对实际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笔者就情景化教学谈几点看法。

情境是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情境对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不仅使学习过程称为对知识本身的接受,将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三,情境增加了学习活动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政治课的理解是机械性的“读读、背背、写写”,对教材的质疑探究少,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少,课堂难以充分激活学习主体的生活体验,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式学习成为课堂常态。鉴于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有“情”的全面渗透,以情激趣,建构一种知情交融、情理兼备的课堂。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并且能够对教材中的问题及观点展开充分的批判性质疑时,政治课堂便能够实现从“机械式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变。

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中,教师以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三国时,诸葛亮因马谡兵败街亭而陷于被动。当魏将司马懿乘胜率十五万大军攻城时,蜀兵防守十分薄弱,无一员大将在诸葛亮身边,仅有数千名士兵留守城内。教师设问:你知道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吗?学生答:诸葛亮给司马懿唱了一出“空城计”。教师问:为什么“空城计”能够成功?学生答:诸葛亮神机妙算、演技好等;司马懿谨慎小心,反而错失良机。教师补充:诸葛亮说如果对方是司马昭和曹操,自己是绝不敢实施此计的,由此可见他的神机妙算是符合哲学原理的。请对此进行分析。学生联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进而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点。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等问题。政治课堂不仅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当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影响,使其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情”的融入能够推动课堂建设,使课堂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情境既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情意的、问题的,又可以是物理的;既可以是虚拟的,又可以是真实的;既可以是基于学校与课堂的功能性的,又可以是基于社会的、自然的、日常生活的。根据情境创设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1)通过联系生活创设的情境(2)通过图像创设的情境(3)通过实物创设的情境(4)通过动作创设的情境(5)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6)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情境(7)通过背景知识或场景创设的情境。(8)通过问题创设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情境,都要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2

今年暑期,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涵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3

上学期末,名师工作室的前辈推荐我们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当我看到余文森博士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急切地想要阅读地想法。暑假里,我开始静心阅读,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这就首先要有合格的学科老师,合格的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和教育的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些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在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得到拓展,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以生为本,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兴趣,通过学习使之发展为自己的特长的做法是对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从而节约出时间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做”,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天写“工作日记”,反思自身一日之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4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系统性教学、热点教学、实用性教学、思辨性教学等教学原则,并以培养学生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况,形成政治认同,将其内化于心。教师要创设政治教学活动,在政治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促进其政治认同。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会议活动创设政治情境,让学生自愿担任各个角色,扮演主席团、总理、代表团等,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说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讲解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G20峰会、亚投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指示内容开展辩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通过设计可辩性主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辩论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具有可辩性,如如何看待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通过争议让学生展开理性辩论。此外,还辩论活动还应坚持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探究、辩论碰撞思维,从而在帮助学生个体形成理性精神。在开展的辩论探究活动中,应设计合理的问题梯度供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氛围、设计争议情境让学生进行集体探究和辩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3、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向学生提问、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实中某一官员贪污案为例,提出为什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权力为什们要接受监督、如何用好自己权力?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思考问题、搜集材料、课堂讲解等步骤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获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養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及当地社会问题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实践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视野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5

今年暑假,泰兴市高中政治名教师工作室组织各成员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通过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三个部分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通过阅读,我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014年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第三章“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中讲到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文中认为:真正的学校教育教学是教人,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正如傅树京教授所指出的,教育的真谛在于“首先,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第八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凸显学科本质特性,展示学科独特魅力。书中指出:“各学科具有独特价值和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分科教学存在的根本理由,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本质特性,这本来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我认为政治学科的本质特性是“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在讲授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五“中国与联合国”这一框题时,通过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明确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决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科的本质特性,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6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相比于三维目标更具有一个整体性,它可以说是知识与内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体,最终三者有机统一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来,充分体现到学生的素质发展中来,让学生确确实实作为一个学习活动主体去自主发展和学习。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注重从学生的内在性、人文性和教育素质性出发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核心素养相较于三维目标更注重于学生的综合性培养,更注重于作为人的一个整体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是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内在发展内在要求,更是新课标规定的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必然要求。

为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政治素养,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中教学策略以追求建立有效教学为基准的,对于师生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篇7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随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学校。中国基础教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一、什么是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随着阅读,我在这本书中都一一找到了答案。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了解他的内在素养。正如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2、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3、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4、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有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东西。

二、“完整的学习”和“原生态学习”

教育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这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这就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关键的抓手。

1、“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①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与原生知识、真实现象之间直接会面,发生挑战的机会被取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对新现象的透视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课堂教学最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②思考环节。学生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课堂是回避问题因而也无需思考的课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这样的教学,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深度思考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又称为“通用式”。

2、“原生态学习”。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生主体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的经验、思维、情感的学习,即个性化解读的学习。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

③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

④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⑤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三、“对分课堂”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理念为:基于核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据三大教学基本理念,详细阐述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主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抓住课堂,抓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抓住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等核心问题,回归到教学的本意。为此可以通过做“加减法”逐步推进。第一、减一点老师的包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第二,减一点无效的灌输,加一点有效的实践;第三,减一点老师的霸权,加一点学生的表现;第四,减一点刻板的说教,加一点情感的交流。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舒畅,充满了乐趣,生机勃勃。

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素养 有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7篇作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观察 从教走向学: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感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