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时间:2022-10-22 11: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抗药性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属膜翅目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e),是当今国内外研究最多、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天敌昆虫之一。近年来,赤眼蜂被广泛用于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等农林害虫,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赤眼蜂。但由于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化学农药对非赤眼蜂靶标害虫的防治,使赤眼蜂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化学农药的伤害,影响生防效果。有报道显示,赤眼蜂对某些化学农药的抗性,在种间和同种不同种群间均有差异,说明田间存在具有较高耐药性的赤眼蜂种群一。本研究选择了代表常用化学农药类型的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3种药剂,进行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区的种群对其抗药性的测定,以期为选择利用或培育赤眼蜂抗性品系,探索天敌与化学农药协调的害虫防治技术及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来源及饲养

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种群均引自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在室内(温度25℃,相对湿度70%~80%)用柞蚕卵续代繁殖,当赤眼蜂发育至蛹期时备用。

螟黄赤眼蜂的5个种群分别为一面坡(黑龙江省尚志市玉米田)、农场(吉林省长春市稻田)、果树(吉林省长春市果园)、生产螟(吉林省长春市蔬菜田)、牡丹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玉米田)。

松毛虫赤眼蜂5个种群分别为亚布力南(黑龙江省尚志市玉米田)、土头沟(黑龙江省宾县玉米田)、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杨树)、松毛虫(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田)、亚布力(黑龙江省尚志市玉米田)。

供试寄主为柞蚕卵(柞蚕茧秋季购于吉林省敦化蚕业站,冷库保藏后备用)。

1.2 供试药品

供试药剂为溴氰菊酯(deltamethrin),由艾格福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灭多威(methomyl)原药为山东济宁化工厂产品;辛硫磷(phoxim)为天津农药厂产品。

1.3 生物测定方法

采用浸寄主卵法,测定各供试赤眼蜂种群对溴氰菊酯、辛硫磷、灭多威的LC50。设7个浓度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将各供试赤眼蜂种群按蜂卵比1:30,在温度25℃,相对湿度70%~80%的黑暗条件下产卵24 h,去除种蜂后移至发育室(自然光,其余同前)培养。将发育到蛹期(赤眼蜂产卵后第7天)的寄生卵(50粒),分别浸在不同浓度的处理药液中2 min后取出,自然晾干。然后放入直径为4 cm,长为10 cm的指形管中,用纱布封口后,置人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箱中培养发育。以能够羽化出的蜂作为活蜂,剖开柞蚕卵,在解剖镜下统计其遗蜂数量,计算其死亡率,用Polo软件计算LC50、置信限及斜率。

2 结果与分析

为便于比较同种赤眼蜂各个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将同种赤眼蜂对某一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最低种群的LC50设为1,用相对倍数比较其与其他种群以及其他种群种间的抗性水平。

2.1 螟黄赤眼蜂不同种群蛹期对杀虫剂抗性水平

表1是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对螟黄赤眼蜂不同种群蛹期的生测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各供试种群对不同药剂的反应有所差异。

灭多威对螟黄赤眼蜂农场种群的LC50最低,为301.86 mg/L,一面坡、果树、生产螟、牡丹江种群分别为其1.93、2.53、6.62倍和6.72倍;溴氰菊酯对农场种群的LC50为33.29 mg/L,牡丹江、一面坡、果树、生产螟种群分别为其39.08、19.45、14.14倍和5.35倍;辛硫磷对农场种群的LC50为37.37 nag/L,牡丹江、一面坡、生产螟、果树4个种群分别为其29.76、22.03、8.01倍和3.49倍。3种杀虫剂均为LC50最高值出现于牡丹江种群,最低值为农场种群。

2.2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种群蛹期对3种杀虫剂抗性水平

结果见表2。

灭多威对亚布力南种群的LC50为69.90 mg/L,土头沟、徐州、松毛虫和亚布力4个种群的LC50分别为其12.13、7.66、9.52倍和14.17倍,抗性水平趋势为亚布力南种群<松毛虫种群<土头沟种群<亚布力种群<徐州种群。

溴氰菊酯对松毛虫赤眼蜂亚布力南种群的LC50为2.28 mg/L,其余4个种群与其相比为:松毛虫种群(73.12倍)<徐州种群(272.88倍)<亚布力种群(286.83倍)<土头沟种群(288.16倍),后3个种群的抗性水平相近,其LC50相差无几。

辛硫磷对松毛虫赤眼蜂亚布力南种群的LC50为12.84 mg/L,另4个种群与其相比为:松毛虫种群(11.84倍)<土头沟种群(26.35倍)<徐州种群(38.96倍)<亚布力种群(50.38倍)。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有差异,但都以亚布力南种群的抗性最低;对溴氰菊酯抗性最高的是土头沟种群,而对灭多威和辛硫磷抗性最高的均为亚布力种群。

另外,松毛虫赤眼蜂对灭多威、溴氰菊酯和辛硫磷抗性最高种群的LC50分别为亚布力种群(990.71 mg/L)、亚布力种群(5 653.971 mg/L)和徐州种群(749.63 mg/L);而螟黄赤眼蜂对灭多威、溴氰菊酯和辛硫磷抗性最高种群均为牡丹江种群,LC50分别为2 028.021、1 301.081 mg/L和1112.31 mg/L。可见松毛虫赤眼蜂除对溴氰菊酯的LC50远远高于螟黄赤眼蜂外,对其余2种药剂的LC50均低于螟黄赤眼蜂。表明赤眼蜂种间存在抗药性差异。

3 讨论

通过抗药性测定可挑选出在自然条件下已具有较高耐药性的赤眼蜂种群,直接大量繁殖利用或用于实验条件下进一步培育出更高抗性的品系。赤眼蜂的高抗药性品系虽难以选育,但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种群已形成的抗性水平有差异,且有的种群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的差异。

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各5个种群中,均有一个对3种杀虫剂都相对敏感的种群,螟黄赤眼蜂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松毛虫赤眼蜂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它们的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余的4个种群。其原因可能是敏感种群原产地杀虫剂使用水平低,田间缺乏抗性选择压力,但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证明。

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毒力测定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是繁殖条件和处理时的温、湿度等。在室内连续繁殖多代,赤眼蜂的生活力有所下降,抗药能力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螟黄赤眼蜂来说,柞蚕卵不是其最适寄主,连续繁殖多代以后,其抗药性能力可能有明显下降。由于供试赤眼蜂不同种群的采集时间不同,测定前各种群在室内的繁殖代数不同,因而可能影响试验结果。但本研究尽量将繁殖和试验条件控制一致,抗性测定结果对其他赤眼蜂种群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有关赤眼蜂抗药性的影响因子及抗药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推荐访问:赤眼蜂 松毛虫 抗药性 种群 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