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油画作品中东方意蕴的艺术语言

时间:2022-10-20 16: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常书鸿是中国早期油画的代表者和探索者之一,他画中的那种典雅、宁静、充满诗意的表达,充满浓浓的中国风。画界对常书鸿的油画造诣早有定论,评价甚高。但国内外对于常书鸿的报道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敦煌学成就上,而研究他油画艺术高度以及对中国油画民族化探索的很少,这与常书鸿在油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不相匹配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詞:常书鸿;油画作品;东方意蕴;艺术语言

常书鸿晚年时期的画作,在形式上多了几分装饰性意味,一些静物作品中展现了这一点,如:《牡丹》、《扶桑》、《豆》、《丁香花》、《葡萄》、《水仙》、《大理花》、《向阳花开瓜果香》、《牡丹和香炉瓜》和《牡丹与菠萝》等。这些作品无疑的都给人一种积极上的态度,这体现了常书鸿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对生活怀有热爱之情。可以说常书鸿在敦煌工作的那段时间,使他对艺术的真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类那种精神寄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当所有的这些体会反映在常书鸿油画创作上的时候,他画中的事物多了几分安静、祥和之气,也体现了常书鸿对中国儒、道、释等文化精神的切身感受。完成于 1973 年的《扶桑》,虽是寥寥数笔,确是画家的用心之作。常书鸿用极其简练概括的手法,画出了扶桑的枝叶和花朵。大红的花朵几乎用纯色画之,凌乱的枝叶间透露着几分中国画的写意味道,笔触灵巧中透露着苍劲。整幅画作就用了红、蓝、黑三种颜色组成,不但没有显得单调,反而使画面的冲击力变得更强了。用最少的色彩表现出大气象, 就如同黑白水墨一般,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常书鸿 1983 年的风景写生作品《香山》,更是继承了他画《扶桑》时逸笔草草的作画风格。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已经完全褪去了留法时习得的写实主义画风,所表现事物虽没有细节刻画,看似乱涂一番,实则内涵章法。只是这种章法不再是传统艺术上似与不似的评价标准,这时已知天命的常书鸿已经到达了大象无形的境界。他意在通过作品表现一种状态,一种气势,一种生命力。1985 年作与纸上的《令箭荷花》,在表现技巧上与《香山》相比有着过犹而不及之处。此时的常书鸿对所画物体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结构上一再提纯,寥寥数笔,仅用红绿两种补色就把令箭荷花的那种旺盛生命力展现了出来。行笔上更加随性,稚拙、苍劲的笔触使画面更加耐人寻味。

1982 年常书鸿迁往北京居住,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常书鸿仍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油画事业而安享晚年。他一直在不断的画着、探索着如何才能将油画艺术境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维度。这一时期所画的静物花卉作品,呈现出大气豪放而又不失婉约细腻之象,透露着率真、苍老之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大写意风格。画面效果非常讲究气韵、风度,这无疑是受到了敦煌艺术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家峡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常书鸿经常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作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它是由中国自己的工程团队独立设计、独立施工、独立完成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刘家峡地处甘肃省永靖县内,水库面积达到 130 平方公里,因拥有可与桂林山水媲美的两岸奇峰和别样的湖光水色,被誉为高原上的东方明珠。如果没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想表现好这样一座气势雄伟的水库景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刘家峡水库速写》在构图上采用了纵向延伸的方式,顺着水库的方向视野慢慢消失在远山之中。这幅画意在表现水库发电时大量的水从水库咆哮而出的震撼场面。画面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作者采用刮刀大刀阔斧塑造形体的痕迹,尤其大面积的白色处理的简洁而大方,气贯如虹。《刘家峡小稿》采用的是与《刘家峡水库速写》不同的构图方法,横向的构图使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更是增加了刘家峡的几分壮观。画面中既有对山体的细碎塑造,又有对水的大面积平面化的处理,形成了对比,产生了节律。只有心胸宽广、做人坦荡的人才能创作出大气象的优秀作品,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常书鸿具有包容性的博大情怀。

常书鸿创作这幅作品是想向那些对学术、对理想不断追求的默默无闻的工作者致敬。他认为人类的智慧殿堂就像巍峨的珠穆拉玛峰一样,一些人只是远远的看着,一些人只能到达山脚,而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勇攀高峰。这也映射出常鸿是一位意志坚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把画中的珠穆拉玛峰看做是敦煌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在,而攀登者就是常书鸿本人,在重重困难面前他选择了勇往直前。经过深思熟虑构思过的画面,构图饱满、冷暖对比强烈,大面积的冷色调使珠峰顶端的暖红色格外显眼。这人迹罕至的冰山之间,一群登山队员正背着沉重的行李匍匐前进,大有山高人为峰的气魄在里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关于珠峰题材的创作,常书鸿一共画了五幅,分别是:1978 年《攀登珠峰初稿》1982 年作于北京的《绿花瓶》,虽说是一件静物绘画作品,在题材和政治意义上都无法和《献给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同志们》相比,但仍充满了沉雄博大之气。赋予平凡事物以人性光辉一直都是艺术家追求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无论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这幅画的背景几乎被处理成平面的暖灰色调,但仍在微妙之间感受到物体的阴影所在。花瓶里插着的四朵盛开花朵雅致绚丽、雍容华贵,在繁枝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花瓣和叶子以及花瓶的笔触随形而施,无明显的边缘线和结构线但立体感仍然很足,这说明此时的常书鸿已经达到了形色结合的最高境界。严谨的构图,有序的结构,左下角鲜红的印章与花朵遥相呼应,增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刘晓毅.常书鸿油画民族化研究[J].中国油画,2009(04)

[2]许江.中国油画的历史使命[J].美术,2011(01)

[3]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 1979 (04)

[4]刘晓毅.常书鸿艺术思想与创作研究[C].中国美术学院,2005

[5]赵声良.常书鸿先生早年艺术思想探微[J].敦煌研究,2004(03)

[6]吴智江.浅析常书鸿早期油画的民族风格[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7)

[7]王伯勋.油画·民族化[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推荐访问:意蕴 油画 语言 艺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