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汉画像石的分期及特色

时间:2022-10-20 0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淮北市汉画像石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一时期的雕刻风格及特征都有较大差异。画像石较具有本土特色,时代延续长,种类较为丰富,画面布局别致,且不乏题材新颖的画像。

关键词:淮北市;汉画像石;分期;特色

根据对淮北汉代画像石的考古调查和整理研究发现,淮北汉代画像石种类较为丰富,基本涵盖了国内汉画像石的所有类型。包括汉代石棺墓画像石、汉代画像石墓画像石、汉代祠堂画像石、汉代石阙画像石,特别是淮北所独有的抱鼓石形汉代祠堂画像石,作为新的一种汉画像石类型,填补了中国汉代画像石种类的空白。[1]淮北市汉画像石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挖掘淮北汉画像石的内涵,对其进行分期及特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北汉代画像石的分期及雕刻风格

综合淮北汉画像石的出土情况、雕刻风格的对比,可以将淮北市汉画像石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每一时期的雕刻风格及特征都有较大差异。

1、早期阶段。淮北汉代石棺墓出现时间最早,流行于西汉中晚期。2009年4月,淮北市东区办事处建设工地发现汉代画像石棺墓,该墓历史上未遭盗掘,保存完整。这座石棺墓时代为西汉中晚期,是淮北市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汉代画像石棺墓,它的发现为研究早期淮北汉代画像石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淮北汉代祠堂画像石在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例如,在杜集区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发现的“抱鼓石”形汉代祠堂画像石,石面加工粗糙,画像拙朴简单,雕刻技法为阴线刻加麻点,与山东滕州滨湖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画像石雕刻技法较为相似 。总之,这一时期出现的汉画像石石面打制粗糙,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线条粗壮有力,图像刻画较为简单,造型略显拙朴,整体上显现出汉画像石早期的艺术特点。

2、中期阶段。新莽至东汉中期,这一时期,淮北汉代画像石墓大量出现,画像石主要被配置在墓门位置,铺首衔环、双龙穿壁是最为常见的内容,少数画像石上发现刻有四灵、车马出行、祥禽瑞兽以及升仙、辟邪题材的画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煤气公司工地发现一座砖石结构的汉墓,文物部门清理出一块带有纪年题刻的画像石。这块画像石为墓门,除刻画了常见的朱雀和铺首衔环图像,还刻有隶书字体的“建初四年”榜题。“建初四年”画像石是淮北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第一块纪年画像石,为考证和研究淮北汉代画像石分期断代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新莽至东汉中期,单开间平顶式的汉代画像石祠在淮北出现。根据考古发现,这种小祠堂一般建立在墓葬的上端,一般后壁石刻画楼阁、墓主人夫妇跽坐、拜谒 、羽人朱雀等场景,两侧壁石刻画建鼓舞和宴饮图像,屋顶盖石内壁刻画金乌和蟾蜍图像。这类祠堂淮北市发现较多,例如,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画像石祠堂构件,图像为楼阁人物,刻画内容以及雕刻技法与徐州铜山县发现永平四年画像石祠堂较为相似。“抱鼓石”形汉代画像石祠在这个时期制作趋于精致,图像刻画技法成熟,画面配置井然有序。如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这一时期的淮北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为剔地浅浮雕、减地凿纹平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在少数的画像石上还发现朱砂在画像上描绘的痕记。画像布局疏朗,内容刻画较为准确、生动。画像周边出现装饰性边框,但是边框纹饰简单古朴,少有繁缛复杂的刻画,这种风格也成为淮北汉代画像石的重要特色。

3、晚期阶段。即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的淮北汉代画像石墓依然是多见于小型墓葬中。大型多室砖石结构的画像石墓则以古城汉墓最具代表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号墓出土了阴刻隶书“光和五年”四字的纪年砖,为古城汉画像石墓的断代提供了有力佐证。根据现有资料,淮北汉代画像石祠堂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依然是单开间平顶房屋式和“抱鼓石”形两种类型的祠堂。2016年淮北市上海餐厅建设工地发现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小型画像石祠堂有比较详实的考古发掘资料,可以明确判断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更为复原单开间平顶房屋式祠堂提供了实物依据。这四块石祠画像石包括石祠的后壁石1块、侧壁石2块,盖顶石1块。 “抱鼓石”形汉代画像石祠在这一时期趋于精致,图像刻画技法成熟,画面配置井然有序。制作更加考究,剔地平整,图像配置有序,刻画非常精美。如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出土的几块“抱鼓石”形画像石。其中一块画面内容为伏羲、女娲、陆吾、车马出行。目前,对淮北汉代石阙画像石的研究尚处于认知阶段,但是从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淮北市所发现石阙上的画像雕刻技法成熟、制作工艺精致,应是东汉中晚期的产物。总之,淮北汉代画像石墓、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在东汉中晚期皆有发现,内容多是以象征祥瑞、辟邪、升仙的图像为主。雕刻技法基本上采取减地浅浮雕的方式,阴线刻的技法伴随浅浮雕运用更为成熟,作品风格趋于细腻,刻画形象亦更加生动。

二、淮北汉代画像石的特色

1、淮北汉代画像石出现时期早,时代延续长,种类较为丰富。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多年来的整理研究,淮北汉代画像石最迟于汉武帝后期出现,其后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兴盛,直至东汉晚期的大型汉墓中画像石依然在使用。在两汉近四百年的的岁月中,淮北汉代画像石由刻画在石棺上的简单画像逐步向复杂的汉代墓葬画像、汉代祠堂画像、汉代石阙画像过度发展,其中还形成了一种独特汉代画像石祠堂——“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目前,汉画像石学术界对于汉画像石认识和研究的范畴为墓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画像石三个种。根据公布资料,迄今只有山东南部相关区域和江苏徐州发现墓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画像石。因此,淮北市应是国内第三个同时拥有墓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画像石的地区。

2、淮北汉代画像石风格独特,画面布局别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淮北汉代画像石成熟时期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浅浮雕同时辅以阴线刻为主,通过剔地把所要表现的物体轮廓凸现出来,然后用纤细流畅的阴线刻刻画出物体细节;淮北汉代画像石很少在画面边缘附加边框,即使是表现几幅内容不同的画面,中间也不用横框线隔开,画面边框很少用繁缛华丽的花纹加以修饰;淮北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布局追求疏朗简朴、错落有致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上,采取了非常饱满的章法,即使画面中只有一幅物象,也尽量占据空间,达到最大的饱和度,其四周空荡无边,不依赖于附属物的衬托而独立存在,好像一人一兽概括了整个世界,具有顶天立地之势,画面整体感的效果比较强烈,更致力追求恢宏向上的雄壮气势;淮北汉代画像石上经常可以看到双面人的持戟门吏画像。如右侧这张“持戟门吏”画面上头戴进贤冠,持戟而立,按正常的画法,只能画出他的一只眼睛和鼻子,也就是侧视图像,而这幅画像却雕刻了两只眼和鼻子,无疑,这是汉代雕刻工匠的艺术创造。淮北汉画学者高书林指出这种雕刻艺术形式是两千年前的立体绘画。实际上这是汉代匠师们在雕刻绘画艺术上的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刻形式的应用,它的艺术特点以及画像中所蕴含的文化象征寓意尚需我们深入研究分析。

另外,淮北漢代画像石中高浮雕的作品较为少见,但在个别画像石上仍然发现了这种雕刻技法的出现。高书林先生《淮北汉代画像石》收录了一块淮北市早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已佚失),该画像石为门楣石,中间位置刻有高浮雕的羊头。

3、淮北汉代画像石内容更加热衷于描绘神鬼世界,同时不乏题材新颖的画像。淮北汉代画像石描绘辟邪、祥瑞以及神鬼内容的画像很多,祠堂里、汉墓内的画像上类似题材多为常见。根据统计,已发现的淮北汉代画像石,近60%的刻画题材是双龙穿壁和铺首衔环,这些题材的画像石都出自于汉墓中,基本配置在墓门位置;这些墓葬大多体量不大,或是单室墓或是前后室墓,大型多室墓只有古城汉墓孤例发现。双龙穿壁和铺首衔环画像石的寓意和功用就是辟邪升仙,它们在淮北大中小型画像石墓中的大量发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这里的人们对光怪陆离神鬼世界的特殊偏爱,从而导致这类辟邪升仙题材的画像广受欢迎。在淮北汉代画像石中,经常可以看到汉代的雕刻匠师们在刻画辟邪升仙的题材的匠心独运。如淮北市看守所出土的“羽人引导龙虎交尾”的画像石,用羽人引导青龙白虎交尾画像来隐喻通过修炼房中术来得道升仙的方法,此类画像是汉代的匠师们在表现升仙题材的创新之作,艺术风格上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结语:总之,我们认为淮北汉代画像石内涵丰富,时代特点鲜明,特别富于神话性、历史性和社会生活性,又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故有特别的研究价值。无论从内容、种类或数量上,还是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皆可以与全国各地出土汉画像石相媲美,其蕴含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汉代画像石祠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5页.

推荐访问:淮北市 特色 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