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时间:2022-10-19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低碳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自主创新-能力、能源发展战略、森林资源发展和湿地保护诸方面,仍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控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应立足国情,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尽快从相对减排走向绝对减排。

[关键词]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

能源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4-0016-04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目标和重点领域有根本性差异。我国低碳发展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得到一定控制。多年来我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展植树造林、实行计划生育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努力,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了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注入新活力。IEA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4.97kg-CO2/US$,2008年为2.50kg-COO2/US$,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了49.7%,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6.1%。“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9.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20%。

2.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惊人。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虽然排放强度得到一定控制,排放总量依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最重要的排放源:1994年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约28亿吨,2008年增长到65亿吨(IEA数据);尤其是2000年以来,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根据IEA数据,2000~2008年期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45%,其增量占全球排放增量的48.1%。2008年我国人均排放4.91吨,虽然只是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40%,但已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

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有所优化,结构型矛盾仍然突出,控制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到2009年为10.3:46.3:43.4,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第二产业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居高不下,钢材、水泥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GDP目前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经高于20%,能源燃烧温室气体排放占25%。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决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4.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当前开展的节能降耗、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度一致,并提供新动力,将带动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在新一轮经济与技术竞争中争取优势地位,抢占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我国高耗能产业已进入饱和期,可以满足相当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高耗能产业不应也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潜力大,同时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领域节能降碳潜力明显,这些都可为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以及更长远目标奠定基础。

二、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我国现在使用的能源技术仍然大量依靠进口,能源装备制造能力大而不强。我们需要在煤炭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核电、水电、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的高效和清洁的能源转换利用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其挑战十分严峻。

同时还应看到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我国具有一定后发优势。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渐强,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研人员数量水平和科研条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另一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发展低碳技术具有起步不晚、成本较低、市场较大、产业化较快的优势。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可能实现在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使低碳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这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对碳排放的“锁定效应”,而且可以通过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赢。

三、能源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解决能源短缺,能源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投资瓶颈问题,煤炭行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行业实现了投资和运行的多元化,发电领域引进了竞争机制,石油天然气行业也进行了企业的改制上市,进入了国际竞争领域。能源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初步解决了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制定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991~2008年我国以年均6.2%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6%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8。这些非凡的成绩证明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符合当时需求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需求出现超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世纪后20年平均0.4左右,提高到连续3年大于1,最大超过1.5。200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平均达到8.9%,远高于同期世界水平(不到2%),温室气体排放也成倍增长,超越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要求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而我国在这方面面临巨大挑战。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过多地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拉动,使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国家,其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0%。工业中重化工业比例大,各种基础原材料的消耗量惊人,加工业普遍附加值

低。第二,相关能源转换和用能装备技术能效依然偏低。第三,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长时间维持在70%左右,而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不到30%;就排放而言,产生相同热量,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30%和60%,煤炭及煤制品(气)在我国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中的比例超过80%,我国单位一次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30%。煤炭的过量开采和燃用也带来了诸如土地沉降、酸雨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第四,盲目追求片面增长的思想观念依然盛行。由于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一,在单纯追求C-DP增长的发展观驱动下,仍然有不少人把能效和温室气体指标当作软指标,担心节能减碳将阻碍经济发展速度。

实施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重要内容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从“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方向转变,向科学、绿色和低碳的能源战略迈进。“科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实现节能提效基础上的科学的能源供需平衡;“绿色”(环保)是指实现环境友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低碳”是指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就我国能源而言,绿色和低碳在工作方向上高度一致,互相促进。

四、森林资源发展和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一方面需要努力控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的碳吸收汇能力和湿地的固碳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2008年进行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明,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62亿公顷,蓄积量19.61亿立方米。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36%,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除植树造林外,我国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1980~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排放约30.6亿吨二氧化碳。近年来我国碳汇工作得到进一步开展,2008年全年共计完成造林任务7157万亩,比2007年增长22.1%,完成义务植树23.1亿株。此外,我国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7%,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目前我国尚有0.5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0.54亿公顷左右的宜林沙荒地和相当数量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未利用地,应该说可以实现2020年森林建设目标,但需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第一,在这些宜林地中,立地条件较好的仅占13%。从区域看,现有宜林地约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等干旱地区,其余的也多分布在一些石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植树造林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第二,森林资源总量不大质量不高。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3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9.42立方米,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和15%;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20%,乔木每公顷蓄积量约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第三,森林灾害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巨大。以2008年初南方多个省市区遭受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为例,据估算,此次灾害损失森林蓄积量高达3.4亿立方米。第四,未来木材需求量存在一定变数。据估算,我国目前年木材需求量约为3亿立方米,其中50%左右依靠进口,未来我国木材的使用量会持续增加,这对我国森林蓄积量带来相应的影响。

此外,天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保护湿地的任务十分繁重。

大力发展和保护森林和湿地、建设绿地对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各国对原木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我国木材进口将变得更加困难,加强森林建设和保护有利于提高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和自给率。

五、正视挑战,抓住机遇

走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必须着眼长远,着手当前,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逐步把以高排放为特征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变到以低碳为特征的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上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以高的资源消费和高碳排放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在完成工业化过程中,同时向以低碳为特征的生态文明迈进,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当前我国低碳发展应围绕如何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中期目标来开展,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合技术进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积极推进低碳消费;三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从长期看,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尽快实现登顶,从相对减排过渡到总量限控,之后实现绝对减排。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尽快从相对减排走向绝对减排,实现经济发展与排放的逐步脱钩,不仅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保护全球气候的选择,更是实现国内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加快高效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共识,并通过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低碳发展能力。

推荐访问:机遇 面临 挑战 我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