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时间:2022-08-21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供大家参考。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键词一 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

 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

  《决定》 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年来, 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 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 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决定》 提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 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来的奋斗任务和目标。

  《决定》 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关键在于行动。

 当前,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 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 都具有宏观方面的要求。

 要把宏观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 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 根据现实国情和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将全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

 这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学习, 提高认识, 真正形成文化的自觉。

  关键词二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 政府管理、 行业自律、 社会监督、 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自《决定》 第七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

 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

  从 2003 年 6 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近 5 年间,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 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不同。

 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 20 多年的丰富经验, 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同时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 应该有更高的起点, 不必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 对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经历长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从改革的路径选择看,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采取了先试点、 再推广, 逐步推进的方式, 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 应该说是符合国情的做法。

 为此, 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 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 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 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

 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

 按照“党委领导、 政府监管、 行业自律、 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改革目标, 推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

 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 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 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关键词三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摘自《决定》 第二部分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 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 并作为共同财富、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

  当前, 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

 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中, 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 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 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 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刚刚起步, 但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对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既要保护好, 也要引导好。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 范围越来越广, 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和贸易已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 大力发展文化对外贸易, 对于提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应当尊重文化贸易规律。当前, 我国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的规模较小,国内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 在一定时期内, 文化贸易的重点仍然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服务出口。

 但从现在就应当积极谋划, 在海外进行文化传播渠道布点, 通过控股、参股以及并购等多种方式经营影院、 剧场、 书店甚至电台电视台, 一方面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文化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摘自《决定》 第一部分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提升软实力 赢得话语权

 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 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 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 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德治国等等, 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 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 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理念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 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 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 的要求去做。

 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方针、 战略部署, 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但总体来看, 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 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 忠孝节义”、 “先天

 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 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

 对于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 我们应该好好挖掘、 梳理, 丰富今天的文化。

  关键词五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决定》 第二部分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文艺理论家仲呈祥——

 以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 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推荐访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会精神 六中 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