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观终结?——新安全观质疑(2022年)

时间:2022-08-18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安全观终结?——新安全观质疑(2022年),供大家参考。

国家安全观终结?——新安全观质疑(2022年)

 

 国家安全观的终结? ——新安全观质疑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以后, 国际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挑战, 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 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对此,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 对新安全观的强调却易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发生误解和偏差, 忽视或淡化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虞。

 本文从国家安全的缘起、 认识安全问题的不同视角及安全观形态的转变等方面入手, 对安全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论析, 确认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地位, 并依据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 分析了新安全观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关键词:

 国家安全观 安全困境 新安全观

  冷战结束以后, 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美苏对抗的消失, 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与此同时,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使国际社会面临着更复杂的安全挑战, 传统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 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国内外学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 并提出综合安全、 全面安全、 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这一解释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容易发生误解和偏差, 易于忽视或忘却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嫌疑。

 笔者拟从国家安全的缘起、 分析安全观的不同视角及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形态等方面探讨现今国家安全的地位, 并对新安全观提出质疑, 以便更加准确地认识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 同时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一 国家安全的缘起与传统安全观

  以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古已有之, 但其含义与今天的安全观相比已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要认识传统安全观, 还得从国家安全的缘起和含义说起。

 (一)

 国家安全的缘起

  国家安全问题早已存在。

 中国历史上就存在古代国家安全观。

 当时的国家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统治者政权的安全和外来侵略引起的“国家安全” 问题。“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属前一类安全, “战国七雄”、“春秋五霸” 及“三分天下” 等指的是后一种安全。

 古代欧洲也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安全问题。恺撒被刺后的罗马政局变化属前一种安全,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属后一种安全。

 现代的国家安全则起源于欧洲。

 17 世纪, 欧洲在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后, 又陷入了领土和国际权力的争夺, 君主国之间兵戎相见, 国家没有安宁可言。

 领土没有保障, 民众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大国干涉他国内政是常见现象。

 与此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扩张, 欧洲国家间因对外扩张、 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及抢占新领土而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为了使民族国家能享有主权独立和安全保障, 1648 年欧洲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国家主权的存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

 在国际上, 该和约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 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 对违约国家可以实施集体制裁, 罗马教会不再享有任意干涉各民族国家内部事务的权利, 王权因此脱离了神权的束缚。这也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安全的缘起之时。

 (二)

 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

  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大致可归结为: 第一, 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安全即国防的观念影响很大, 安全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 各国为保卫领土和扩大边界而扩军备战。

 加强军事实力是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的安全手段。

 在无政府状态下, 国家本能地考虑的是自己会不会被他国所威胁, 自己需通过“自助” 的方式来防止这种威胁的出现。

 因此, 按照传统观念, 国家安全主要涉及的是军事问题, ①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 即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 是否面临军事威胁。

 第二, 国家安全是保卫国家领土、 边界不受到侵犯。

 在历史上, 中外国家均为扩大边界和保护边界而战。

 第三, 国家安全是保护自己的国民和政权组织。

 保卫国民不受外来侵犯是国家成立的最初动因之一, 因为当国际社会处于丛林状态下, 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成员免于外来干扰。

 政权是国家的四大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政权, 就不可能将抵御外敌和惩罚各类犯罪的力量集中起来, 臣民同样处于不安全状态。

 第四,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主权不受到威胁。

 国家主权属近代概念, 源于欧洲, 是在欧洲签订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才有的, 这也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与古代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区别。

 第五, 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

 有学者认为, 安全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

 所谓安全, 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其实, 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 与心理的关系不大。

 无论你是否恐惧, 威胁就是威胁, 安全就是安全。

 主观安全可能是假想的、 臆造的, 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威胁, 如果没有安全威胁, 恐惧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对不存在的“威胁” 的恐惧感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 而不是安全威胁, 因为事实上这种威胁根本不存在。

 “中国威胁论”就属这种恐惧感, 是制造出来的恐惧感,中国的崛起被安全化(s e c u r i t i z a t i o n ) 了。

 ③事实上,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一直在谋求和平崛起的道路。

 同样, 如果没有恐惧感, 只要威胁存在, 也是不安全的。

 如在二战前的绥靖政治, 当时欧亚已存在巨大的法西斯威胁, 尽管英国、 法国及美国等国家领导人没有恐惧感, 然而威胁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恐惧感就不存在。

 事实上, 这些国家均受到了法西斯国家的打击。

 因此, 假想威胁有两种情况, 即事实上存在的威胁(不安全状态) 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威胁(安全状态) 。假想安全也有两种情况, 即事实上存在的安全状态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安全状态。

 (三)

 国家安全与传统安全观

  到 15 世纪末, 在反对罗马教会干涉的过程中, 西欧逐渐形成民族国家, 然而当时各种分裂因素和国外的干涉势力依然存在。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加强王权, 近代国家主权理论应运而生。众所周知, 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让·布丹首先提出了国家主权理论, 他认为, 国家主权是 “不受法律约束的、 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 国家主权是绝对的、 永久的、 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让与的, 除了受制于自然法则之外, 主权的行使不受限制。

 荷兰著名法学家格老秀斯则从国际法的层面发展了国家主权理论。他认为, 所谓主权就是国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

 主权国家平等相待, 战争被证明只是用来保卫主权的。

 ①目前主要有两种国家观, 即“国家主权无限论” 和“国家主权有限论”。

 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来看, “国家主权有限论” 较符合实际。

 总之, 传统安全观将安全理解为国家安全, 坚持国家安全至上主义。

 它以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 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 国家的国际目 标是谋取最高权力。

 国家安全也主要限于军事领域, 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 国家的军事力量越强大, 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也越强。

 二 分析安全问题的三重视角———国家安全观是核心

  在安全问题上, 三大主流国际关系学派———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存在很大差别: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与安全, 理想主义则注重制度、 利益与合作, 建构主义却看重规范、 文化和认同。

 然而在三大学派关于安全问题的分析中, 国家安全占据其理论的核心位置这一点是相同的。

 (一)

 现实主义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最为广泛的分析视角, ②该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认为国家在国际上总想谋求权力。

 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③由于国家安全处于自助状态, 国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安全。

 只要对手存在, 国家就会有安全恐惧感。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认为, 国际经济竞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 国际合作开始受到重视, 国际制度仅为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反映, 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有限。

 国家在最关键的时候注重的是安全, 而不是权力。

 这是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修正。

 ①具体来看, 现实主义强调均势安全和霸权安全, 实力不足时可谋取权力均势,实力强大时可建立霸权体系。

 均势安全观认为, 由于国际关系的现实呈现无政府性、多样性和对抗性, 因此, 几个主要大国通过结盟、 加强军备或削弱对手等手段使各力量之间处于均衡状态, 以此来制衡威胁安全的对手。

 权力均势是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自助机制, 是各国自发作用的结果。

 均势是各方利益暂时妥协的产物, 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 均势状态就会被打破, 各主要力量之间会重新组合,达到新的均势。

 在国际社会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之下, 有关各方彼此之间相互猜疑, 任何一方采取措施都会刺激他方采取反措施, 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出现“安全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安全的维护是一场零和博弈, 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 一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

 因此, 均势安全状态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定状态, 是对权力追逐中的稳定。

 ②均势状态中的各方只是获得暂时性的安全, 各方处在被他方侵略的恐惧阴影之下, 国家之间互为人质。

 霸权安全观则强调霸权体系的重要性。

 霸权体系是指由综合国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并有要求别国做某事的能力(硬权力) 的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

 霸权体系与国际安全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霸权国实力越大, 世界就越安全。

 历史上出现了三种霸权体系, 即“古罗马治下的和平”、“英国治下的和平” 及“美国治下的和平” , 这几种体系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撑。按照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 的标准来看, 该理论始终保持旺势, 没有衰微。③用历史的观点看,霸权体系表现出周期性, 不平衡发展规律导致重新分配权力, 世界走向新一轮的霸权冲突。

 ④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均强调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一状态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 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维护自己的安全。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要行为体, 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目标, ①加强军事实力与军事结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 重视物质权力对安全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一个特定国家的安全政策而言。

 ②可以说, 现实主义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二)

 理想主义(或称自由主义) 的安全观

  理想主义者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 声称要唤醒误入歧途者的良知, 要消除国家间的误解, 这样世界和平与安全就有希望。

 他们欢庆国家主权的衰落, 寻求通过多边主义超越权力政治、 狭隘

 的国家利益及从根本上超越民族国家本身。③理想主义认为, 不能简单地以军事因素等硬权力来衡量一国是否强大, 以文化为基础的软权力(想别国做某事的能力) 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可能更大, 维护国家安全不仅在于军事力量, 文化、 制度等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理想主义的安全观主要强调通过建构国际制度和建立全球民主制度的方式来获得国家安全, 即国际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

 跟现实主义一样, 制度理论也是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④制度安全观认为, 以军事问题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越来越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境, 其象征性作用也在下降。⑤安全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和单纯依靠军事实力, 通过建立在相互遵守的原则、规范和规则之上的国际制度能够带来真正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 日益增多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为全球性的国际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国际制度安排可以对国家行为进行规制, 并通过谈判、 合作达到互信来减少彼此间的恐惧感。

 民主安全观则认为由人民选举而成的民主国家可通过制度约束阻止战争的爆发, 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时不会诉诸武力, 所以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

 当世界所有国家成为民主国家时, 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就会有保障。

 ①

  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安全。

 制度安全观所建构的是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 谋求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摆脱国家安全困境, 实现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制度安全观的最终目的。

 虽然制度主义者强调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进程影响的重要性,但国际制度一般是国家间谈判的结果, 其权力也是国家让与的, 国家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民主安全观则将西方民主制度设计为国际安全的必要条件, 西方民主国家的安全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

 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规范、 文化和认同。

 规范表明了各行为体的利益和对利益的认同, 文化是由不同规范和认同构成的, 认同则是用来指行为者对安全的认知和学习, 国家利益不是如现实主义所言由权力界定的, 而是由认同安全或身份界定的。

 ②国家有多重的、 变化的认同和利益。

 ③建构利益的观念又是被国际体系中的共有观念或文化建构的。

 ④建构主义也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只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⑤认为这种状...

推荐访问:国家安全观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国家安全 终结 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