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及表现

时间:2022-05-31 1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及表现,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问题及表现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5篇

第1篇: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整改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把解决突出问题和落实整改措施贯穿于先进性教育全过程,作为一场硬仗来打”的工作要求为指导,本着制定措施要有可操作性,整改事项要明确,整改重点要突出,整改措施要具体,整改时限要确定,整改责任要落实的原则,力争在解决重点意见和建议方面取得新进展,从而不断增强党支部、村委会的创造力、凝聚力、创新工作和联系群众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力度不够,综合素质不高。

2.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大。

3.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4.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5.支部班子成员团队精神有待加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一是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大。一些党员干部对工作职能的转换盒加强认识还不够到位,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做开创性的工作。

2、是学习教育工作抓得不够紧。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片面性,综合类的知识学习少。

3、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不深不透,还没有直觉的把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4、 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党员干部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安于现状,工作不够主动积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5、 是团队精神还要进一步增强。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够,表现在民主议事、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配合、相互学习、齐心协力等方面还有欠缺。

四、解决支部问题的措施

1、加强学习,虚实结合,加强党员党性教育。

首先要带领支部党员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做到关键时刻不动摇,大事面前不糊涂。

2、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工作问题

要用党的工作守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工作中去,就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一方面不断加强党员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互相学习,搞好党内的“传带帮”工作,从而使整个党支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联系群众、交心谈心

针对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领导工作、为民服务等方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和党员群众交心谈心,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整改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研究和探索党在社会领域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提高党建工作有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力度不够,综合素质不高。总体来讲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还较为单一,个别党员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够,加之理论学习的形式还较为单一等原因,使得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成效不甚显著,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系统。党支部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党员的发展程序和有关要求,努力做到严格把关。但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所欠缺,忽略了对预备党员的进一步教育、培养和监督,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使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对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改正不甚明显。

3.党员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党员干部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安于现状,工作不够主动积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4.支部班子成员团队精神有待加强。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够,表现在村中重大决策、民主议事、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学习、齐心协力等方面还有欠缺。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虚实结合,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充分利用和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红色陈列室等,一方面不断加强党员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互相学习,搞好党内的“传带帮”工作,从而使整个党支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其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做到关键时刻不动摇,大事面前不糊涂。

2、强化管理,增强素质。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作用。对于党员教育,包括预备党员的教育等,除日常的教育外,有计划、有目标,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开展与党员教育相关的支部生活。对于党员的管理,支部将结合本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党员教育和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上有新的突破。根据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

3、联系群众、交心谈心。针对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领导工作、为民服务等方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和党员群众交心谈心,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4、加强团结合作,强化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开好民主生活会,针对支部及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绝不能让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制度,增强了全村党员及群众对村领导班子的信心,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使支部内部团结一致,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群众观念淡薄”方面。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强,服务质量与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工作执行不力”方面。对上级决策部署有时认识不够深刻到位,执行的时效性、实效性还有一定差距。“工作能力不强”方面。学习劲头不强,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工作标准不高”方面。进取精神有所懈怠,有时满足于现状,对“新常态”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感觉比较迷茫。“工作不敢担当”方面。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经济体制改革提速与经济下行相伴,行政体制改革提速与强力反腐相伴,无论经济调控还是行政治理都已进入了“新常态”,我面对“新常态”,表现出了有无奈的“不为”和有意的“不为”思想。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必须进行改变,社会上出现了不与时俱进,不主动适应,在岸上观望,以“没办过”“不会做”来为自己的懒惰作挡箭牌。在行政新常态下,也出现了错误地将简政放权理解为什么事都推给市场,当起甩手掌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办的事不办,该担的责任不担,贻误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是由于自己对当前形势认识不够到位,有时开展工作怕担政策风险,或多或少存在明哲保身思想,不愿较真碰硬。“精神状态不佳”方面。事业心有所下降,工作上的拼劲和闯劲不足。“工作作风漂浮”方面。囿于业务性质与范围,主动性不强,掌握实情不够综合、不够细致。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个人思想上总是认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工作现状和取得成绩,感到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认为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工作成绩上有更大的突破,工作的热情不高,总是满足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有些工作限于被动落实上级工作安排,没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动。特别在具体工作中,在一些问题和工作上思前虑后,畏首畏尾,怕伤和气,没有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导致工作不敢担当,得过且过,避重就轻。

“工作推诿扯皮”方面。习惯于处理事务性、周期性工作,对临时安排的工作任务,有时因需要多方协调的难度比较大而存在畏难情绪,不能及时完成。贪图安适,放松了吃苦耐劳作风的锻炼。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意识有所淡薄,滋长了享乐思想,就导致工作上有了惰性,工作上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了,受了点苦、受了点累就有情绪,艰苦工作干得少了,吃苦耐劳的作风下降了,工作不敢大胆负责,没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干工作不愿意较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有时会习惯性的按传统思想考虑,凭喜好、兴趣、特长来选择性的考虑工作方式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有时急躁冒进,问题抓得不实,分析不细,问题谈的多,整改的措施和方法谈的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第2篇: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我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

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
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
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
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
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
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
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
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

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

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
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
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
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

第3篇: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乡关于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调研工作的情况汇报 (3月18日)
一、学习贯彻落实 ___ ___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情况
2月25日,我乡集中乡 ___、乡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在乡府五楼,各村(社区)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在村委集中观看和学习 ___ ___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习 ___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同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二、走访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了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了解防止致贫返贫在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了解群众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期待诉求和意见建议。


目前全*未解除风险边缘易致贫户*户*人,已解除风险边缘易致贫户*户*人;

未解除风险脱贫不稳定户*户*人,已解除风险的脱贫不稳
定户*户*人。我们推进落实**市防贫保险政策,我乡申请防贫保险基金*户**元、另外*户材料已提交县级,待保险公司核验。


今年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教育保障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共**人(含送教*人),初中生共*人(含送教*人),无辍学现家。住房保障巩固情况,今年全*计划申请危改改造项目*个约*万元。医疗保障情况,我*持续推进动员脱贫户参保缴费工作,目前基本完成。饮水巩固情况,今年水利局安排*个人饮项目共*万元。


期待诉求和意见建议:一是继续加快落实产业奖补、稳岗就业、防致贫返贫等政策,二是继续保持到户帮扶工作,继续落实后续帮扶计划。


三、对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 ___建议(如何让老百姓吃“定心丸”,如何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现有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等)。


目前,我**推进实施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工作、持续帮扶易地搬迁后续工作、重点 ___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保持帮扶干 ___伍稳定帮扶等相关工作。



四、对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___建议(如何更好地对监测县、脱贫村、脱贫的人口开展监测;

如何持续跟踪收入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
如何更好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


我们将做好摘帽后不摘监管后半篇文章。按照防贫监测文件要求,线上线下共同做好监测,该纳入“脱贫监测户”重点帮扶就纳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非贫困户如果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因残或者是家里面的顶梁柱发生意外就纳入“边缘户”重点帮扶,确保他们生活有保障。对于脱贫的人口持续跟踪收入登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达标情况。


五、对持续壮大帮扶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___建议。


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扶持现有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让各村产业从小发展到大、从粗放发展到专精。同时,强基础,补短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方面加大投入。



六、对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 ___建议(如何加大脱贫人口职业培训力度,如何拓宽渠道输出劳动力,安排就业岗位,让劳动力发挥作用,稳定增收。


1.要加强村级促进就业队伍建设。各村要以村级就业、社保协管员为骨干力量,村两委成员积极配合,利用各村“流动夜校”、广播、 ___群等方式多渠道进行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宣传;

充分发挥帮扶干部的作用,在帮扶群中定时推送就业信息,让帮扶干部来向未就业贫困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就业信息。对于有就业和培训需求、但未有合适岗位的的群众,要及时登记信息并上报。扎扎实实地将就业、培训班信息传达到群众,将群众需求上报至上一级。


2. ___县级线上就业、培训信息平台。通过 ___线上平台,让群众能在家中通过 ___就可在线上查询当前各类就业岗位和培训班的信息,同时还能线上进行就业需求登记,让群众不需要跑到村委进行 ___。


七、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 ___建议(如何做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方面工作)。


一是完成安置点及附属设施项目扫尾工作。



二是设立常设管理机构,帮助搬迁户持续融入城镇生活。


三是落实产业和就业配套。依托自治区、南宁市建立相应的就业激励、技能提升、收入增长机制。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各安置点需要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力解决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八、对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 ___建议。


严格落实《**县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防止资产流失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


九、对兜住民生底线 ___建议(特别是如何开创公益性岗位,解决弱劳力和出不了远门相对困难家庭的劳动力就业增收,得到好处并能够长远受益)。



根据弱劳动力和出不了远门的相对困难的家庭,可以根据群众的具体困难情况、具体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例如养殖技术、种植技术、手工技术等等,让其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让其在家里或者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防返贫的目标。


(十)各乡镇在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乡村文明、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好经验、好做法。


主动谋划、 ___、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___动员各家各户、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驻村队员等参与当前的“三清三拆”、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 ___动员更多地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移风易俗等扶志扶智工作,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有效治理和乡风文明,实现文化振兴。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第4篇: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 2020年第26期

严碧华

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11月上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点、湖南为面,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巨大成就,表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近年来,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成效显著。

目前,十八洞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9年,人均纯收入14668元,村集体收入126.4万元,累计有33名大龄青年脱单,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奔小康步伐越来越快。

成功“脱单”的村民欢快地唱道:“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

曾经的十八洞村里没有多少产业,2012年全村只有417亩水稻、100亩玉米、300多亩烟叶,全村总收入仅140万元,集体经济也是空白。脱贫攻坚以来,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中药材种植等“旅游+”产业体系。

脱贫之后,十八洞村采取一系列举措,紧密衔接全面振兴十八洞村。比如:党建引领,筑牢根基;
扶贫扶根,思想先行;
产业扶贫,重在“造血”;
完善设施,补齐“短板”……

今天,当你走进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交通便利,旅游、种植、养殖产业兴旺,极具诗情画意的村寨。很难想象,这里曾因交通不便而几近与世隔绝。因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极度艰苦,是典型的贫困村。

笔者最近一次走进十八洞村,可以近观星辰的地球舱十八洞悬崖生态酒店营业了,这是旅游升级方面的尝试。

目前,对外营业的是一期7栋舱体,每一栋都依山而建,说是建其实就是搭,与森林融为一体,就像自然生长出来一样。

四根小型桩基,整个房间采用全模块化设计与生产,构建非常简易,但却能充分满足住客的想象,让久居城里的人,体验全新的“山居”“崖洞”生活。

正面墙体是通透的玻璃,拉开窗帘,森林、悬崖,满目皆是景。

清晨,你将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

午后,坐在椅子上,泡一壶清茶,阳光晒过来,温温润润,山风飒飒,心静人爽,全身融入了森林之中。

夜晚,一轮弯月,远挂天际,月明星稀,虫鸣琴瑟……


从眼前看,这还只是十八洞村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十八洞村紧跟大时代的重要支点。

当然,不只是十八洞村,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千万个贫困村庄脱贫攻坚,汇聚成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

2012年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下,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努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仅仅在“十三五”期间,就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数年来,记者经常行走乡间,爬过崎岖山路,穿行旖旎田野,如画河山入眼来。结识了一批批勤劳朴实的人民,见证了乡村巨变,体验了人民追赶时代的奋斗精神。

脱贫仅仅是美好生活的初级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打赢脱贫攻坚那一股战斗精神,撸起袖子,继续加油、拼搏,把脱贫摘帽这一终点变成全面振兴乡村的新起点。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


第5篇: 持续巩固扩展教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江西接续奋斗谋振兴,五美乡村展新颜——江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通讯稿

中秋时节,金溪县合市镇游垫古村流光溢彩,古朴的建筑融合现代科技营造出的璀璨夜景,让游客大饱眼福。游垫古村曾经是一个年久失修的“空心村”, 去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利用村里保存完好的 38 栋明清时期古建筑,打造出一个全新面貌的古村落“网红”景点。今年以来,该村接待游客超 12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40 万元,为 30 多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今年初,江西与全国同步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省 281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的赣鄱大地,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像游垫古村这样的老村新景纷纷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在摆脱贫困后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满怀豪情行进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上。

接续奋斗,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首位任务。

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省委常委会及时学习中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进行专题部署。今年 2 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江西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喜悦之时, 江西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就已紧锣密鼓地出炉。9 月 13 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专题研讨推进乡村振兴。全省在职省级领导同志集体参观“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江西脱贫攻坚成就展”,省委书记刘奇、省长易炼红在研讨时发言,进一步统一全省思想,激励全省上下坚持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接续奋斗描绘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9 月 15 日,我省选举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分组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刘奇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出席,要求大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宏观布局、中观落子。我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并提出要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我省有序实施扶贫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目前全省三级扶贫机构已全部转为乡村振兴部门,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乱、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推进党委农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三部门加强沟通对接,推动建立界面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把

手工程”,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我省把 100 个县(市、区分为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分类 指导推进;从全省选择 1841 个村,作为“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统 筹资金、项目、政策等倾斜支持;(下转第 2 版(上接第 1 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小组及工作专班,建立省市县三级“双月调度”机制……一系列新工作机制制定并完善,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按照中央要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将设立 5 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省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洪表示,江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优化调整,确保政策不断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精准监测,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防止出现返贫和致贫,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让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科学精准,也让群众反馈和基层干部核实信息更加快捷有效。

今年 6 月初,新余市渝水区鹄山镇力下村农民黄冬生开摩托车时意外摔倒, 腿部骨折花了 3 万多元医疗费,家庭陷入困境。很快,镇村干部在日常摸排中了 解到这一情况,通过大数据平台将他申报纳入监测对象,仅用 5 天就完成审核,将其列为边缘易致贫户。如今,通过对口帮扶,落实低保、纳入产业分红帮扶、申请防贫保,黄冬生家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腿伤痊愈后的他已经做好准备再就 业。

在省乡村振兴局的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上,轻点几下鼠标,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关数据都能尽收眼底,同时还集防返贫、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项目资金等多个监测功能于一身,每一名监测对象的信息都能随时查阅。

今年以来,我省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要求,对所有农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 13 类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开放运用防返贫监测系统,采取“困难农户扫码自主申报”“基层干部入户走访排 查”“行业部门数据比对筛查”三线并行模式,对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及时预警。截至今年 7 月底,全省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 2.7 万户 9.2 万人,其中已有83.5%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 法。我省抓重点、破难点、扫盲点,完善“就业帮扶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帮扶对象精准掌握、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就业服务及时跟进,目前全省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132.6 万人,比去年增加 1.7 万人。此外,我省还开发了扶贫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资产与资金项目“一键查询”、资产管理风险“一键预警”、资产效

益发挥“一键监管”;开发全省农村厕所革命数据管理系统,已累计采集录入农村户厕 843 万户。

在今年的全国有效衔接座谈会和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会上,江西代表均作了典型发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江西模式”获得肯定。

全面发力,“五美”乡村 xx 取得新成效

整齐的道路、清洁的池塘、干净的厕所……近年来,江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颜值”与“气质”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美丽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我省着力实施乡村 xx 行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 xx,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村更加宜居、更加美丽。

我省大力开展美丽宜居示范创建,累计创建 39 个美丽宜居示范县、348 个美丽宜居乡镇、4290 个美丽宜居村庄、37 万余个美丽宜居庭院和 309 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全面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71 个县(市、区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提前两年、在中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国检验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4.09%,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5778 座,65%的村组完成“七改三网”整治 xx;创新搭建集投诉、反馈、整改、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在全国率先推进“五定包干”(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奖惩考核和各级分工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xx。

乡村基础设施 xx 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 18.59 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100%通硬化路、通客车;乡镇和常住人口 2000 人以上行政村实现公办幼儿园全覆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率 99%,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 72%的建制村,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5 个县(区还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 xx 试点示范单位。

乡村振兴,产业要旺。江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我省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 培育一批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xx 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在做强做优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江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打造了瑞金市叶坪镇华屋村、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延村、德安县聂桥镇 xx 村等数百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小康之后再出发,接续奋斗正当时。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我省着力 xx“五美”乡村,促进“五大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

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谱写全面 xx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