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12 16: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理论(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政治理论(全文完整)

 

 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政治、 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

 我们的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 人民赋予的。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 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 谋利益。

 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 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3.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十二大,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②从十二大到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

 ③从十三大到十四大, 以南方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系统。

  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

 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贯通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涵盖经济、 政治、 科技、 教育、 文化、 民族、 外交、 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 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归根到底,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④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也是解放生产力, 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⑤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行对外开放。

 ⑥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⑦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 年, 邓小平曾提出了 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 从 1981年到 1990 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 1991年到 20 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 21 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⑧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依靠广大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⑨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 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4.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中国共产党章程》 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党的思想路线是以上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

 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正确地评价了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992 年初, 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就是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 1939 年 10 月 4 日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 创刊而写的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8 年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 是相对于 17~18 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 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 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的, 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 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4.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 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 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 1952 年, 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 年底, 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

 改革在全国完成后, 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哲学 哲学常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完整而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 又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

 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普遍的, 绝对的。

 运动绝不是物质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属性, 而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 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 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则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 因而是相对的。

  (4)

 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时间、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 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 经验、 观念、 意志、 心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例如,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即被感知”; 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 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 我的经验”; 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 心包万物, 心包万理, 万物皆在我心中”, 等等,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2)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 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 理念、宇宙精神、 绝对观念、 绝对精神等)

 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 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 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例如,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物质...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完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