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社会主义发展史

时间:2022-08-04 15: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社会主义发展史,供大家参考。

【精品】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和民主社会主义 导言 社会主义, 最早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 由圣西门的学生为宣传其学说而使用, 最早来源于拉丁文, 意思是同伙或者同样的, 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自私自立而提出来的。

 19 世纪 30 至 40 年代, “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马克思、 恩格斯使用了 “社会主义” 一词, 并作了 科学解释。

 当时社会上相应的不同的阶级, 派别, 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封建贵族, 无产阶级组织, 对此有不同的立场。

 其中无产阶级组织, 阐明正义者同盟, 主张人人皆兄弟, 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潮和建设, 以下主要介绍苏联共产主义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此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启发和展望。

 一、 苏联社会主义 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 有显著代表性的乃是苏联。

 苏联模式” 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 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内, 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 国外, 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 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 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有:

 余粮收集制, 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 以应战时需要; 工业国有化, 大力发展重工业, 优先满足战争

 要求; 取消商品贸易, 实行国家配给, 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实行强制劳动, 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只是“战时” 的需要, 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 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

 毕竟, 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脱离了 农民的需求, 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 破坏了 工农联盟。

 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 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 这一政策, 推行了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 其内容有: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恢复商品贸易, 推进市场发展;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增加国家财富; 实行按劳分配, 取消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 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经济, 缓和工农矛盾,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在此基础上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大运动。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执政, 推行了 包括“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政治大清洗运动” 等在内的三大运动, 促成“苏联模式” 的形成。

 1.2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

 “苏联模式”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两个时期:

 1949 年建国至 1978 年改革开放为第一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时期。

 这两个时期中国是在继承和批判“苏联模式” 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 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并存。

 第一时期的建设, 中国基本上照搬或沿袭了 “苏联模式”。

 建国之初, 中国经济是在蒋家王朝覆灭的破烂摊子上建立的,一贫如洗, 举步维艰。

 列宁时期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被中国

 政府用来作为支撑经济和政治的起步和发展的手段, 是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 也起到了 发展经济、 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一段时期, 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进行“三反五反” 运动、 在思想文化上肃清封建主义反动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观念, 都取得了 很大成效; 重工业的优先和强力发展基本满足了 当时斗争和生产的需要。

 但是, 在政权基本稳固后, 中国出现了 和斯大林推行“三大运动” 后类似的情形:

 经济结构中过于强调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和单一化, 导致轻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失衡;在“一大二公” 观念指导下的集体经济大锅饭发展模式也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反而成为阻碍经济的枷锁, 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 政治上, 党内党外派别斗争不断, 导致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流失; 在外交上, 中国的“一边倒” 策略在中苏关系紧张后也无法行得通, 迫不得已提出“两个拳头打人” 的外交政策。

 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模式” 在中国建国之初, 确实起到了 促进经济发展、 稳固政治的作用, 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 其弊端暴露无遗。

 不过, 这正好印证了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断。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二个时期, 即对“苏联模式” 的扬弃时期。

 这一时期, 经济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不再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 而是将他们视为经济发展的手段, 计划和行政手段也只处于辅助地位; 经济结构不再一味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而是重、 轻工业协调发展; 政

 治上, 推行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理念, 不再是一人专政、“人治社会”,而是依法治国、“法治社会”, 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到更高层次,民主更加健全、 法治更加完备; 思想文化文化上, 兼收并蓄, 外为中用, 古为今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社会建设上, 从注重经济效益, 到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 更加科学理性。

 1.3 苏联模式”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总之, 这一时期, 中国政府将“苏联模式” 改造成适应中国发展的“中国模式”, 基本适应了 中国的现实和国情。“苏联模式” 在苏联和中国适用时的起起落落、 成败兼蓄, 恰好论证了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被生产力抛弃, 而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 必将被经济基础突破, 由经济基础衍生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 民主社会主义 2.1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 19 世纪末世纪初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推动作用。自 1895 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 考茨基的影响下, 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

 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20 世纪 50 年代, 社会民主党人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 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 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

 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 社会民主党人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再次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 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 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

 首先, 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的多元化。

 社会党的指导思想较为多元,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 人权宣言、 基督教、 天主教教义、 康德黑格尔哲学等。

 其次,“自由、 公正、团结互助” 的基本价值。

 第三, 社会党的社会经济政策纲领是, 依靠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 建立混合经济形式, 加强税收, 扩大财政开支, 对社会事业进行救助, 从而建立起福利国家。

 第四, 在对外政策上,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全球推广民主社会主义。

 2.2 民主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民主社会主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经济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党重视经济建设、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采取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 寻求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引导职工参与企业决定、 实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等政策措施, 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殷实, 以此增强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及亲和力。

 虽

 然我国已经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稳步发展,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重视经济发展的理念仍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政治方面,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党历来将“民主” 置于其纲领的核心地位, 它们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一个最重要缘由, 就在于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民主、 搞专制。

 虽然这严重不符合我国的现实, 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重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三、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 3.1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 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 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性质、 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由科学的哲学、 经济学、 社会管理学、 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她的综合性,与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她的操作性与制度设计, 与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对政府行为的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就在于以科学的哲学、 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 从物质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 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

 质、 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 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 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

 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

 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 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1 )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 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民主社会主义则由最初信奉马克思主义, 逐步变为把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2 )

 在对待社会主义上,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的幸福、解放、 民主和自由。

 同时, 也强调社会主义要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 逐步变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否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3 )

 在对待资本主义上,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 但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 用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 同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立足于国情、 又适应时代, 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 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发展中国、 振兴中国。

推荐访问:【精品】社会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