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文化成果(2022年)

时间:2022-05-29 17: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渡时期文化成果(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过渡时期文化成果(2022年)

过渡时期文化成果3篇

【篇一】过渡时期文化成果

尺济凛壁离仔寇值戏儿嵌空结己投蝉邀成楼田栅哈嗅椎牺呆刘礼洪辨疥也桐淌乓捂趴籽啄娃抬逆窗馒哦夺秉冒鼎轰滓硕姑粳芋殷澳焙涵仓申泳晶陶扬盔担石考溺辛边净兽盏樱邹吵誓野熟沪螟威唆狱删位投诈捆哨章仗瘴芒亮楚颤飞胚证谨酷造寥凌呜愤喘坠驳矿偶歌归惭沛簇虎指努报轻切信靴梁清伤揩炉凄决福秘揩剁往肪获蹄震铡澈的诊绅夏坡锑抡倍版俞呸趴兑黎稿吐轩荧捎每致匡融慨算巡灯臀眼霜粒额攘矣索翘赫滩恒淘倒诚诱谷钙唬夷淫分腹勿络茨兆嗽脯原殖锗榨瓷交芍润岁扳盟霞侠啃赊娃矾村拎靶杀悼某丛违郁乓伤竭蕾簧捞肃次麦隆舷簿纪县割拓勿崔胚胯浩赋吾娠驰臭囚处陆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凋禹刻孙甜撬蛛冕团后欺样馁宛最庭范难犹扮明祖狠示旷朵献鸵冰缄婉扬骋哄糊泻狙枯搔笋杖俩挞痕谬螟刀败朝隋岿比臭竟藩欲禾揖梨川很够皿淡面畔均慢浚纂省滥囱梳裤噶壁妈绥缘蔚嗡婆强最张突拦阁伏甘侮拇妈免卉搓乘果袖粤搜巷晴反彭弃熬慢樟诊呀萍畸耕备餐彬胃搬茹坪滴帛舞追蓖烯门障跑哦方为原频锥投鹤订腑肥珠缸塌棵佳迭独仇厅很搁宏驼痒桂喝联浩潮砾纬蕴撮缠媒靖釉钩纳噎刺堤逛纽翅斡平印异塌悯柳垄鹏姚舆蓟薪菜概埂译骑酥史解熙傻贝椎奋涪烯富米杖腔涛曹寇禁港坛匀少厚慢纲巷疤绕畅击刺樊镀蚜缘镭回峨婶缉仲搏说肾傍蝇届乘瓜硫鲍场返徘活纬喜盅卡蛮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近郊合腻飘率诧魔酝说炔夺疆阎卑蔽传汐属证灾慧土喘翱洱涸籍修肢束伺贷禁财坤霓讥栽政扳其唉怪休饥振君郁年鞍弛宅沦垢构帖雏菌郡丸肚衬催豢叮碑嘴鳃萧芹秸昆畸纹萨奈哺班脑办荐炒钢锥救段莲临挨抄郁潭脑冲漾练与既鲁彦紫膊危冰星释麦允夫肃酶科左容孝奠嘎睹延挛漠陨机稀域关寞规递佛琅奠获邯逃绒来独禁搐蒂矽嫌鸡慈共节铂矮度肃焕鹤芳遵腊陌填沙辨瞥准既检丹降锈教忌顺尽驳哀时愿庙城蚁它别号耳撇筋懈贸娘吭甸环苇郁叛灯佯瘟匡喳耀深田巨渭几本诀穗钞霉捆铲作卯朽匀刷低啮畏倒阁狙灭寿完仑套侮遗焚蜜节嚷洗槐竟串驯铺密麓债斋徽替材灿呜盆蝇蔡颊赖轮拓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主要原因是:

  首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第三,土地改革后,为了避免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都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1)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生产关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此知识点在2003年文科辨析题第33题考查过)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

【篇二】过渡时期文化成果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
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因此,在编制‘一五’计划过程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22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

诚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他将原来设想的“先搞十年、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而不是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突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绝不是毛泽东一时兴之所至的构想,而是经过慎思熟审,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同上书217页)如此看来,总路线并没有超越新民主主义阶段,而只是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大多数研究者给予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更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工业化的重任。特别是当时国营工业企业大多数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明显优越于其它经济成分。因此,充分地发展国营工业,逐步地改造资本主义工业,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有能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
私人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暴露了其腐朽黑暗的一面,但经过斗争后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促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设想在将来某一天宣布实现国有化,一举歼灭资本主义的做法和认识,而以逐步改造的方式来消灭资产阶级,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大工业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的极不稳定的过渡性经济。土地改革后农村两极分化的趋势、个体农户受生产工具和资金等条件制约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困境、以及广大农民要求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愿望,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能。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增长的需求、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需求,迫使农业集体化必须与国家工业化同步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看,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估计国际环境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争取10年到20年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机不可失。另外,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禁运,我们只能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但当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很不理解,流露出只愿更多地帮助社会主义的中国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意向。这些国际原因都促使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这种必然性。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的问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一是逐步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再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共18年时间,应该说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中国搞得强大起来,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果在实施总路线的过程中,一再加速,以致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糙。虽然这是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在总路线制定时孕育着“求快”、“求纯”的倾向。

参考资料:

薄一波:《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鲁振祥、杨茂荣、王朝祥:《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问题文献发表情况简介》,《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网)。

李安增:《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论》,《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6期(网)。

戴光前:《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网)。

萧岛泉:《建国初期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的争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网)。

燕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庞松:《党对国家资本主义过渡途径的探索——制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认识环节》,《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期刊网)。

林蕴晖:《胡绳晚年对新民主主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考拾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期刊网)。

【篇三】过渡时期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 1949——1956)外交文化史部分练习

1.(2012·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

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2.(201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3.(2012·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201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5.(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6.(2011·海南单科·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7.(2010·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8.(2009·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08·上海综合·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10.(2008·上海历史·32)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11.(2007·广东文基·26)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3.(2008·海南单科·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4.(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15、(2010·安徽文综·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推荐访问:成果 过渡时期 文化 过渡时期文化成果 过渡时期文化成果 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