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教考分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版】

时间:2022-05-28 0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教考分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教考分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版】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篇

第一篇: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郑甲成 程昕昕 舒英杰 胡能兵 何克勤 詹秋文 刘婷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4期

        摘要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个性化拓展课程,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差。超星“学习通”是一个在线互动教学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移动交互性教学模式。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超星“学习通”App平台为依托,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初步构建了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的共享教学平台,将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效果,推动了当前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4-027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4.08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dividualized expansion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little effect. Superstar learning pass platform is an online interactiveteaching and sharing platform,which provides users a mobil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aching status of this course,explored and reformed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Superstar learning pass App platform. We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the sharing teaching platform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course, integrated the students’ precourse, inclass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processes,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autonomy and teaching effect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 models.

第二篇: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欢
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4期

        摘 要:混合学习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新的教学形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文章集合课程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并给出相关课程的设计实例。最后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创新;
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33-02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mode, a new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teaching methods, is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urse features and layere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designs a teaching process and offers examples of related course designs. Finally, they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urse "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innov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当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推进高校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件主要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强化课程建设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多模式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篇: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的通用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唐雄艺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24期

        ●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迅速兴起。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在精准分析学生学业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对教学内容精准定制、对教学活动精准设计、对学生学习表现精准评价进而做出精准教学决策,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可量化、可监测、可调控,即为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其基本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1]

        对高中生来说,教学内容很难从线上获取,主要依靠学科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时灌输,而平台对大数据的收集则是主要来源于常态化练习和阶段性测试,这种在教学测评活动中获得的学习数据集合,被称为测评大数据。[2]因而对高中生来讲,如何日常化以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关键有两点:一是收集并分析测评大数据的平台;二是教师利用平台产生的报告集优化线下课堂。

        目前国内已有多种平台可以收集分析测评大数据,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业现状的精准分析。例如,方万生[3]等人利用成绩云系统精准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只要上传原始文件,选择分析模板,就能为班级每个学生提供详细的个人分析图表;郑林[4]、罗莹[5]等人使用“智慧学伴”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科的全部学习数据、通过微测试题和总测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诊断与测评,还可有针对性地推送微课资源;管小庆[6]等人使用的极课系统可以收集测试题中每小题得分等。

        虽然各种功能完备的平台或系统大量涌现,但许多教师却没有有效利用这些平台的分析报告数据,在平台收集并分析完测评大数据后,只是简单地以推送同类型错题或微课等方式进行机械式训练,实现精准教学。笔者认为,这种精准教学模式在短期内确实会对学生有帮助,但其本质仍然是题海战术,要想学生真正弥补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网络中的丢失或者某一种思维能力上的缺乏,还是要从课堂教学来完成。

第四篇: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居礼
摘要: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决定职业院
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入手,以事实为依据、以效果为标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实践;
探索

近几年是我院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并全面落实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以服务于学生个个成才的教学管理机制我院是陕西省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所高职学院。学院学分制改革始于2004年,采取了“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从电气工程系2004级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开始,到2006年,已在电气工程系、人文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全面推行。从2007年开始,我院大部分系部的教学计划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各个系部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实际,电气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两大平台,七个模块”、信息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一个突出,四个平台,多个出口”、数控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人文科学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选修课理论与实践学分互相替代”等一系列特点。
2007年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在教学计划开发、分层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即教务处对参与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所有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依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学院先后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跨院校选课、自学考试、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所获学分学校给予认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省部或

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等所获得的证书、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经历取得的优良成绩等均可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适度扩大学生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度放宽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
在教师指导下,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
学生可以在多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及个人特长与爱好,考虑各自的能力、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年限;
根据具体条件,逐步试行弹性学制。
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对学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均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具备了选择学业的基本能力,在进入二年级时,可以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自主选择专业。
为有效掌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业进程,学院制订了学分预警制度,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所修课程学分超过规定的最高学分,或者达不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学院将给予提醒或警告。在学分制改革中,学院根据“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为学分制改革试点专业搭建起了“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和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组成;
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由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等三个模块组成。
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因材施教,非常灵活,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有个性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后,校内专业、系部、部门之间,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明显增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乐学、善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加强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骨干的
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各项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我们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教学研究、岗位练兵等方式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多种渠道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由教学名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卢庆林副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王津教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普礼教授带头的数控技术实训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曹瑜强教授等四名教师获陕西省职业教育知名教师称号。

建设团结协作、作风优良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学团队建设,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全院领导教师的不懈努力,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院长翟轰教授的专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特别奖和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副院长赵居礼教授主持的教育部I08—3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
发表教科研论文728篇,其中核心期刊251篇;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科研到款额总计572.1万元;
先后自主研发出数控万能工具磨床、数控专用针刺机、数控沟槽倒角专用磨床、数控凸轮磨床、数控框架磨床等新产品,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替代进口的数控高新产品。特别是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精密工具磨床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经过58年的发展,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所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2002年,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
2003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
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
2006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的设备总值已近1500万元。2006年我院校办实习工厂生产各类机床550台,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使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得以有效实施,进一步达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2007年,学院投资约410万元,新建了物流管理系“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系“软件实验室”、材料系“塑料成型与模具实验室”、人文系“计算机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扩建了信息系“单片机实验室”、电气系“模拟电子实验室”和“数字电子实验室”等三个实验室。

新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成,使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报考率逐年上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据统计,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报考率均超过了200%,录取分数超出本省高职最低分数线近百分左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目前,学院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种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四、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教改和探索,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继续积极推行“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基础上,从专业教改入手,以三大骨干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职业领域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行业为先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管理运行机制;
创建了“基础训练—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促使学生带着“双证”走向社会,沿着“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努力,朝管理岗位迈进,力争成为“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为学生构筑进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和后续发展的“基础性平台”。以校办实习工厂为生产性实习基地开展对机械制造及工艺自动化专业“1∶1”半工半读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半工”期间一个学生原则上固定在一个岗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进行技能训练,参加职业资格考核;
“半读”则根据“半工”的实践要求,学习必需的理论知识,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
“企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我院继续和相关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实现“共赢”。

材料工程系在和“秦川机床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又和“广州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签订了“检测技术与应用”专业《“订单式培养班”协议书》,并于2007年8月首批接收35名学生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2007年9月,材料工程系又和“大连机床集团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书》。在与企业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此类实例枚不胜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人员、技术、场地、任务、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分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两地实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目的。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秦川机床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企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密计时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和轻工业西安钟表研究所,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咸阳金山电气厂等多家企业的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实施为期半年时间的集中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并派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协助企业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针对在校学生资格认证培训的不同要求,依据专业实训条件,设计出不同的项目包,以项目带培训。接受培训者根据自己文化程度、时间长短、技能高低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包接受培训。
数控工程系仅2007年就承担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咸阳高等职业培训学院、咸阳秦都职教中心等四所院校的学生教学实习任务,共计263人;
为山东亿沣机械有限公司培训职工3名;
举办校内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短期培训班4期,培训353人,并完成655人次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中级资格证书的鉴定2007年,学院顺利完成陕西省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共计培训教师187人。2.专业建设、专业教改逐步深入
学院坚持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不断调整、完善专业结构,主动听取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长线骨干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积极开办社会急需、生源充足、就业较好的新专业,力求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实际需要,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接轨。针对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中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加快这些专业的改革、改造进程,加大投入力度,迅速形成了较大招生规模,及时适应了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以“部、省、院”三级专业教改试点为契机,学院加大了专业改革的专项投入力度,全面带动其它专业的改革。以“1—2—3—5”专业建设工程

(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国家级试点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和5个“院级重点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轴心,围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要求,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做好专业建设。以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积极遴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一批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影响力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
以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材料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为骨干的专业框架已经形成,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品牌效应。
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系部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作了很大幅度的调整,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公共课全校打通;
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
本系内各专业的半年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打通;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和企业文化的渗透。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学院在2007年开发了“酒店管理”专业,在数控技术专业开发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使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了37个。3.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在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总数达到四十门,院级精品课程达到9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门。在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全院教师主(参)编(审)出版教材214部;
我院教师主编的14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王津教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祝西莹教授主编的《写作教程》和刘思俊副教授主编的《工程力学》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为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培养专业应用技能”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制机动灵活”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模块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的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确定不同专业模块学分所占比例以及毕业所需总学分,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选课。

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程选择机会,做到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育与学习的平台,2007年,学院在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多路经、多规格、多出口的柔性化课程结构。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设计自己的课程选修计划和进程表,确定自己的毕业时间。
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善课程内部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重点突出关键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元到系统、由仿真到真实、循序渐进的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模式。例如,学院电气工程系开发了如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开实验课、电气控制与PLC基本环节与典型环节实训课、及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等一批有特色课程,保障职业能力目标的落实。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等过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梳理、合并,整合成综合性课程或单项技能课。
材料工程系将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铸造设备、铸造工艺学等课程整合为铸造工艺及设备,并增强了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树脂砂铸造技术。同时,将铸造工艺实习分解为铸造轮换工种实训和铸造固定工种实训,并使铸造工种实训项目与中级铸造工职业标准接轨,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各专业特点,适时调整课程结构。4.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探索总结出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将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中某些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分别设置多学分和少学分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多路径的选择方案。
教务处为学生提供印有课程信息代码、上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基本信息等主要内容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条件在一定限度下进行了选课。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实行了分层教学,即将之分为A、B两个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将教师基本信息在网上公布,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此同时,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加强学生“产品生产现场”的岗位训练;
完善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增强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在“项目引导教学”实践中,材料工程系的毕业设计环节坚持深入生产现场,由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此外,还采取“仿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水平、发掘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5、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
2007年,学院各系组织车工、钳工、数控技能大赛、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电子制作竞赛等10多项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达到2000多名。组织学生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备战过程中,有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的2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经过教师的有效工作和同学们的团结拼搏,参赛10个队30名同学中,获国家级二等奖(陕西赛区一等奖)一名,陕西赛区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吉武庆老师获本次竞赛陕西赛区唯一的“全国优秀征题奖”。
此外,数控工程系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陕西省分赛区比赛,共获得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信息工程系选拔38名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2007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华西杯)技能大赛,共有11名学生分别在计算机操作员、程序设计员、网络管理员三个模块中获大赛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并获团体优秀组织奖。全院推荐156件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银奖一名、铜奖三名、优秀奖五名;
在2007年数学建模大赛中,我院学生获省级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一名;
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六人获三等奖。
通过这些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
五、实施质量工程,建立以保障和服务于学生成才、教师成长为宗旨的质量
管理体系
2005年底,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此后,学院按照整改方案,立即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工程。2006年3月,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建立了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之外,并具有全程、全方位监控和督导职能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着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之中,质量保障体系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院赋予三大系统把握状态、控制过程、评价反馈、咨询决策等四大职能,分院、系两级组织实施。这三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系统高效的有力保障。

教学管理系统的目标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由院长办公会议、教学工作委员会、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和系(部)组成。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
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重要教管、教改项目;
主管教学副院长全面指挥教学的过程运行;
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管理;
系(部)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
教学监督系统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组成。教学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对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对全院教学组织、安排、服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各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对基本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抽查;
对系(部)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对全校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纪律进行巡查;
对全校教学场所及仪器设备状况进行督察;
对全校文化、艺术、技能培训与鉴定活动进行调研分析;
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活动,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服务与后勤保障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有关部门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机构是院级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对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对各专业基本教学环节实施状况进行评价;
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等评比活动;
对新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组织“教坛新秀”评选及其他评优工作;
开展教研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等专项评估工作。2006年底以来,学院深入学习并积极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把质量工程作为学院改革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质量标准、信息采集、监督评价、反馈调控等重要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标准、监控和评价体系,正在进一步改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有力,为学生顺利跨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学院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学院已与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被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
用人单位评价陕工职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称职率为99.84%,其中优秀率为54.65%。可以说,今天的高职教育是处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之上,在无限的机遇当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我们正如逆水行船,不进则退;
又如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停止不前也是一种倒退。在这样的形势下,唯有总结经验,摸索新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为祖国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作者简介:
赵居礼,男,陕西扶风县人,1961年生,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推荐访问:教学质量 分离 探索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教考分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考分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真正推进教考分离会带来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