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7篇

时间:2024-04-10 14:1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11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7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11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7篇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合辑(11篇)篇(1)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合辑(11篇)

篇(1)

1、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
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
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
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
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过期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面。

4、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
岗位责任制不落实;
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成的银行支付风险。主要表现:一是凭证审查不严,发生凭证要素不全、账号户名不符、大小写不符、上下联次不符等现象,比如储蓄客户提交的大小写不符的凭证,持票人提交的汇票联和解讫通知联不一致,在发生纠纷或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时候,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二是折角验印不认真,印鉴审核流于形式。如验印时只折角而不与预留印鉴核对;
三是折角验印的准确性较差。由于犯罪分子采用先进的电子仿真技术伪造客户印鉴,致使肉眼很难鉴别出真伪印鉴之间的细微差别。

6、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贴现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发案率较高、风险危害较为突出的一种结算品种。其风险的主要表现:一是银行对承兑申请人资信审查不力,为不具备承兑条件的单位承兑,出现申请人到期无法全额偿付银行资金;
二是银行对申请人商品交易的真实性审查不严,申请人利用虚假合同骗取银行信用;
三是越权承兑、化整为零,逃避上级行监督管理,或不按规定的企业资信等级收取保证金,银行承担垫款风险;
四是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导致内外勾结,内部人员作假骗开银行承兑汇票,这类风险给银行造成的危害较大:五是贴现环节票据审查不严格,不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进行查询和查复,以及对假身份证件缺乏足够的防伪手段,导致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形成银行资金损失。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承兑、贴现风险是风险较大、防范较难、损失较重的风险。

7、往来类业务风险

往来类业务风险主要是指未按制度规定,对往来类业务进行及时核对或核对不认真,内部人员钻此漏洞转移或挪用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损失的内部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一是犯罪分子利用银企对账不及时的问题,挪用客户账户资金或打时间差;
二是对人行往来、同业往来、系统内往来、内部往来账户未按照规定及时换人进行勾对,或未按照规定逐笔勾对而只对余额进行勾对等,为内部人员利用此漏洞转移或盗窃银行资金进行内部作案提供可乘之机。这是内部作案的典型手段和方式。

8、现金业务风险

现金业务风险主要是在现金业务开展中,由于制度执行不力造成内控制约不健全,由此引发尾箱、金库管理、上门收款、大额现金审批、调缴款等环节产生的涉及现金安全的各种内部风险隐患。

9、账实及报表的核对风险

账实核对风险主要指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科目、现金及其他实物的账卡簿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既引起管理风险,也有信息决策风险。主要表现:不按规定进行账实核对、或账实核对存在超长时滞,相关信息不吻合。如单位定期存款账与单位定期存款证实书底卡不符;
汇出汇款账与银行汇票底卡不符;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表外科目账与银行承兑汇票底卡不符;
重要空白凭证表外科目账、登记簿与实物不符;
库存现金账与实际库存现金不符等;
各种信息不吻合虚假等,这些都极易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或资金、决策的风险。

二、防范商业银行柜员风险的对策

1、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安全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一定要夯实制度基础,牢固树立安全效益、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

(1)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拓展业务决不能以加大风险为代价,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金融服务新方式的出台、金融新机构的设立,必须以是否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前提条件。上级行要改变对下级行的考核体系,不能以存款作为下级行工效挂钩、评价各级行领导业绩的指标的重点,切实为基层行转变观念、规范经营、规范管理创造条件。

(2)必须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效益的观念,坚决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存款、贷款指标,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风险防范需要增加成本,但发生了风险更会增加损失,减少效益。因此,务必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经营效益,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2、强化商业银行业务内部制约机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要求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风险的防范,有赖于业务部门内部制约机制的健全。

(1)加强制度基础建设,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商业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如果制度本身存在漏洞,或者已经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那就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商业银行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织情况对现有的业务制度进行清理,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柜员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操作流程。

(2)改进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落实制度要求。对营业机构会计主管实行派驻制,其行政关系隶属于上级行,代表上级行对所在机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其行为对上级行负责,不受所在行牵制,从而消除基层行领导缺乏制约带来的风险。

3、建立综合柜员约束、激励机制,发挥柜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商业银行业务部位发生案件的最直接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柜台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各项制度是否得到落实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对有章不循、违轨操作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控手段,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监测,及时发现违规经营、经营不善、风险隐患等问题,从而达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防范、损失早控制的目的。

(2)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商业银行在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加大惩处的同时,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经营管理好,防范风险或堵截案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奖励金额可以与举报、堵截案件的金额相挂钩;
在提拔、任免干部时,把个人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通过以上措施的建立,鼓励业务人员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4、提高综合柜员队伍的素质,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2)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
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
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1)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2)、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3)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W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3)

操作风险的覆盖面较宽。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1.2操作风险的可控性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所以,对于操作风险,具体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责任,董事会应承担最终责任。

1.3操作风险的对应性

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因为不能保证长时间、持续地获得回报,而且操作上引起的损失很多情况下与回报的产生没有任何关系。

1.4操作风险的非正态性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损失分布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而操作风险的损失分布是很歪斜的。当风险资本正常分配于一个置信度很高水平时,损失分布的“尾巴”将很极端,配置资本可能不可行。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操作风险至少占用了20%的总风险资本,甚至可能占收费业务的50%。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2.1管理者和员工在经营指导思想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管理者和员工队伍思想发生质变,理想信念动摇,经不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从而背离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钻银行的空子,不惜内外勾结,铤而走险,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使银行防不胜防。同时,许多营业机构目光*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
有的营业机构出现牺牲内控管理为减员增效让路的情况;
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

2.2制度的制定不能与业务发展同步

相对滞后的管理制度与不断变化的操作程序错位是操作风险形成的间接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开始认知风险管理理念,着手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从总行到分行层层抓管理,处处建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科技管理技能的广泛应用,新制度与旧制度、新程序与旧版本频繁更替,程序缺陷和系统故障经常出现,处在较低文化层次和素质结构的业务操作人员不能适应业务程序和管理制度快速创新;
有些新开发的业务程序还在逐步适应市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些部位和环节也还存在制度建设盲点。

2.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和风险控制措施不力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控制措施不力,导致部分业务在操作风险防范上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如在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的研发与推出时,往往对开办此项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漏洞没有充分估计。因此,在将某一金融产品推向市场时,绝大多数没有配套出台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督管理办法;
另外,虽然制定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但因防范机制不健全,往往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监督控制机制落实不到位,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和伺机作案的环境和土壤。主要是肩负监督管理职责重任的部门和人员未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往往碍于关系和情面,能遮就遮,能隐就隐,不敢也不想对被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如实进行曝光和上报,从而使问题根深蒂固,屡查屡犯,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最终导致案件的发生。

2.4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约束力

个别基层行的负责人迫于上级行的任务压力或是为了一时的政绩,公然违法违规,人为造成业务操作人员不能正常执行制度,甚至利用职务权力逼迫下属违规操作。目前商业银行各级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党组、党W一把手也为行长兼任,权力大且集中,内控机构在其领导下工作,监管只能对下,对上存在盲区。这就是广东开平中国银行三任行长盗用资金4.83亿美元8年未被发现的原因。

2.5基层业务单位重业务拓展、轻内部管理

在拓展业务时,个别基层行违背客观经济运行规律,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存在重业务拓展、轻内部管理的现象。更有甚者,为了业务的发展甚至把规章制度抛在一边,一味满足客户提出的无理要求,使一些本该认真贯彻执行的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3.1注重文化建设,形成内在约束的良好气氛

要建立操作风险控制文化。内部控制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基层机构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因此,要全面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养成照章办事的习惯。

3.2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稽核监督部门在*织上应当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越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够有流畅的渠道让其真实反映发现问题,起到监督制衡作用;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内部稽核监察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权限,紧紧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开展绩效稽核。稽核监察的内容要由单一的合规性稽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3.3以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流程规范操作行为

流程是规范操作、引导执行、提高效率的必要手段,是落实制度的有效支撑。流程建设方面,商业银行要做到:一是流程与制度和产品配套,实现“一项业务、一套制度、一套流程”,有业务操作的地方,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流程配套指导。二是流程必须体现风险点和风险防范措施。每一个有效地流程必须对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风险点进行详尽的分析。对风险点要有明示,并且要配套以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三是流程必须以提升效率为目标。流程设计必须要满足高效地处理的需求,路径要尽可能缩短,环节要尽可能少,并尽量避免出现交叉和职责不清的情况。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操作风险,又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四是流程必须以科学技术手段控制为基础。广泛采取预警措施,在电脑操作程序中输入各种业务的标准流程,对于违反流程的操作给予相应的预警机制,在出现违规或者错误的操作时及时的给予提示和预警,使操作风险在还没有发生的阶段就得到较好的控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职员失误的发生。

3.4采用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转移的措施

作为商业银行,可以提取一定的经济资本作为补偿机制。经济资本是相对于监管资本而言,此办法类似于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这是一种最后的保障机制。它需要考虑到这个经济资本占管理资本的比例。随着高级的度量法应用的逐步展开,顺势数据资料的积累,以及对操作风险研究的深入,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及管理程序的特点,建立合适的模型,使用自己的历史数据,计算出自身操作风险所需要比例的经济资本以补偿损失。同时也可以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缓解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这种转移包括两种,一种是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和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
另一种是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

3.5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高层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4)

摘 要: 信用卡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 已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相推出的产品, 信用卡的发卡数量急剧扩张。随之而来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及防范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措施的研究 浅谈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措施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信用卡坏账风险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 信用卡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 已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相推出的产品, 信用卡的发卡数量急剧扩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用卡风险愈来愈高, 因此, 防范信用卡风险迫在眉睫。经营信用卡业务有高收益,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卡业务风险已成为各发卡机构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信用卡; 风险;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TH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诸多问题与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其危害性大、涉及面广,而且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信用卡业务风险,并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现存的主要风险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 一般是指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发卡机构、持卡人和特约单位所遭受的非正常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它贯穿于信用卡的使用, 支付的各个环节, 并涉及发卡机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等诸多方面。信用卡业务本身所独有的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 决定了它是一种风险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 然而信用卡相对较高的透支利率, 又使其能够产生远高于其他银行业务的丰厚收入。面对这种所谓“ 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特性, 银行是否具有平衡其风险与收益的能力将成为能否竞争制胜的关键。 (一) 持卡人的信用道德风险 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或由于个人经济原因无力还款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持卡人品质不好故意不还款; 或持卡人迁址、工作调动、迁移外地等不事先通知发卡银行, 不告之新的地址至使发卡银行与持卡人联系中断, 无法找到本人。随着社会公众对金融意识的提高, 持卡人数量将大量增加,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加大。如持卡人因公司破产、下岗、失业、其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经济状况恶化, 导致无力偿还欠款, 从而造成发卡银行的损失。 (二) 不法分子冒用、欺诈风险 不法分子利用偷盗、拾得或其他方式获得信用卡后, 通过模仿持卡人的签名、伪造身份证等手段、冒充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 然后逃之夭夭, 给持卡人、商家和发卡行遭受损失。冒用信用卡有三种情形: 一是到特约商户购物消费, 或者获得持卡人密码, 在POS 机上刷卡消费; 或者提供假身份证, 模仿持卡人签名, 购物消费。二是获得持卡人密码在自动柜员机(ATM) 上取现。三是到银行储蓄网点凭获知的持卡人密码及获得持卡人身份证( 前提是冒用者与原持卡人年龄和相貌相近) , 通过侥幸心理行骗过关。冒用信用卡, 这类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占有较大比例。“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 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 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 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 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如: 先挂失, 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挂失卡。一些持卡人装信用卡丢失, 即到商业银行办理挂失手续, 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 大量透支使用, 而银行误以为是窃取信用卡者透支, 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三) 特约商户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 特约商户的道德风险是指特约商户与持卡人联合进行虚假交易、帮助持卡人进行恶意透支骗取银行资金的道德风险。特约商户的操作风险是指, 由于特约商户的财会人员或前台服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信用卡业务操作规程办理或由于一时疏忽而造成的风险。如服务人员接受了已被止付的信用卡。或填写大小写数字时, 没有填大写金额, 没有经办人签字或盖章, 使居心不良的人可涂改小写金额, 而无法追究责任。由于部分案件是由于发卡机构的风险控制不严造成的, 人行和银监会要求发卡机构对信用卡申请人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定和信用审查; 要慎重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 并严格管理与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外包关系, 明确双方责权利。 (四) 银行内部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往往会利用职权在内部作案。银行内部人员对本部门的业务操作相当熟悉, 对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漏洞看得更为清楚, 而银行又无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人便会铤而走险。如擅自打制信用卡或盗窃、代领已打制好的信用卡, 冒充持卡人提取现金或进行消费的行为; 或擅自超越权限, 套取大额现金; 更改持卡客户电脑资料、存款帐户余额, 非法提取持卡人存款; 人为造成止付名单发放延误或授权信息传递不及时、不保密的风险, 有些发卡行内部人员同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五) 技术风险 在技术协作中, 协作方可能获取ATM 机具、传输加密技术, 导致加密技术泄露; 私营企业的技术服务人员变动频繁, 经营具有不稳定性, 给银行业务稳定发展留下隐患; 磁卡银行卡具有易于涂改和仿制的固有弊端, 当前广泛使用的打卡机、磁条读写器等都可进行磁条读写修改, 制作假卡比较容易。同时, 发卡行内部网络在受理银行卡业务时, 便成为开放式网络, 接受攻击的渠道较多; 发卡行对内部网络的访问控制不严格, 部分口令设置过于简单; 放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设备配备不完善, 给银行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何加强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已经成为*府及各发卡银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虽然,目前我国发卡银行可以通过对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了解个人信用情况,但是由于部门分割、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难以实现对户籍、职业、税务等重要信息的整合利用。所以,*府应积极*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把个人纳税、房产等重要信息纳入系统。同时,为了加大力度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要加强*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信用卡持卡人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机制。总之,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调查和评估制度,构筑所有发卡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二)修订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有关部门、*央银行、发卡银行等机构的合作与协调配合,要有健全、完备的法律支持。目前,首先应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后的新法必须能对信用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兼顾,能更多地考虑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各方利益都能给予维护,监管漏洞能得到弥补,从而使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有法可依。此外,为了调整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有关法律关系,应有针对性地制定能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的专门性法律,以严格规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三)*央银行应对透支利率给予适当的调整 *央银行对信用卡的透支利率应逐步放松管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目前可考虑适当降低透支利率。因为,透支利率的降低,能促进信用卡持卡人用卡消费,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这对拉动内需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以此鼓励持卡人正常持卡消费、善意透支, 使持卡人养成良好的用卡消费习惯。此外,对恶意透支等信用卡违法行为应给予严惩,提高违约成本。 (四)完善授信政策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业务的目标客户群是发卡银行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各发卡银行已有的客户群是发卡银行信用卡客户的主要来源,而客户在选择发卡银行时也大多选择有业务往来的发卡银行申请办理信用卡。但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客户的选择性也较大,发卡银行只能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和以往客户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留住客源占有市场份额。 (五)建立先进、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先进的信用卡风险预警系统是发卡银行有效进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各发卡银行建立一套健全、完备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 除了实时跟踪持卡人的交易行为外,还必须做到及时跟踪开卡后不断取现甚至频繁交易的异常动向。此外,为了能及时并在最小范围内对信用卡风险案件进行处理,还应建立风险案件预警,以避免信用卡风险的不断蔓延, 将风险引发的损失最小化。 (六)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目前信用卡发卡规模不断增大、而信用卡业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的情况,各发卡银行应该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应充分认识到风险最小化不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而应该是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下的收益最大化。此外,发卡规模应考虑发卡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市场情况、客户状况等综合情况。通过制定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把风险控制贯穿于信用卡产品设计、授信政策、审批发卡、交易监控、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使信用卡业务收益能完全覆盖风险损失,并能实现盈利空间最大化。 通过上面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经济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重视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与分析以及事后坏账处理, 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应重视对业务人员及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 尤其要加强发卡机构内部的管理。总之, 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既要考虑保证业务的合理拓展, 又要能够有效的规避各种风险。要保证信用卡业务实现利润最大化, 尽量合理降低成本, 保持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戴金春. 透视我国信用卡[ N] . 金融时报, 2009- 04- 12. (2) 方耀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2010, (3) 朱中南.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中国信用卡,2005;
(7)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5)

一.商业银行创新的历史回顾和发展趋势

所谓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在种类、范围、工具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变革。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起源于 2 0世纪 60年代并延续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一统的人民银行独家经营模式、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专业银行模式,发展到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现代商业银行模式,银行业务也从简单的“存贷汇”发展到多层次、多品种、多方位的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绩效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简单模仿和复制新产品、增加业务品种向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渠道、交易工具和交易市场四个方向发展。

在服务方式方面,正在从大众化、标准化逐步走向专业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服务。以理财服务为代表,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优化客户结构为目的,以满足不同客户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服务渠道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得高效率、便捷化的交易通道快速发展。以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为代表,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全天候服务通道,正在快速发展。

在交易工具方面,与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式相对应,交易工具(产品)从简单粗放逐渐向复杂精巧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发展各类衍生产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尝试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组合。

在交易市场方面,国债、金融债和次级债市场不断发展,离岸金融交易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银行正在积极尝试建设场外交易市场。

上述创新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优质的服务要通过有效的通道才能实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有相应的市场才能进行交易。反过来,高效的交易通道和市场必须有适宜的交易产品和服务需求,才是“有水之渠”、“有容之器”。可以预见,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电子银行、银行卡、衍生产品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等,将是我国银行业务创新的活跃领域。

二.银行业务创新的风险表现

业务创新在帮助银行提高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需要严加防范。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过度竞争造成信贷增量风险和存量风险加大。业务创新大都是以表外业务的迅速扩张为特征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主要有银行的中间业务,对外担保,贷款承诺和新的交易工具的产生。表外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业务交叉加剧,业务功能综合化、同质化。由于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透明度差的特点,表外业务竞争的加剧将冲击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影响金融运行效率,甚至危及自身生存。表现为银行机构滥放贷款,投资不当,经营出现困难,信贷增量风险扩大,存量资产风险累积,甚至导致银行破产。

2.金融监管失效风险。业务创新是对原有金融监管的削弱或取消,创新的监管措施又没有及时跟进或还不完善,在金融监管上往往出现监管“真空”,使资金创新活动难以规范,甚至过度竞争,加大了金融运营风险,造成某种程度的金融秩序混乱,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资产多元化及货币替代品增多造成泡沫经济的风险。业务创新的直接后果即是金融资产多元化,货币替代品增多,货币量的范围扩大, 再加上业务创新活动中的趋利性,可能导致或加剧泡沫经济的风险。如新的资本工具的出现,银行可以利用业务创新工具如信托业务机构使资金过多地参与炒地产、股票、期货,使经济出现虚假繁荣。

4.业务创新工具风险。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业务创新工具有三种风险:一是业务创新失败风险,作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结果创新工具不适合社会需要,创新失效。二是业务创新政策风险。三是业务创新缺乏有效保护,使创新工具一出台就成为大众工具,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创利空间。

三.明确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既要“未雨绸缪”,又不能“因噎废食”。

转变“业务创新与化解风险无关”的观念。一般而言,稳定并增加存款,减少不良资产是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降低其财务风险,但用旧办法、旧机制、旧渠道稳定和增加存款毕竟有限,而相当部分的呆坏帐又必须靠新增盈利来消化。所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可以更有效地稳定和增加存款,减少不良资产;
健康的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大盈利量来化解存量风险——在这个意义上,业务创新不仅与化解风险密切相关,而且是化解存量风险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金融创新是改善资产结构,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银行通过发展新业务,加快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盈利性和流动性来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并充分利用这三性的均衡与相互补偿,来达到银行总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银行资产在资产种类和客户上尽量分散开来,从而避免银行资产单一,过分集中于某几种或某几类客户所造成的过大风险,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进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外金融发展史也表明,金融创新与开拓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并回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转变“业务创新必会增大风险”的观念。金融业本就是高风险行业,业务创新伴有风险更勿庸讳言。问题是在创新过程中能否规避风险和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只要准备充分,内控科学、有效,外部监管到位,业务创新就不一定伴随着高风险或实际地发生风 险。退一步讲,如果风险不可控制或不能承受,立即停止就是了,但不能不允许尝试,不允许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不创新就可能失去竞争力,从而失去市场,面临被淘汰的“最大风险”。

业务创新是为了有稳定的和长期的收益,但如果成本风险控制和资产风险控制不利,就会使开拓市场的初衷落空。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和业务竞争、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不顾全*。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防范风险的举措。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业务创新风险防范的重点将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防范风险的举措无章可循。商业银行经营学中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体现在其资产负债的总体经营及其各项业务中,突出风险的预测和内部控制。

从预测角度出发,首先就要加强我们的监管力量。

1.坚强完善监管法规,改进“主要依文件,依领导讲话监管”的监管实施方式。对银行业金融创新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稳定、连续、透明的监管法规,会使被监管主体产生清晰,长期的创新预期,否则会抑制其创新冲动,增大其创新成本。

2.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建立务实、高效的监管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业务创新的动态,增强对业务创新变化的敏感度,充分评估市场需求对业务创新业务的接受程度,建立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稳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增强监管工作的主动性,建立预警机制,防止出现恶性竞争;
加强协调和引导,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业务进行引导和约束,帮助商业银行建立自律性管理制度,培育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做到竞争与稳定,效率统筹兼顾。

3.提升监管队伍素质。作为监管者,首先要对监管的主体熟悉,熟悉他们的操作流程和运作规律。同时,又要能高屋建瓴的做出指导,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阶段,既要做好“引导员”,又要做好“裁判”。这些都要求监管人员必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要熟悉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和市场状况。提升监管队伍素质不可轻视。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1)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4)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6)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承兑环节。在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对票据业务操作流程不清楚、业务制度执行不到位造成。票据业务多存在专业性强,流程复杂等问题,因此,操作的风险点存在于业务办理的多个环节。一是工作人员对于伪造票据的识别不够准确。随着科技的发展,票据伪造技术也在逐渐提高,犯罪分子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虚假的票据,这种票据在实际流通中很难被检测出来。二是对票据的管理不到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工作人员未严格按照流程操作或记账误差之中。票据使用相关手续不完善、作废票据未按照业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也会导致这种问题的发生。这种操作上的风险会引发票据资金案件,影响整个票据业务的正常发展。

(二)信用风险

除操作风险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首先,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垫款环节中。申请人在垫款到期拒绝支付而发生违约的现象,引发企业票据信用风险。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自2011年以来,我国的票据逾期未兑付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其次,票据转贴现业务中也存在信用违约风险。由于票据持有人可以不按先后顺序对汇票债务人进行追索,导致追索人承担风险加剧。

(三)市场风险

在市场风险中,主要以利率风险为主。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票据贴现业务方面。由于贴现业务的利率随着市场状况波动较大,一旦贴现利率的发展变化超出银行的承受能力要求,就会产生风险。此外,在转帖业务中,由于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竞争性,使得转贴现的利率变化幅度加大。在国家信贷规模紧缩时,转贴现的价格处于上升状态时,容易引发钱慌,转贴现利率会迅速增高,将导致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在银行的信贷金额不足的情况下,若银行不能如约顺利回购票据资产,将促使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趋紧,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的发生。

2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票据业务风险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所造成的,尤其是对于基层员工和新员工来说,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经验决定了其风险防范意识淡化。为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培训中,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业务制度的学习,了解典型案例,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票据业务办理的办理质量;
在业务办理中,要强化业务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增强合规操作意识;
其次,认真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堵塞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再次,通过持续跟踪管理,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等措施,发展和完善合规文化建设,促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业务审查机制

对于票据承兑业务,必须加强对申请人的综合情况分析,准确把握其现金流动状况,在此基础上对额度进行合理授信,防止因过度信任而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在承兑时间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来建设购销周期,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对于业务量较多,承兑数额较大的客户,要建立完善的跟踪制度。在对关联客户的处理中,要检查其购销合同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并对发票真伪进行核实,确保不存在虚假记录的情况。在贴现业务中,要及时监控贴现资金的去向,防止客户套取银行资金的现象。相关业务均需有明确的合同和发票,确保手续合法、真实,也有助于银行日后的鉴别工作。若发现经涂改或套印的发票,要及时对相关票据进行销毁并停止对客户的服务。

(三)构建票据信息共享平台

在风险的防范中,要加强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由于风险产生于涉及银行票据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要多方收集信息,确定风险的来源,将各部门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有助于信息的查找和规律的发现。在信息平台中加强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沟通,并在平台上及时公布不良记录的企业名单。其他银行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信息展开对客户的考察,确定是否对客户提供票据业务服务。这样有助于各银行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有效降低票据业务的风险。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各商业银行的同步发展,使银行在面对伪造数据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识别,共同制定解决的对策,从而显著降低票据业务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7)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90-03

[作者简介] 陈建和,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市分行副行长、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胡修才,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民法。(江西 赣州 341000)

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并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改革进程、提高商业银行效益水平、增强银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其中隐藏的一些法律风险与障碍,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中间业务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客户需求不断升级,金融产品更新换代,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形势的变化,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以稳定和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市场更趋缩小,资产业务占全行业务总量的比例不断下降,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银行扩充业务范围、进入其他业务领域、主动随着金融环境变化调整业务内涵和侧重点的愿望,促进了中间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以及利润来源的多样化。以农行赣州分行为例,该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新趋势,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市场,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的手段、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前哨。近年来,该行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3.3%,约占全行总收入的1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该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达48个。银行卡、保险、基金业务是驱动该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电子银行新兴业务发展良好,国际结算业务平稳增长,而金融机构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结算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占比相对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覆盖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同质化产品多,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单个产品创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对经营效益贡献仍然不足;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与计量不够,对许多中间业务还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对潜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关联风险、技术风险等认识不足。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分析

中间业务往往是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和衍生,其法律关系复杂、多样,中间业务产品本身还是不同权利、义务的衔接载体,还需要有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一项中间业务产品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法律框架的设计是否合理、缜密。既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又要具有操作性,同时还要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否则,容易滋生各种法律风险。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法律风险:

(一)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政策下的法律风险。中间业务产品常常涉及到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金融领域,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混合体。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能交叉,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三者都只能在各自行业内为各自的客户理财,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因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提供了个人理财服务,但分业经营政策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创新,目前的个人理财服务还是更多地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客户自由进行国内外各类金融资产的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范》将银行中间业务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中间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规定在经过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些新规定相对于《商业银行法》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但上述规定出台后,我国严格的分业经营法律体制并未有实质性改变,分业经营原则依然制约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使银行难以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档次,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很大限制,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影响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服务领域。在实践中,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比较严格,金融监管法律中的行政干预色彩较浓,审批制度宽泛,监管实践中盛行“法律无明文许可即禁止”的理念,而现行法律对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还有不少过时的限制,尤其是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产品定价等方面限制较多。因此,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常常面临因突破现行法律规定限制而被监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处罚的法律风险。

(二)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性与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性矛盾突出导致的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的资源如网络,在不增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特征。因而,创新是中间业务的必然要求。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服务与证券、保险市场的结合方面,主要是证券资金清算、银证合作、资产证券化等。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网上银行等电子化金融服务。然而,目前我国这两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缺乏。以网上银行为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规范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审批及风险管理,侧重监管职能,而未涉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安排,网上银行所涉及到的电子认证、电子货币及电子资金划拨等方面的法律,在我国还不完备,使得中间业务的创新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更加凸现。

(三)中间业务同业竞争中可能面临的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的风险。不规范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抢占市场、做大规模,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你高我低,你低我免,你免我倒贴,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有的中间业务产品的业务量与业务收入不成比例,银行赚了热闹赔了钱。这其中,也可能面临因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而被监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处罚的法律风险。

(四)因超过经营范围受到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企业营业执照应该根据经营范围变化而进行相应变更。由于银行中间业务日益迅猛发展,加之一些商业银行对证照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银行一些经营单位在开办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时,对营业执照往往没有及时申请变更,导致因超经营范围受到行政处罚。在实践中还曾经发生过的法律风险是,银行有的经营单位的营业执照中,对其经营范围使用了高度概括性描述语言,而被有关行政机*认定为业务开展超过了法定经营范围,因此受到了行政处罚。

三、防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业务范围广泛,服务范围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社会覆盖面广,加之中间业务的开发、推介、经营涉及商业银行内部众多部门、众多环节,因此银行中间业务和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相比,其中涉及到更多的法律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授权书中应对本行现已开办的所有业务产品进行授权。建议在商业银行的上级行对下级行的授权书中,应明确授权下级行经营下列全部业务:(1)吸收公众存款;(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3)办理国内外结算;(4)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5)发行金融债券;(6)发行、兑付、承销*府债券;(7)买卖*府债券、金融债券;(8)从事同业拆借;(9)买卖、买卖外汇;(10)经营结汇、售汇业务;(11)从事银行卡业务;(12)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13)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14)认购、申购、赎回基金业务;(15)个人黄金买卖业务;(16)企业年金基金托管;(17)网上银行;(18)代客理财业务;(19)财务顾问业务;(20)提供保管箱服务;(21)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W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W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W员会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这样,分支机构才有资格有依据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登记,避免被监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处罚的法律风险。

(二)及时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二十八条“企业必须按照登记主管机*核准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和第四十五条“经营单位改变营业登记的主要事项,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的规定,商业银行每当开办一项新的中间业务产品时,都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登记,以避免引发有关行政机*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

(三)业务经营中遵循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规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使用任何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禁止任何形式的贿赂行为,不得给予客户、合作伙伴、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当利益,与客户、供应商或其他业务相对方及其工作人员建立正当的业务往来关系,严禁以任何方式索取、收受财物或谋取不当利益。

(四)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宣传要准确客观,避免因误导消费者引发客户诉讼纠纷。向客户介绍产品不能只宣传客户可能获得的收益,隐瞒或不客观揭示业务风险;不得采用虚假宣传的手段,欺骗和误导客户;在债券投资、交易过程中,不得制造、散布虚假的信息误导市场成员和客户;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收费标准应提前告知客户,不得就收费标准对客户进行误导性描述。

(五)切实防范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中的法律风险。中间业务的竞争强烈呼唤中间业务服务的差异化,这些差异不仅要体现在产品种类、产品定价、市场定位等方面,而且体现在营销手段以及营销工具等方面。同时,中间业务所服务的各类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同,其中间业务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银行提供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但必须注意的是,中间业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符合监管法规、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上。银行法律部门对中间业务各类差异化、个性化的交易安排,要就其合法合规性进行把关,要根据具体客户、具体情况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为业务部门中间业务营销提供差异化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六)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管理,防范财务法律风险。中间业务收入不易监控,尤其是一些大型银行拥有为数众多的营业网点,而且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为了杜绝中间业务收入游离于大账之外而可能产生的财务法律风险,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按规定的收费标准并入大账,严禁擅自截留手续费收入、私设小金库和以收抵支,要按照规定将有关收入如实地在相应会计科目中记录和反映。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牵头部门应加强对中间业务收入入账情况的检查,要配合内控管理部门开展中间业务收入专项审计,加大约束和处罚力度,防止中间业务收益“跑、冒、滴、漏”,确保中间业务收入全部进入大账,切实提高中间业务收益,防范财务法律风险。

(七)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观念。在所有风险中,最可量化、控制和防范的,就是法律风险。任何企业和经营人员,都应当学会尊重法律、了解法律、运用法律。要紧紧围绕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抓好中间业务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与时俱进,常抓不懈。要通过教育培训,使银行管理人员、经办员工、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熟悉与中间业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充分认知中间业务中的法律风险点,把握好中间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法律界限,防患于未然,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实现既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又切实防范相应法律风险的目的。

其次,要重新定位银行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防范、控制和化解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作用。要让法律部门提前介入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和交易,充分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客观、公正、合理地设计和安排中间业务的法律框架。要开展中间业务法律专题研究,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并积极预防。要建立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后评价制度,研究总结中间业务法律咨询中的疑难、有价值的法律问题,进行后评价,形成法律指引,规范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

最后,要认真对业务合同及合同性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在目前商业银行多数传统业务中,总行或上级行一般都已制定规范、缜密的制式合同文本,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规范了银行和客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防范了业务风险,减少或预防了纠纷。但在中间业务方面,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产品差异较大,同时客户需求也差别较大,而且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常常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较多中间业务没有制定也难以制定制式合同。在此情况下,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不得不根据客户的具体实际情况拟订合同。同时,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立法仍有不少空白,有关中间业务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基于上述情况,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合同,重视对中间业务合同文本的审查、修订、使用管理以及合同的履行及跟踪监督,通过合同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充分发挥合同文本对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功能,进而增强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

参考文献:

[1]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8)

引言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商业银行陆续股改上市,标志着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风险拨备基本覆盖风险资产和风险管理要求。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操作风险加大,其中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有必要研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以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维护信誉和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1.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营业机构柜面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也是操作风险最为集中的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防范关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基层机构风险防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营业机构柜面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但当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工作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标准、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与*部风险并存。这些都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零售网点转型、前后台业务分离、会计集中改革等的深入推进,柜面业务流程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传统柜面业务逐步向后台转移和集中,柜面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柜面各项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势头迅猛;
单一的综合柜员制模式变成了“多岗位、一角色”专业化模式;
柜面操作风险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网点转型、前后台分离等改革工程的推进大大提升了全行柜面运营效率和服务营销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柜面操作风险管控的难度。

2.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柜面业务管理难度加大。近年来,商业银行先后均实现了数据集中,核心系统由总行集中统一管理,系统改造周期长、难度大,部分需要增加系统复核、授权控制的业务,部分只能依靠人工控制;
系统功能优化改造多侧重于提升柜面服务效率,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考虑较少。

2.2 人员素质和柜员队伍稳定性下降。自个人业务实行买单制、柜面人员实行专业化分工以来,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网点对公、对私柜员、个人业务顾问之间矛盾日益突显现,相互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团队建设和内部管理受到冲击。其次,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国内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人才流动频繁,稳定性大为下降。伴随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柜面管理难度正逐渐加大,“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在部分商业银行依然存在。

2.3 激励约束机制不均衡。对公、对私柜员之间,工作性质相同,按照内控要求,相互之间还需要经常轮岗,买单制实施以后,造成个人业务顾问与对私柜员之间、对私、对公柜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对公柜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大部分柜员抵触做对公柜员,导致对私柜员业务知识长期单一,不利于柜员在岗培训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银行柜面竞争形势。

2.4 银行柜面核算和稽核不严格。金融系统陆续暴露的风险事件显示,部分商业银行分支行为完成上级行考核指标,擅自调整对公、对私客户账,调整中间业务收入等违规活动;
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签字授权、系统授权流于形式,内部账户乱挂、错挂、久挂不清等现象依然在部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
虚假查库、柜员长期在一个机构工作5年以上未安排跨机构轮岗、个人消费贷款先发放后审批等现象在部分商业银行仍旧久禁不止。

3.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3.1 有效管理柜面人员。首先深化柜员操作技能管理,完善和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强化柜员业务培训、考核力度,深入实施柜员操作技能等级管理制度;
其次完善柜面现有柜员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建立全面、科学的柜面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既要防止过度激励、也要杜绝激励不足,增强柜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维护柜面人员在内部管理和营销服务工作中的团队精神;
再次建立统一的柜面岗位轮换制度,配合统一柜面考核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现有柜面人员跨机构轮岗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不同岗位柜面人员之间的定期轮换工作,既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又防止滋生新的岗位风险和本位(岗)主义思想、提高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
最后建立健全柜面人员准入、退出机制,统一和规范柜面人员的从业标准;
切实推进机构负责人轮岗规定和要求,加强对机构负责人的风险教育和培训。

3.2 有效改进柜面业务操作流程。首先提高柜面业务操作服务效率。深入开展流程优化工作、完善复核授权体系、持续推进网点转岗转授权和*织流程再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授权环节,重点梳理核心系统中业务授权交易,减化重复授权、无效授权,完善柜面劳动组合和岗位制约;
其次加强制度、系统梳理、填补缺失,适应柜面操作模式调整和职能变化,加快制度建设和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消除制度盲点,加强核心系统梳理,对一些不宜单个柜员经办、存在风险隐患的业务和交易,增加相应的复核、授权环节;
最后推进柜面业务后台集中工作。在提高柜面操作效率的基础上,强化后台集中作业的优势,有效制约和降低前台的违规行为,降低柜面操作的系统性风险。

3.3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柜面操作风险评估机制。将柜面业务操作质量、核算质量、柜面人员业务技能、业务素质、柜面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等全部纳入风险等级评价范畴。同时加大激励约束和奖惩力度,将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与柜员的绩效收入单独挂钩、单独考核,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充分调动各类柜面人员在防范柜面操作风险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柜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覆盖全部柜面业务的动态操作风险等级评价体系,将基层机构管理评价工作由*部、定性评价向全面、定量评价转变,使机构风险评级指标纳入机构负责人、W派会计(柜员)主管、操作风险归口管理部门、管辖行、行领导的年薪考核范畴;
最后完善柜面现有考核制度,取消“以罚代管”的简单化管理方式,积极尝试和探索将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奖罚并举”的长效管理模式。

3.4 有效监督柜面业务。首先建立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涉及柜面业务管理的部门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沟通,发挥商业银行部门之间在柜面管理、监督和整改工作方面的合力,保证相邻业务和交叉部位的无缝衔接、防止管理真空、杜绝监管失察;
其次加大检查监督、改进检查方法、加强检查团队建设,创新检查方式,将检查与岗位辅导、检查与在制度建设相结合,提倡过程管理、统一管理、防止“管理疲劳”;
最后加大技术手段运用,充分发挥机控功能,积极开发利用事后稽核系统、事中柜面监测系统、非现场检查系统等技术手段,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系统功能,提高技防能力。在健全后台集中业务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有效防范后台业务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台对前台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后台预警、稽核信息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共享,为相关部门对柜面的日常管理监督提供有效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巴塞尔W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S].2004.

[2]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M].上海金融,2006(5).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9)

前言:我国商业银行是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要业务的高风险金融行业,其风险的存在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由于商业银行所发生风险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存在时刻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倒闭破产。因此,完善建立有序的银行风险防范对策,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1.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主要体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血脉,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独有的特点,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1.1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用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金融机构。自商业银行风险认识产生以来,银行信用风险就成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风险问题。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是指银行的债权人未能按合同签订的条件按时偿还债务,造成银行蒙受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但是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却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呈现上涨趋势越发严重。具体表现为:首先,许多银行工作人员为达到个人的自身利益,对银行的贷款审查不严格,对不满足贷款审批标准的借款人,代为虚报审批信息,造成贷款人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无法进行债务偿还;
其次,银行人员大多盲目的相信大客户的信用值,对大客户的贷款要求,有求必应,没有对大客户的现实状态进行实地调查,造成大客户其实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又经营不善,不断向银行借贷的恶性循环;
最后,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织以后,中国对国外银行放宽监管政策,外企银行已经可以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导致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国有商业银行大客户源的流失,新型客户体系的加入,等等上述问题都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1.2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利率风险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固定性,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商业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面对市场经济下不同贷款对象,不相同的贷款内容时,不能使用不同利率对各种贷款进行控制,削弱了商业企业的经营利润;
同时,当社会出现通货膨胀时,银行利率会出现负值情况,严重危害了商业企业的发展,大量导致商业银行经济业务的亏损。

1.3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其实质是商业银行各方面风险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为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责流动性风险,即商业银行以正常价位变现能力和降低价位以达到变现能力所产生的风险形式。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较高,不良贷款仍具高位,银行的资金流动环境较差,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流动性风险发展,极有可能迫使银行进行提前清算,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资金链断接的状态,甚至能够使商业银行破产。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我国想要完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其根本是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商业银行风险发生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针对防范对策,具体对策如下:

2.1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

信用风险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工作之一,信用的规范在整个风险防范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防范工作,最点在于:一,商业银行应该引进国际先进的信用评价标准系统和风险防范模式,致力于从结构上建立完善的银行信用体系;
二,建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加强对贷款人的事前走访,事中分析,事后管理工作确保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减少企业不良信贷的发生;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的员工管理体制,加大员工激励体制,在工作上要求员工严格控制信贷的操作流程,明确个人的责任关系,对品质不好,有道德问题的银行员工予以开除,树立好的商业银行内部风气;
四,运用科学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分析,提高商业银行资金的回收率,使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基金以及各种经济业务投资的衍生品及时收回成本转嫁风险。

2.2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都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其风险的产生,降低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下的适应性,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利润的产生。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的改革管理迫在眉睫。

2.2.1创新资金管理体系,完善内控管理

在健全商业企业流动性和利率方面,应建立统一的资金操作平台与管理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创新建立经济信息和风险控制的监督预警机构,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的抵御性。

2.2.2 设置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

商业银行应设置独立的内部风险部门直接隶属于银行董事会,监管银行不良信贷经济业务,为银行部门提供外部监控力量。内部风险部门不属于银行任何部门,同时,内部风险员工也不就职于其他部门,真正做到以*外的眼光,对待商业银行风险,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内外双层的全方位保障。

2.2.3提高商业银行资金的变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想要摆脱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的影响,应该加强商业银行资金的变现力,同时增加银行贷款业务的种类,改变传统资金结构的固态化,增强各个商业银行的活动资金,压缩不良信贷影响,全面科学的改变以往束缚商业银行发展的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对我国而言,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商业银行应该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透彻分析风险本质,抛除表面现象,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规避商业银行风险,提高经济流动,从实质上化解风险,改进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商场现代化,2005;
08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10)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纵观国内外金融市场,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兼并、倒闭现象日益增加。从风险的表现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与会计行为违规紧密相关。面对如此风险压力,加强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是当务之急。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会计工作*织领导管理机构和基层行会计部门所进行的各项会计业务中,由于受到来自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计信息存在重大的失误或偏差,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会计工作;
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二、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风险

银行会计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会计风险。可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为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出纳业务存在的风险,支付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会计手段落后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1.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要尽快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环环相扣的会计业务内控制度。②针对业务等外挂系统的薄弱环节尽快完善其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并落实业务核算的管理部门,做到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与会计核算规定和操作流程同步进行。③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制定出内控严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操作规程。④做好内控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责任档案备查制度。

(2)建立对会计行为的再监督机制。在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会计行为再监督机制,围绕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等内容,引导会计行为规范化,使会计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3)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最重要的防范是责任防范,只要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漏洞隐患就会无处可存。对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纪律处分。

(4)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稽核是由在相应会计柜台设一名事后稽核员完成,事后稽核缺乏独立性,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发挥。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

2.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治教育,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针对会计人员业务层次的不同,应进行分层次定位和培养。同时,要大力倡导风险防范文化,使其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内控先行”、“风险控制优先”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加强教育培训,使每位员工熟悉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使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位员工思想深处,使风险控制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加快塑造和培育健康的风险防范文化。

3.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系统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监督系统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1)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2)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3)事后监督,是指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风险。 4.完善商业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

在商业银行业务处理中为了确认客户的身份,规定了相关的身份确认依据,比如:单位证明、单位财务公章、个人身份证件、支付密码等。在个人业务中使用最多的是身份证,但近年来,伪造身份证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件频频上升,造成银行风险的发生。随着网络银行和虚拟银行的逐渐普及,个人业务量会逐渐增多,客户身份确认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会计处理手段和会计处理环节,适时开发和不断完善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篇(1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商业银行内外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以及一系列无法预测的经济因素,商业银行财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预期目标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偏离商业银行的预期经济目标。这种偏离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可以看出,,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只有牢固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健全财务风险防御体系和机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及时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就能够商业银行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和逐步提高经济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一、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一) 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包括经营活动和筹资过程),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财务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从而具有导致商业银行经济蒙受损失的机率和危险。商业银行筹资方面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过程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资金结构主要是由于筹资决策的不合理和缺乏正确的筹资方略,导致商业银行资金结构不合理。而资金结构配比的不合理导致商业银行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高甚至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决策,是由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整个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综合反映的。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存在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多原因,,既有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筹资规模策略不当。

    如果商业银行筹集资金过少,但是投资规模大,商业银行就有可能由于资金不到位,从而失去良好的获利机遇,无法获取预期收益,甚至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与此相反,如果商业银行投资项目规模小,但是商业银行筹集过多的债务资金,那么这些过多的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支配,从而闲置下来,闲置的资金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债务负担,提高了投资项目资金的利用成本,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

   (二)信用交易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商业银行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商业银行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商业银行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商业银行就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到期偿债,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负债期限结构不当。

    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这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筹资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就是商业银行通过了解导致财务风险的内外部原因,加上识别财务风险、估量财务风险和分析财务风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会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小到最低限度的管科学管理方法。针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角度分析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1)商业银行必须关注其宏观环境,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防范商业银行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素质水平。(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出商业银行生产经营状况,以此为基础做出的日常生产经营决策和投资、筹资等重大决策对商业银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防范财务风险,还必须从商业银行内部着手,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让每个员工都将商业银行作为自己考虑的一部分,商业银行员工就是商业银行“广告”,使经理人、员工的努力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利益目标尽可能一致。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薪酬管理公平化体制。宗旨,就是让员工和高层管理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理顺商业银行内部的财务管理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的同时,在明确各个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的同时,不要拘泥于部门之间的领导层次间隔,第三,在商业银行内部,加强财务风险和审计的监控力度,将商业银行的财务和经济信息以最准确的方式达到决策管理者面前,便于决策者具有科学准确的商业银行经济信息数据。

   3.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商业银行形象,畅通筹资渠道。在信誉第一的市场机制下,商业银行应当保持畅通的筹资渠道,让融资机构充分了解商业银行的诚信和竞争力,良好信誉和可信度,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开时,可以获取相应的筹资渠道。而当商业银行不需要资金时,让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了解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情况,为以后的借款和融资奠定基础。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针对财务风险,商业银行只要 有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认真对待财务风险存在客观事实,思考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同时,定期对商业银行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实现最终的目标,获得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银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措施1

一、突发性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我支行要密切关注可能发生支付风险的诱因:

1、已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及类似“非碘”等公共卫生事件;

2、可能引发突发性支付风险的各类谣言;

3、媒体对金融改革或其他方面的负面报道;

4、金融系统发生抢劫盗窃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高级管理人员畏罪潜逃;

5、其他金融机构发生挤兑、限兑或停兑的;

6、可能引发支付风险的其他信息。

(二)非现场监测及预警

1、要根据非现场监管数据及风险监测台帐,按日、旬、月、季定期测算农村信用社资金状况,重点分析储蓄存款变化情况及原因、备付金变化情况、资产流动性等,从中发现可能发生支付的苗头,及时提醒告诫农村信用社要加以警惕和防范。

2、根据《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相关要求,定期对县辖农村信用社进行排查,确定可能发生支付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严密监控,及时预警,并要求农村信用社尽快落实各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

3、对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的信用社,要根据其支付风险状况,立即派人进行现场检查,并拿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三)报告

1、接到联社或信用社风险报告后2小时内报告上级,风险报告表在当日起逐日报送。

2、可根据风险处置情况,要求农村信用社和各联社增减报告内容和次数。

3、突发性风险报告中要包括以下内容:金融机构基本情况、风险基本情况,原因、时间、涉及信用社或分支机构数、各项存款和储蓄存款的下降情况,已采取的和拟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分析等。

二、处置程序

(一)接到联社或信用社的风险报告后,要立即责成县联社实施风险处置和同业救助方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化解措施和对策,并监督信用社实施。

(二)要立即组成由行长带队、相关人员参加的专门监管工作小组,进驻金融机构,直接履行监管职责。

(三)要牵头,协调县*府、银监办、联社等有关部门组成风险救助小组,商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等事宜。

(四)督促金融机构及时提出动用存款准备金和紧急再贷款的申请,并协调尽快给予答复。

(五)在处置风险过程中,要统一宣传口径。

遇到新闻媒体采访时,要由处置风险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或指定人员答复。

对于举报投诉和反映情况的存款人要热情接待,依法解释,但不得作出“保证还款”等承诺。

(六)对引发支付风险或处置风险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银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措施2

银监会警示的十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债务违约等传统领域风险,债券波动、交叉金融产品、理财业务、互联网金融、外部冲击等非传统领域风险以及重大案件和群体事件风险。

加强信用风险管控位列十大风险的首位。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摸清风险底数,落实信贷及类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密切监测分析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的生成和迁徙变化情况。

同时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授信等风险。

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意见要求将同业业务、投资业务、托管业务、理财业务等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的依赖度。

各级监管机构要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

意见要求密切关注债券市场波动。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直接债券投资以及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表外理财等方式开展的债券投资纳入统一监测范围,全面掌握资金真实投向和底层债券资产的基本信息、风险状况、交易变动等情况。

坚持“穿透管理”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债券投资纳入统一授信。

同时要明确W外投资限额、单一受托人受托资产比例等要求。

房地产风险管控方面,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全口径房地产风险监测机制,将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企业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房地产融资纳入监测范围。

要重点关注房地产融资占比高、贷款质量波动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量较大、占比较高的信托公司。

理财业务方面,意见要求规范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在资金来源、运用、杠杆率、流动性、信息披露等方面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严控嵌套投资,不得简单将理财业务作为各类资管产品的资金募集通道。

意见从控制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等方面对同业业务提出要求。

银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措施3

一、银行业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1.提高风险防控认知,优化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想要不断加强其经营风险的管理效率,首先就要从增强风险防控的认知出发,不断优化其管理机制。

相关商业银行要从管理层出发提高其风险防范的认知,管理层加强对于内部体系制度的完善制定,细致化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员工要认真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的相关规模,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风险管理防控意识。

最终通过管理层和银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效提高银行对于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措施。

2.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作为实际的业务操作人员,商业银行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方面的相关教育。

让从业人员提高对于经营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其企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风险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对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奖励,以刺激员工对于经营风险防范的敏感程度,从基层员工做起有效提升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3.从政策制度方面,做好风险防控

由于相关的政策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商业银行没有办法进行调整改变,所以商业银行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防范。

因此,银行想要有效防范风险就要从建设起科学的资金使用体制做起。

商业银行通过对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今后政策走向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关借贷服务,有效防控风险。

二、现阶段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

1.不良信用贷款风险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良信用贷款的数目居高不下,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较高的风险。

虽然银行针对相关的不良贷款现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但不良信用贷款的总额仍没有明显减少,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其中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理念扭曲,造成的不良贷款数目较大。

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一味追求贷款的规模造成超贷情况经常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明显加大。

2.由于存贷失衡引起的经济效益降低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类金融机构也随着成长起来,人们资金储存方式不再只有银行存款这一种,加之各类金融机构给出的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存款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而信贷利息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以存款为保证其正常运转的,不断减少的存款量使得相关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量严重失衡,使得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大幅度增加。

3.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部管理混乱、不可抗力造成银行瘫痪等操作风险的存在,给银行的运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三、银行风险的特点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那么,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如何区分呢?

两者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风险是不是可控的。

非系统风险是可控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的。

比如,自然灾害就属于系统性风险,整个股市的低迷也属于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不是一家机构或者两三家机构通过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基本上只存在系统性风险里。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非营利性,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上一篇:(8篇)关于教育局月工作总结材料合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11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大全7篇 商业银行 风险防范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