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文言文初中知识点24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19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第1篇《世说新语》两则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初中知识点24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24篇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篇

《世说新语》两则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 谢道韫(yùn)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篇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

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①旦:早晨。②但: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

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3篇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从 )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人不堪其忧(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于我如浮云(对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不舍昼夜(舍弃)

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富贵浮云 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4篇

文章的一个中心——每篇文章、每个片断训练都有一个中心,把握中心,对理解文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而神聚;议论文的一个中心论点;小说的一条主线。

两种通讯——初中教材涉及的通讯,只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修辞——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说明文的两种说明对象——实物说明和事理说明;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两种结构——逐层深入记述叫“纵式”和并列展开论述结构叫“横式”;词按词性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句子从成分上分两种——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句子的判断上分为两种——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主语所处的地位分——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结构上可分——单句和复句;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两个方面——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和侧面暗示;破折号的两种作用——转折和诠释;小说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三段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小说的三在素——人物、情节、环境;读报的三种方法——选择浏览、略读和精读;报纸的三主体——消息、通讯和评论;消息的三标题——引标、主标和副标;三种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三个特点——报道及时、事实说话、内容简明;新闻的三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读报要重视的三个方面——重大新闻和重要评论、与我有关的文章、我特别喜欢的文章;省略号的三种作用——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表示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表示断断续续中话语的停顿;句式的三种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相互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相互变换,意思相同而说法不同的句子之间的变换;唐代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四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句子的四种语气——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疑问句的四种类型——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引号的四种作用——文中的引用部分,特别指出注意的部分,表示讽刺,表示特定称谓;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纵式议论文结构的变种——起、承、转、合;写读后感要注意的四个字——引、议、联、结;普通话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按写作先后顺序排列:水山(三)夕(西)阳红]。

文字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消息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说话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声调、速度、停顿、语态、表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单句的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语气词;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及假借。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复句的七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记叙文的七种开头——自然式、引用式、写景式、议论式、比较式、例述式、触景生情式;记叙文的七种结尾——自然式、点题式、烘托式、决心式、号召式、疑问式、重现式;文人笔下的七种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恐。

初中生要掌握的八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和曾巩。

说明文的九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语文语法口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清莫含糊。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5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6篇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7篇

一、《世说新语》二则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8篇

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9篇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0篇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1篇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2篇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3篇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4篇

河中石兽

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是) 啮沙为坎穴(成为)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求之地中”这件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文言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省略“于”)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于”)

字音字形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重难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

山门圮于河(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棹数小舟(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

湮于沙上(埋没)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

转转不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

但知其一(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观臆断。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5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马的诗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莲的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春天的诗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雨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酒的诗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牧《赤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月的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花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思乡的诗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雄心壮志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哲理性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日的诗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忧愁的诗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树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初中语文老师花2天总结的文言文常考点!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6篇

虽有嘉肴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疲乏想睡)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甘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7篇

“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8篇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19篇

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0篇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1篇

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2篇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女子自谦:妾

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3篇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 第24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推荐访问:文言文 知识点 初中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24篇 文言文初中知识点(推荐24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