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时间:2022-05-29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4篇

第一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12年秋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指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承‘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美好的愿景,蕴含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交流互鉴的文明之路,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道出了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与向往。正因为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联通各国人民梦想的桥梁,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大国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思想;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新中国缔造者立下的雄心壮志。迎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书写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篇章。

第二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美国都是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伤害的首当其冲是中美两国;
但更会伤及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及虽然历经挫折、毕竟方兴未艾的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大全球性现象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突出。一是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革命等深入发展,正引起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引发世界各国的复杂反应。世界在经历时代性变革,人类何去何从?中国敏锐地看到世界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个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文明正在母腹中躁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五个方面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契合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正在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发展的要持续发展,发达的想继续发达。都要“发”,是真的;
都要“和”,也是必须的。如果中美双方不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的愿景无疑就是空谈。

  习近平强调,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中美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要积极拓展两国互利合作,秉持共赢理念,不断提高合作水平。中美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双方要努力解决或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管控分歧。只要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两国关系就能避免受到大的干扰。中美两国在亚太事务上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宽广的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而应该成为大家包容合作的大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释义,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是同一个地球,同样的经历、危机和挑战,同样的愿景――和平、发展、合作,共建、共享、共赢。

  那么,究竟是什么同样的经历和危机,使今天的人类必须求同存异,走到一起?

  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领西欧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从此,西方若干国家一度开始发达。但“福兮祸之所倚”,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靠的是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但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和生态失衡的祸端。今天,世界到处发生的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如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黄赌毒、自然灾害等,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失范造就的。

  近代以来,将人与自然对立、使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观念主导了世界数百年。这是当前一系列全球性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当前加强国际合作、化解全球性危机最大的思想文化障碍。全球性危机揭示了旧文明的不可持续性;
反思旧文明的弊端,摒弃过时的旧思维旧观念,建设催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成长的新文明,是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建设头等紧迫的历史使命。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人的解放,但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应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的要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样“斯为美”的文化,可以成为今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中国提出建设“命运共同体”,当然是为中国谋,其实也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同一个地球,同一片天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自内心的“千年一叹”。

  “命运共同体”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为基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命运共同体”当前主要还只是中国声音。要成为百花园中的春之合唱,成为人类共识,除了说清楚人类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根本需要之所在,还要寻求文化支撑。

  中国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反之即“人之所欲,施之可行”。

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人之所 欲,才有共同关切、共同语言,才能够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摘自《人民论坛》)

第三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美国都是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伤害的首当其冲是中美两国;
但更会伤及的,则是“建 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及虽然历经挫折、毕 竟方兴未艾的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大全球性现象影响越来越广 泛和突出。一是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严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 极化和信息革命等深入发展,正引起国际格局的深刻 调整,引发世界各国的复杂反应。世界在经历时代性 变革,人类何去何从?中国敏锐地看到世界越来越成 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个以相互尊 重、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文明正在母腹中躁动。以习 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 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强调要建立 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 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 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五个方面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 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契合各国求和平、谋 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引起 国际社会热烈反响,正在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积极而 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发达国家。发展的要持续发展,发达的想继续 发达。都要“发”,是真的;
都要“和”,也是必须的。

如果中美双方不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打造人类 命运共同的愿景无疑就是空谈。

习近平强调,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 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博弈、 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 代要求。中美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通过 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要积极拓展两国互利合 作,秉持共赢理念,不断提高合作水平。中美双方存 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双方要努力解决或以务实和建 设性的态度管控分歧。只要双方遵循相互尊重、 相待原则,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妥善管控分歧 和敏感问题,中美两国关系就能避免受到大的干扰。

中美两国在亚太事务上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宽广的 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而应该成为大 家包容合作的大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释义,是命运相连, 休戚与共;
是同一个地球,同样的经历、危机和挑战, 司样的愿景 和平、发展、合作,共建、共享、 赢。

那么,究竟是什么同样的经历和危机,使今天的 人类必须求同存异,走到一起?

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带领西欧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 明的曙光。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 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 世界扩张的前奏曲。从此,西方若干国家一度开始发 达。但“福兮祸之所倚”,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 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 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 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 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靠的是坚船利炮、 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这虽造就了西方世 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但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 仇恨和生态失衡的祸端。今天,世界到处发生的生态 性、社会性的灾难,如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

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 教肆虐、黄赌毒、自然灾害等,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 动失范造就的。

近代以来,将人与自然对立、使人类社会分裂和 对抗的观念主导了世界数百年。这是当前一系列全球 性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当前加强国际合作、化解全 球性危机最大的思想文化障碍。全球性危机揭示了旧 文明的不可持续性;
反思旧文明的弊端,摒弃过时的 旧思维旧观念,建设催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成长的 新文明,是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建设头等紧迫的历史使 命。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 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 扬,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人的解放,但 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它要继续促进发 展,但要实现各国相互尊重、 共同发展;
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应实现共同、综 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的要求。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 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 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

,当然是为中国谋, 其实也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同一个地球,同一片 天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 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 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 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 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 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 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 自内心的“

“命运共同体”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为 基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命运 共同体”当前主要还只是中国声音。要成为百花园中 的春之合唱,成为人类共识,除了说清楚人类现实的 政治、经济利益的根本需要之所在,还要寻求文化支 撑。

中国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反之即“人 之所欲,施之可行”。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 人之所欲,才有共同关切、共同语言,才能够感人肺 腑、动人心弦。

(摘自《人民论坛》)

第四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1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影响力、感召力,大飞机、神舟飞船、中国芯片、深潜技术??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涌现,中国科技已呈腾飞之势。“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推荐访问:共同体 读后感 命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