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效益初探

时间:2022-10-22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水稻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旨在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采用稻田耕沤灭螟技术措施,选用抗性品种,种子消毒处理,喷施秧田“超级送嫁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灯光诱杀,生物农药广泛使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可减少打药次数1~2次,平均1.5次;每667m2节约农药费15~25元,平均19.42元;每667m2平均每季增加稻谷28.7~43.8kg,增产率为6.58%~9.50%;农田害虫天敌数量上升,种类增加,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数量比前几年明显增加。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效益

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识码:A

吉水地处江西中部,是全国产粮大县,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水稻复种面积7.3万hm2,单产一般400~600kg,全年总产稳定在5亿kg以上。近年来,水稻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两迁”害虫和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大发生频率较高,纹枯病常年偏重至重发生,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成为常发性病害,严重的年份发病面积达10%,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50%~80%,农民单一使用农药,导致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大,平均每667m2农药支出达到80~100元,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严重地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杀伤了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为此,吉水县于2006~2012年在水稻上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推广面积133.3hm2,示范在乌江镇沙井村进行。

1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按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求,采取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在化学防治中做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具体措施为:

1.1 稻田耕沤灭螟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根据二化螟发育进度,确定耕沤时间,早的年份在3月底4月初,晚的年份在4月上旬。把此项技术措施以病虫情报形式下发到各村民手中,使得稻田耕沤灭螟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一代有效虫源减少33.3%~51.2%,连续多年的耕沤灭螟使得近几年的螟虫基数和螟害率逐年下降。

1.2 选用抗性品种

主要是抗稻瘟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品种的选用,选用了野丰占、嘉早312、中早17、中早35 等品种,淘汰了常年感病的品种,使得推广示范区稻瘟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下降。

1.3 种子消毒处理

做到100%种子消毒,用25%咪鲜胺500倍液浸种,有效杀灭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原菌,减轻了大田水稻病害的发生。

1.4 喷施秧田“超级送嫁药”

在秧苗移栽前3~5d,核心示范区全面喷施1次“超级送嫁药”,每667m2秧田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50mL加75%三环唑40g,兑水30kg。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水稻移栽后1个月内螟虫、卷叶虫得到控制,移栽1个月内省去了螟虫、卷叶虫的防治,减轻和推迟了稻瘟病的发生。

1.5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

每667m2安装性引诱剂诱捕器30个,共60000个,诱杀到一定数量的二化螟、卷叶螟成虫,推广示范区蛾量比传统施药区降低20%~30%。

1.6 灯光诱杀

推广示范区每3.3hm2安装1盏杀虫灯,安装杀虫灯40盏。

1.7 生物农药广泛使用

枯草芽苞杆菌防治稻瘟病累积面积达233.3hm2次;2%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累积面积达280hm2次;12.5%井·腊芽防治水稻纹枯病累积面积达2800hm2次;球孢白僵菌防治二化螟面积333.3hm2次;阿维菌素防治卷叶螟面积达560hm2次。

1.8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推广高效、微毒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螟虫、卷叶虫面积累积达266.7hm2次;25%吡蚜酮防治稻飞虱面积累积达400hm2次;甲维盐防治卷叶螟面积累计133.3hm2次;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面积累积达533.3hm2次。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每季减少打药次数1~2次。

2 效益

通过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控,及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米品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经济效益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明显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防治成本和病虫为害损失,提高了水稻单产。

对农户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推广示范区平均单季水稻病虫害使用药防治次数3~4次,平均3.4次,传统施药区为4.5~5次,平均4.9次,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减少1.5~2次,平均1.5次;节约农药26.36%~45.83%,平均38.09%。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每667m2节约农药费15~25元,平均19.42元。

对水稻病虫为害及损失率的调查结果表明:推广示范区平均单季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为2%~4.9%,普遍为2%~4%,2006~2012年各年平均分别为3.8%、4.8%、4.6%、4.7%、3.6%、3.5%、4.5%。传统施药区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为4.1%~9.4%,普遍为5%~7%,各年平均分别为8.6%、7.2%、6.6%、7.4%、5.2%、4.1%、6.8%。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平均降低4.8、2.4、2.0、3.1、1.6、0.6、2.3个百分点。推广示范区比传统施药区每667m2平均每季增加稻谷28.7%~43.8kg,增产率为6.58%~9.50%。

2.2 生态效益

减少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农药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悬浮剂、水乳剂得到广泛应用,乳油剂型农药使用量下降很快,特别是氯虫苯甲酰胺、苯醚甲·丙环唑、吡蚜酮等超高效农药的广泛使用,直接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特别是有毒溶剂二甲苯对农田的污染;农田害虫天敌数量上升,种类增加,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数量比前几年明显增加。

2.3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使广大农户用药理念得到改变,农民朋友认识到农药并不是解决水稻病虫害的唯一方法,其他办法也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单一使用农药现象得到一定的改变,从而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安全、环保、无公害的用药理念在农民中得到认可。

作者简介:孙攀(1965-),男,汉,江西吉水, 吉水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

推荐访问:病虫害 水稻 技术推广 初探 防控